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水的相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水的相圖是一個科技名詞。

中國文字是歷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1]。也是至今通行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世界上還沒有任何一種文字像漢字這樣經久不衰。 從甲骨文發展到今天的漢字,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文字的發展經過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2]、草書、楷書、行書等書體演變。

名詞解釋

水是地球表面儲存最豐富、分布最廣泛的液體,也是形成地球氣候系統最重要的物質。水在汽-液-固三相之間轉化時,可以吸收或釋放大量的熱量,保證地球表面溫度長期穩定在一個相對狹窄的範圍之內。正是這樣的地球氣候系統的長期穩定存在,才孕育出地球生態系統。

常溫常壓下,水是具有一定揮發性的流動液體,密度略小於1 g/cm3。溫度降低到0 ℃時,水就會凝結為固體,形成所謂的冰。與大多數物質不同的是,水凝結為固體後的體積增大、密度降低。事實上,水的密度降低在液態已經開始。如果從室溫開始冷卻液體水,就會發現水的密度開始時會略有增大,到約3.98 ℃(該溫度稱為最大密度溫度,the temperature of maximum density, Tmd)時達到最大值1.000 g/cm3。然後,水的密度開始降低,在冰點發生突變降為0.917 g/cm3。水的密度的反常變化,與水分子之間形成的氫鍵網絡密切相關。低溫下,水分子之間形成更多的氫鍵,結構更加有序,也更加空曠。

高壓下,固體水的空曠的氫鍵網絡結構逐漸被壓垮;因此,水的高壓固態相圖異常豐富,已發現多達16個不同的固態相,對應各種不同的氫鍵網絡結構。

在大氣壓力下,液體水的沸點是100℃。歷史上,水的冰點到沸點的溫度,被用於定義溫標。比如,在攝氏溫標中,冰點被定義為0℃,沸點被定義為100℃;在華氏溫標中,冰點和沸點的溫度分別被定義為32℉和212℉。熱力學溫標雖然已經不再使用水的冰點和沸點定義溫標,但使用水的另一個性質,即水的三相點定義為熱力學溫標的273.16 K。水在科學上的重要性,還可以從比重的單位和熱量的單位得到反映。歷史上,物體的密度,通過與4℃時與水的密度之比表達,稱為比重。而熱量的單位卡(calorie)是一定溫度下,1 g水升高1℃時所吸收的熱量(不同版本的卡,測量溫度不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