沂蒙風俗文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沂蒙風俗文化,「世代沿襲謂之風,群居相染謂之俗」。千百年來,勤勞、勇敢、淳樸、智慧的沂蒙人民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創造了燦爛的民間文化,成為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讓我們深入生活的源頭,感受沂蒙地區古樸的民風和勞動人民的智慧吧。 [1]
柳琴戲
沂蒙地區的戲曲有濃郁的地域特色,以柳琴戲最為著名。柳琴戲舊稱拉魂腔,唱詞通俗生動、善於鋪陳,尤其長於敘事和表現人物的心理活動。
柳琴戲的唱腔音樂,源於臨沂流行的姑娘腔、花鼓調,並受到柳子戲的影響,其唱腔以多彩的花腔、獨特的拖腔為主。
劇目多取材於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表演樸實、生活化。特別是小丑的表演,詼諧又不流於庸俗。
沂蒙剪紙
沂蒙剪紙,千姿百態,爭相鬥妍的枕頭花、鞋花、帽花以及供戀人們選購的鞋墊花,應有盡有。
每當新春佳節,城鎮鄉村家家戶戶不僅貼有春聯,在門楣下還垂掛着一排排五彩繽紛的門箋。它迎風飄舞,火爆興旺,和春聯、門畫交相輝映,與冰天雪地、色彩單調的自然環境形成強烈對比,給節日的新春增添了喜氣洋洋的熱鬧氣氛。
印花布
沂蒙地區的藍印花布和彩印花布名聞遐邇。藍印花布的顏料為靛青,是從一種叫藍草的植物中提取的,物理性能穩定,色澤素雅。
藍印花布的圖案多以七點花鳥基調,結構用小點、短線、小塊面組成,形似貓爪,又似梅花;有的採用「軲轆線」等傳統紋樣。彩印花布多以大紅、綠、桃紅、紫、黃五色套印,結構豐滿,色彩絢麗。
小郭泥塑
小郭泥塑相傳起源於清代咸豐年間,以興明鄉小郭村為代表,群眾傳統手工捏制的「小郭泥人」已有近200年歷史,生動傳神、異彩紛呈。多年來,繼承了家傳和師傳的某些獨特技法,深受現代藝術的薰陶,逐步發展成一種民間特色藝術,深受藝術家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
郯城木鏇
郯城木鏇工藝源於明朝成化年間,迄今已有三百餘年的歷史。
木鏇工藝品以玩具為主,採用楊、柳、梧桐等軟質木材原料,以象徵吉祥如意為主題的手工繪圖,如棒棒人、老和尚、推花車、大龍刀、梅花槍、花籃、寶劍、壓水槍等。
沂蒙香荷包
沂蒙香荷包已有幾千年歷史,用各種布的下腳料和花線縫製,選料精細,沂蒙鄉土味道濃郁,多是以傳統色彩大紅、大綠、粉紅、黑等4種顏色為基調,以其他色彩來點綴,加之巧妙的藝術構思、精湛的刺繡技術。
沂蒙泥哨
沂蒙泥哨是流傳在沂蒙山區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形式,距今已有340多年的歷史。具有濃重的沂蒙民間文化氣息,系上五色線繩佩帶在胸前,寓意吉祥,可觀可玩,孩童愛不釋手。
臨沂柳編
臨沂是中國柳編對外出口的重要生產基地,其產業帶主要集中分布在沂沭河兩岸的莒南、臨沭、河東、和郯城四縣區,其中臨沭的規模和產值最大,占全市出口額的40%,其它三縣區各占20%。河東區的柳編產業80%以上集中在湯河鎮,湯頭、鄭旺、重溝和鳳凰嶺四鄉鎮各有小部分的柳條種植和柳編戶。
沂蒙刺繡
臨沂刺繡製品的刺繡工藝有絲繡、挑花、割花等,用五色絲線刺繡出各種圖案,玲瓏精緻,富有韻味。
女孩十幾歲就學繡鞋墊,十七八歲的姑娘個個拿手,所繡之物常用來作為相愛的定情之物。
雙旱船
雙旱船起源於宋代,相傳是古代沭河商埠——郯城縣紅花鄉紅花埠村漁民節慶時,把各種水上行船的生活拿到地面進行誇張處理,形成的一種虛實結合、情景交融的表演藝術。
三官廟龍燈扛閣
龍燈扛閣是三官廟村土生土長的民間藝術形式,在全國獨樹一幟,至今已有近200年的歷史。該舞蹈將民間的龍舞和扛閣結合在一起,粗獷奔放,氣勢恢弘,龍燈扛閣一般在春節至元宵期間表演。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