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武功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武功鎮古鎮

武功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炎黃故里。《國語·晉語》言:「昔少典氏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1]。炎帝以姜水成,黃帝以姬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姬水就是今武功境內的漆水河;姜水就是今寶雞的清姜河,流經武功境內謂之湋水[2]。這裡是炎帝後裔姜姓的封地有邰國[3]。早在四千多年前,我國農業始祖后稷誕生於此,教民稼穡,結束了遠古先民採擷漁獵的歷史,開創了華夏民族農耕文明的輝煌。 武功鎮作為武功縣(郡)經濟、政治、文化交流中心,長達1800多年。千年古鎮,歷史輝煌,人傑地靈,文化燦爛,孕育了不少華夏英模:蘇武、蘇蕙、李世民、富嘉謨、游師雄、康海、孫景烈,也留下了「武功八景」為代表的特色人文景點。 該鎮是陝西107個重點鎮之一,也是陝西省全力打造建設的9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之一,2013年被陝西省列入31個文化旅遊名鎮建設名單,2014年8月成為全國重點鎮,2015年8月被評為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鎮。2019年12月24日,入選全國鄉村治理示範鄉鎮名單。

快速導航  :詞條圖冊關係表

中 文 名 :武 功 鎮

外 文 名:Wugong Zhen

行政區類別 :鎮

下轄地區 :武塔村、新寨村、鄭家坡村等

電話區號 :029

著名景點 :姜嫄墓、教稼台、蘇武墓、武功城隍廟、鄭家坡遺址、上閣寺

面 積 :43.

別 名 :有邰、中亭川、邰亭

國家/地區 :陝西省咸陽市武功縣

政府駐地 :渭源廠內

郵政編碼 :712209

地理位置 :中國西北

展開 :

歷史沿革

武功鎮歷代沿革表 朝代 紀年 名稱 地址 備註 有虞氏,虞舜 斄國 今鎮治 《史記》:有斄氏女曰姜原,為帝嚳元妃,生棄,以教稼功,管后稷,復封於邰。 禹 斄國 今鎮治 《史記》:后稷之興,在唐陶。禹夏之際,皆有令德。 啟 斄國 今鎮治 《史記》:后稷卒,子不窋立。 夏、商 周地 周 初年 畿內邑 今鎮治 《史記》封禪書周興邑邰,立后稷之祠,至今血食天下。 春秋 初年 周邑 今鎮治 《史記˙秦本紀》秦文公十六年,伐戎,收周失地,岐以東獻之周 戰國 秦邑 《元和志》:秦孝公做四十一縣,邰、武功、美陽各一。 秦 始皇 武功縣 在渭水南 《地理志》:武功有太乙、惇物、斜水。太乙,即終南山。太白,武功兩山,故名惇物,均在渭水南。 漢 武功縣 在渭水南,今屬眉 《水經注˙渭水注》東經郿縣故城南,又東過武功縣北。 新莽 9-25 新光縣 渭水南 東漢至晉 武功縣 姜嫄嘴 北周 建德三年(574) 武功縣 今鎮治 《隋書》:周置武功郡。建德三年郡廢。《太平寰宇記》:周省武功郡,別立武功縣於中亭川(今武功鎮) 隋 581-618 武功縣 今鎮治 屬京兆郡 唐 武德三年(620) 置稷州,領武功縣 南立節 貞觀元年(627) 復武功縣 今鎮治 《元和郡縣誌》:州廢,以縣屬京兆郡。 天壽二年(691) 復置稷州 邰封里 領縣。唐書:天授二年(691),復置稷州。 大足元年(701)-至乾寧二年(895) 武功縣 今鎮治 《唐書》:大足元年(701),州廢,復為縣。 後唐 同光中(923-926) 武功縣 今鎮治 隸扶風府 長興元年(930) 武功縣 今鎮治 以縣隸京兆府 後晉 936-946 置武功郡 隸晉昌軍 後周 951-960 武功縣 今鎮治 隸書興軍 宋 政和八年(1118) 武功縣 今鎮治 改屬醴州,屬環慶軍路 宣和三年(1121) 武功縣 今鎮治 隸京兆府,屬永興軍路 金 大定二十九年(1189) 武亭縣 今鎮治 金志:以顯宗諱,更武功為武亭 元 1206-1368 武功縣 今鎮治 《續通考》:元復為武功縣,屬乾州。 明 1368-1644 武功縣 今鎮治 隸西安府乾州 清 初年 武功縣 今鎮治 隸西安府乾州 雍正三年(1725)至末年 武功縣 今鎮治 改屬直隸乾州,是年分乾州為直隸州,以武功、永壽屬之。 民國 二年(1913) 武功縣 今鎮治 廢府設道,屬關中道 十七年(1928) 武功縣 今鎮治 廢道,直屬省轄 新中國 1950年5月 武功縣 今鎮治 屬寶雞專員公署 1956年6月 武功縣 今鎮治 撤專屬,歸省直轄 1958年12月 武功公社 今鎮治 武功、扶風、興平三縣合併為興平縣,直屬省轄 1961年9月——今 武功鎮 今鎮治 武功縣建制恢復,治所由武功鎮搬遷至普集鎮,屬寶雞專區。1983年10月武功鎮隨武功縣改屬咸陽市 註:上古時期至清由《武功縣誌(稿薄)》整理而來;民國——今由《武功縣誌》整理而來 武功古鎮

相傳,早在4000多年前,中國農業師祖后稷在這塊熱土上教民稼穡、樹藝五穀。武功鎮從某種意義上講可以說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今留有關中四台之首的后稷教稼台紀念后稷的功績。

武功原為古有邰國,現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城建歷史,留有以「武功八景」為代表的名勝古蹟。

北周建德三年(公元621年),廢武功郡,別立武功縣於中亭川,即今武功縣舊城——武功鎮,武功鎮始為武功縣治,即「宇文造周,易治中亭」。

古城格局

武功鎮位於縣境西北部,北周武帝天和元年(566)秋七月,築武功城於中亭川(今武功鎮)。同年十一月,周武帝觀武功城。

武帝建德三年(574),撤武功郡,別立武功縣於中亭川新城。為土築城,西靠稷山,東臨漆水。

元末張良弼、李思齊首次增築。縣城四角增設炮樓,並根據東、西塬地形,增築12個衛城。

明洪武九年(1376)都督耿忠奉詔屯戌於此,再資增築。城周長三里二百二十步,外有深2.7米的護城溝。有城門五個:東門名「觀瀾」;南門兩個,東名「集賢」,西名「望月」;北門兩個,東名「迎仙」,西名「來鳳」;城西無門。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知縣徐奇桂重修,增築各門磚樓。

乾隆十八年(1735),知縣龔師勝大修城門。

嘉慶十三年(1808),知縣張樹勛在進行整修時,為緬懷先哲先賢的豐功偉績和歌頌縣城的勝跡美景,專為城門題刻門額:東門外額「思文古治」,內「麟閣勛名」;南集賢門外額「綠野春雲」,內「龍圖經濟」。望月門外額「雍原秋室」,內「許國文章」;北來鳳門外額「鳳崗晚翠」,內額「虎觀淹該」;迎仙門外額「二水朝霞」,內題「璇璣錦繡」。[3]

咸豐末年至光緒年間,知縣張宗睿、鄭慶崧、陳子楷、陳爾茀、張世英等也先後進行過修葺,力圖恢復古貌。

民國初年,災荒戰亂頻繁,城牆多處毀壞。

民國10年(1921)楊虎城將軍率靖國軍駐縣時,除對城牆補修加固外,又在西城牆修築了內外兩道女兒牆,並在城外西北角的塬邊,新築了一座子城名太白城,為犄角之勢,護衛縣城。

民國36年(1947)在南廓門上和城牆東北角修建磚碉樓各一座,民國37年(1948)加深加寬護城溝。

建國後,城區建設擴大,古城牆被農民作糞土肥田而逐年拆毀。

北周建德三年(574)至1958年12月,在長達1384年間,老縣城皆為縣治所在地。

1958年12月武功縣併入興平縣以後,老縣城成為武功鎮(公社)駐地。

1961年9月撤興平大縣,恢復武功縣建制,縣機關遷至普集鎮。

街巷分布

清武功老城圖

武功鎮自古都有九街十八巷說法,如今還保留着:

九街為:大北街,小北街,學前街,西街,東街(碾盤街),宣化街(糧食街),上南街(三槐街),下南街,后街

十八巷為:草場巷、三鑒巷、蔣家巷,當鋪巷,仁義巷,月季巷、韓家巷、馬道巷、上閣巷、西寺巷、文昌巷(已無存)、北倉巷(已無存)、分水巷、東廳巷、南順城巷、北順城巷、東順城巷、鐵樓巷(已無存)。

行政區劃

武功鎮及各行政村

[ 武功鎮社區]轄渭源機械廠、四七七處、綠野中學等單位,區內有居民833戶,3174人。

[新寨村] 位於武功鎮西塬,西寶北線貫穿東西,交通便捷,地勢平坦。明初(約1368年),軍隊曾在此安營紮寨,後又有居民遷往而得名。

現以朱,趙,董,王,周,李姓居多。轄新寨,李家莊2個自然村,523戶,現有人口2366人,耕地面積3250畝,小麥、玉米,產量高,質量好,是全縣小麥良種繁育基地。養殖,商貿,服務,建築及運輸業發展較快。「二牛」及果業有規模,從事第三產業的戶較多。

[八一村] 該村共6個自然村,八個村民小組,626戶,2867口人,土地面積2038畝,是武功鎮的主要蔬菜基地之一,面積300多畝。「二牛」、豬、雞養殖發展較快,規模較大,地處武功鎮城區以南,與楊凌隔河相連,楊臨、楊武兩條道路穿村而過,名副其實的武功鎮南大門。

[新莊村] 該村地處武功鎮西南,南和楊凌隔河相望。全村共2337人,516戶,耕地2080畝,主產小麥、玉米。

[聶村] 該村現有人口1543人,343戶,土地面積1718畝。主產小麥、玉米,果業發展也具一定規模,境內有金仙觀廟,屬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洛陽村] 洛陽村現有人口1623人,350戶,耕地面積1406畝。與楊凌隔河相望,以傳統的小麥、玉米種植為主,果樹面積較大。

[松林村] 該村在武功鎮西塬,西與扶風相連,南與楊凌相望。耕地面積1718畝,以小麥、玉米種植為主。

[尚坡村] 該村地處武功鎮東塬,漆水河畔。全村現有1670人,耕地面積1470畝。以小麥、玉米種植為主,有少量果樹面積。

[北廟村] 北廟村地武功鎮東南,南和楊凌區相連。全村共有耕地1200畝,人口986人,238戶,農業為小麥、玉米為主。武功八景之一的「喀山晚照曬書卷」就在該村。

[羊圈村] 該村在武功鎮東塬,全村共有1750人,419戶,土地面積1816畝,主產小麥、玉米、「二牛」發展較快。

[張羅村] 該村在武功鎮西塬,南臨湋河。全村共976人,耕地面積為1051畝,207戶,主要種植小麥、玉米,也有少數果樹面積。

[熊黃村] 該村在武功鎮西塬,湋河北岸,全村共有1024人,244戶,耕地面積1028畝,主產小麥、玉米。

[何家堡村] 地處武功鎮最西邊,與扶風相鄰。全村共4個村民小組,205戶,867人,耕地面積1241畝,主產小麥、玉米,果業和「二牛」發展較快。

[古鳳村] 該村在武功鎮西塬邊,共有6個村民小組,430戶,1969人,耕地面積2162畝,主產小麥、玉米,「二牛」養殖有一定規模。

[涼馬村] 該村在武功鎮西塬上,全村總面積3.98平方公里。共有8個村民小組,463戶,2200人,耕地面積3170.4畝,主產小麥、玉米,果樹面積也不少。

[橋東村] 該村在武功鎮東塬,西寶北線穿村而過。全村共1816人,450戶,2139畝耕地,主產小麥、玉米。

[二水寺村] 該村緊鄰武功鎮,處在漆水河與漠峪河交匯處。武功八景之一的「二水塔映兩河灣」就在本村。全村共927人,237戶,耕地面積821畝。主產小麥、玉米、蔬菜。

[龍門村] 龍門村在武功鎮北一公里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蘇武墓就在境內。全村共980口人,耕地面積近千畝,主要種植小麥、玉米。

[徐楊村] 徐楊村地處武功鎮城,現有5個村民小組,人口1400人,耕地面積1100畝,主產小麥、玉米。二、三產業發展較快,經商戶數較多。

[武塔村] 武塔村地處武功鎮城內,有9個村民小組,人口2060人,耕地1490畝,全村共8街3巷1路。城隍廟、報本寺、教稼台等名勝古蹟在境內。主產小麥、玉米,建築業、飲食服務業、商業第二、三產業占主導地位。

[坡底村] 該村在武功鎮北邊,西塬坡下。全村共有2225人,502戶,耕地面積2464畝,主產小麥、玉米,「二牛」、豬、雞養殖發展較快。

[夏堡村] 該村地處武功鎮川道北邊,北鄰蘇坊。全村共894人,190戶,耕地面積683畝,主要以小麥、玉米種植為主,蔬菜產業也有一定規模。

[稷山村] 該村位於武功鎮城內,人口2600人,耕地1100畝,主產小麥、玉米。二、三產業規模大,為村之支柱產業。「上閣鐘聲來九天」,名勝上閣寺就在村境內。

[綠華村] 該村位於武功鎮南關,交通便利。全村有耕地547畝,人口925人,547戶。主要以養殖、經商、飲食服務為主導產業,養殖規模較大。農業主要以小麥、玉米、蔬菜種植為主。

[紫鳳村] 該村位於武功鎮南6公里處,共有657人,146戶,耕地面積410畝,以蔬菜、小麥、玉米種植為主。養牛、養雞也有很大規模。

[上營村] 上營村在武功鎮西塬,西寶北線穿村而過。全村共有1020人,345戶,耕地面積1820畝,主要以小麥、玉米種植為主,果業、養殖業發展很快。

[鄭坡村] 該村位於武功鎮東塬,全村共有1328人,300戶,耕地面積1175畝,以小麥、玉米種植為主,果樹面積較大。

地理環境

武功鎮地處武功縣西北部,距縣城約16公里,南隔小湋河(後河)與楊凌區相望,西鄰寶雞市扶風縣,是咸陽市西大門,西寶北線穿過鎮區、武臨路、武楊路南北直達乾縣臨平和楊凌農業高新開發區。

該鎮轄區面積為43.02平方千米,人口42587人(2017),共有28個行政村,1個社區和居委會,34個駐鎮單位,27所中小學。

鎮域建成區面積3.6平方公里,人口近兩萬人。由於是歷史古鎮,自古以來,以武功八景、人文景觀譽滿三秦。

逢古歷一四七,這裡的就成為周圍四鄰八鄉經濟貿易的主要場所。境內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共計三處。

經濟發展

武功鎮地處縣境西北部,距縣城16公里,南隔湋水與楊凌區相望,西鄰扶風縣,北與游鳳、蘇坊兩鎮相連,東和代家鄉接壤。

全鎮地形為「兩塬加一川」,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年平均日照2095小時,年降雨量500毫升,為半乾旱半濕潤氣候,境內水系發達,漆水河、漠浴河、渭水河流經全境。全鎮面積為43.02平方千米,總人口42587人(2017),共有22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24所中小學。

該鎮歷史悠久,曾是縣級機關所在地,人文景觀豐富。旅遊發展潛力大,以后稷「教稼台」和「報本寺塔」為首的「武功八景」遠近聞名。

境內交通、通信網絡發達,西寶北線、楊臨二級公路貫穿全境,全鎮22個行政村通村路及村間街道基本實現水泥硬化,通信網絡覆蓋全境。

境內郵電、銀行、移動公司等公共職能單位齊全,國民教育水平較高。

全鎮耕地面積41056.12畝,以種植小麥、玉米為主,畜牧業發展快,「二牛」、商品豬、籠養雞已形成規模,「二牛」存欄3620頭,豬存欄7800餘頭,籠養雞50萬隻,果品和大棚菜發展較快。蔬菜批發、生豬交易、瓜果、服裝、飲食及生產資料交易量大,市場繁榮。

歷史追溯的每年農曆十一月初七為期十天的東河灘大會,商貿繁榮,享譽西北,在周邊形成影響「南有農博會,北有河灘會」的盛況。形成南關蔬菜批發市場,生豬交易市場,熱鬧異常。武功鎮,古絲綢之路重要節點,向着關中商貿名鎮發展邁進着。

社會事業

教育設施

綠野高中

綠野高中

武功縣綠野高中是省級標準化高中,省級文明校園,市級重點中學。現有54個教學班,3000餘名學生,150名教職工,總建築面積達3.2萬平方米。學校交通便利,環境幽雅,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

該校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的辦學理念,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攀升。連續13年被評為市、縣級「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先進單位」、「高考工作先進集體」、等,先後被授予「全市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和省市級「文明校園」。2004年高考再上新台階,二本上線人數達236人,上線比例較03年上升12個百分點,總成績名列全市重點中學前茅。

北宋熙寧元年(1068年),「縣主薄張山甫與張載先生交情甚厚,故邀其講學於綠野亭。張載為北宋大儒,與濂溪周子、洛水程子並時齊名,奠理學之基,創關學之宗,時學者爭師從之。

嗣後,綠野亭即成講學聖地」。 明弘治九年(1496年),「知縣宋學通以綠野亭破敗狹隘,難擴修,遂遷稍東葆真庵重建,一歲功畢,名綠野書院。今綠野高中乃綠野書院舊地。書院成文教大興,縣學訓導名儒趙文杰主講,宋知縣親臨督導,關中學子聞風踵至。自明至清,綠野學府綿延數百年不衰」。

清嘉慶十八年(1813年),「知縣張村勛鑒其年久頹毀,仿前明舊式重建。同治初,毀於戰亂,僅餘張載祠;同治十三年(1874年),知縣陳爾 ,擴制增舍,重興書院。光緒十三年(1904年),廢科舉,遂改為高等小學堂;翌年,又更名綠野小學堂」。

民國時,先定名縣立高等小學校,後更名南關小學。1940年,始成立武功縣立中學。1942年,附設簡易師範班。建國前計有七屆十五班四百餘名學生畢業。

建國初,先定名為武功縣中學,直屬咸陽行署,後改歸寶雞行署。1955年,更名武功縣第一初級中學。1958年,增設高中兩班,改名興平縣武功中學。1961年,定名為武功縣綠野中學。十年文革,更迭頻仍,綠中遭受重災;1976年後,方撥亂反正,走上正軌。

1987年秋,撤初中部,成為武功縣綠野高級中學,已三十春秋。

在各方的關懷和支持下,學校憑藉高中標準化建設的東風,校園標準化建設與改造於2001年10月全面啟動。按照"一次規劃,超前設計,分步實施"的原則,在短短的四年間,已累計投入2000餘萬元資金,先後建成了總面積為2萬平方米的高標準、現代化的教學大樓、綜合科技樓、學生公寓樓、教師辦公樓等教學基礎設施。走進綠中校園,看到的是華美整齊的高樓,聽到的是琅琅悅耳的書聲;路旁綠樹掩映,四季常青,校園布局合理,乾淨整潔。

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攀升。連續13年被評為市、縣級「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先進單位」等,先後被授予「全市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和省市級「文明校園」。

后稷中學

后稷中學 武功縣后稷中學是一所鎮辦初級中學。位於關中歷史名鎮農業始祖后稷教民稼穡之地武功鎮,東臨漆水,南鄰高等學府綠野書院,西眺稷山,北靠教稼台。

該校人文環環環境優美,教學設施齊全,師資力量過硬,育人效果顯明。

校園占地面積29畝,總建築面積6940平方米。現有28個教學班,1530名學生,114名教職工,其中專任老師75人,中級以上職稱23人,本科學歷34人,雙率均達到95%以上。先後於九八年、九九年、二00一年被命為市級文明校園,省、市兩級示範化初級中學。

這幾年,在各級領導的關心支持下,學校管理立足「三個面向」,注重素質發展,圍繞一個中心,力爭兩個確保,創建「三優」工程,爭做「四個一流」和評選「五星」班級,強抓教研活動,推進新課改革。認真做到了學初有專題立項,期中有實施過程,期末有經驗論文、成果有展示平台;評估有量化細則。

由於各項工作求真務實,管理創新,教學效果顯明,連續三年均被評為縣、鎮兩級教育教學工作先進集體,縣局「創、選、評」暨目標任務考評先進單位和「提高初中教育質量先進集體」。二00五年中考,23名學生榮錄縣實驗班,居於農村初中第一名。分別被評為市級體育達標示範校和省級素質教育先進集體。

在校舍建設中,學校立足長遠,一步到位,共投資72萬餘元,先後建成810平方米教學樓一棟,師生灶140平方米和鍋爐配套設施。

建設中,學校以遠程教育設施配置為契機,搶抓機遇,立足完美。先後投資78萬餘元,對原有10台計算機進行了更新改造,添置清華同方、方正品牌機73台,多功能投影設施1套,28個教學班和實驗田室均配置了光盤播放系統(34寸彩電一台、DVD機一台、機加和音響設施各一套),現有計算機113台。

同時增添了高檔次56座物理電學實驗室一個,電子琴、琴架13套,各種勞技工具225件,購置圖書26000餘冊,體育器材155件。現有部室20個,達到使用經常,有效促進了新課改的發展,基本滿足了現代化教育教學之需要。

成長中的后稷中學決心在今後的工作中,「團結、求實、創新、奮進」的姿態,再塑新形象,再創新輝煌,為全面實現教育教學工作現代化、科學化、規範化而努力奮鬥。

大學街小學

武功鎮大學街小學,位於武功縣武功鎮主城區,是一所鎮辦中心小學。該校始建於1903年,曾又稱過縣立女子學校。系中蘇友好學校。是武功縣唯一一所縣立高級小學。該校正中的老辦公室,即是三六年的西北農學院籌建處。1972年代帽初中班。1990年正式名為大學街中學。

1996年8月24日併入后稷中學,後又恢復為小學。現省級示範化小學不斷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先後為少隊部、衛生室、實驗室、勞技室等增添器材820餘件,增添電腦、投影儀多台等現代化教學設備,實現了現代化教學與學校工作管理的新格局。

大學街小學是一所鎮辦中心小學,辦學歷史悠久,桃李紛呈,現有15個教學班,625名學生,附設兩個學前班,教職工26名,高級教師11名,學校設施建設齊全,部室配備合理,天網地網結合,「班班通」工程到位,遠教資源應用經常,

教育教學質量一直名列全鎮前列,被省教委確立為科研立項學校,被市政府評為先進集體、素質教育先進校,被市教育局確定為現代教育技術實驗校,素質教育示範校,文明校園和藝術特色學校。連續九年分別被縣政府、教育局評為教育教學先進集體、教研教改先進集體。先後有5名同志被評為市級教學能手,有8名同志被評為縣級教學能手,有76篇教研論文在市級以上刊物發表。

自強縣命名以來,我校不斷加大建設力度,先後添置圖書3000多冊,硬化路面700多㎡,油漆門窗132合,油漆牆群420㎡和部室添置共投資8萬餘元,09年三月份又投資3萬餘元增添了4台筆記本電腦和一台投影儀,實現了電子備課、現代化教學與各項工作管理的新格局,實現了辦學條件有史以來的新突破。

領導班子將繼續堅持以質量立校為主線,以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精細教學管理,狠抓資源、設備的應用,不斷強化教學研究,積極改進教學方法,使學校各項工作再上新台階,再創新輝煌。

風景名勝

綜述 武功古鎮自然環境 這些歷史名人,在創造中華民族的偉大業績中,也給家鄉留下了諸多名勝古蹟。如教稼台、報本寺塔、蘇武墓、城隍廟、康海祠堂、隋煬帝陵、綠野亭、唐太宗曬書處、姜嫄墓、后稷祠、楊虎城守城等。

上述名勝古蹟,盡在古城周圍,遠不過五里。新千年已經通過陝西省關中百強重點發展鎮戰略,規劃鎮區景點全面整合,正邁向國家第六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而努力;

東南亞蘇氏後裔捐建整修蘇武紀念館一期工程投入使用,國家文物局批准全國青少年教育重點基地;后稷文化廣場、古鎮一條街等景點正蓬勃修繕建設中,正積極打造千年古鎮旅遊項目,同時已經啟動開通楊凌—武功一日游。「大唐第一雄關」——美陽關文化景區已成為絲路古道~鄉村-古鎮-慢生活旅遊體驗地。

姜嫄墓

清代陝西督學使吳大徵篆書「姜嫄聖母之墓」匾額牌坊已恢復原貌,蔚為壯觀。清知縣陳爾弗重修陵園圍牆,方圓約三十畝之大,樹大蔥蘢,罩盡整個山頭,歷代銘碑林立其間,遠遠望去,十分巍峨,「姜嫄古墓小華山」為《武功八景》之一。

墓地中高,兩旁垂供如翼,故稱「飛鳳穴」。《史記》載,姜女原為帝嚳元妃,履巨人之足跡而生后稷,母以子貴,世人尊稱姜嫄為聖母。姜嫄古墓位於武功鎮華山之巔,姜嫄生「后稷」名「棄」。

姜嫄古墓

尊稱「聖母」,經天緯地,后稷又「樹藝五穀」,為農業始祖。姜嫄墓位於武功鎮南側小華山上,1990年被陝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小華山

位於武功鎮南門外西側,曾異名「葆貞庵」,據縣誌記載,此處為宋代理學家張載講學之「綠野亭」遺址,這裡山水明麗,故名曰:「綠野亭」。

小華山地勢崎嶇,層巒聳翠,古柏森蔚,回欄折檻。90年代,群眾集資恢復,修建了「迴廊折欄」和「飛檐八卦亭」,且彩繪一新,是一個較為理想的旅遊之地。 小華山

教稼台

后稷教稼台

教稼台為農業始祖——后稷教民稼穡之遺蹟,教稼台位於武功鎮東廓道旁,歷經滄桑,幾度興圮之後,1970「文化大革命」損毀無存於1987年,耆宿發起倡議西農大等科研單位籌集恢復原貌,巍巍屹立在武功故城東門外、漆水之濱為關中「四台」之首,「教稼立台漆水畔」為《武功八景》之一。被咸陽市命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蘇武墓

位於武功鎮北門外,龍門村前,幕曠東向,背向風崗,漆水自墓前蜿蜒而過,依山傍水,環

蘇武墓

境優美,風景宜人,開發、利用前景遠大。

蘇武字子卿,漢武帝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奉命出使匈奴,被扣留後放逐北海(今俄羅斯貝加爾湖)牧羊為中華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愛國主義典範,位封「漢典屬國」。整修一新的蘇武故里蘇武紀念館迎接八方賓客。

上閣寺

位於城西塬畔上,為人們歷代祭奠姜嫄聖母、始祖后稷所立之祠,松柏濤濤、依山間有窯洞、神仙塑像、樓台、亭、閣,曲回之山道,別具景象,樓台高築,鐘聲響徹九天。武功有個上閣寺,把天磨的咯吱吱。文革毀損,現修復。廟會如火如荼。

喀山廟

喀山晚照 位於武功鎮南二里的漆水河畔東崖上,此地理位置奇特,居高遠望西山,有夕陽重現之景觀,傳說唐李世民幼時在武功讀書,在漆水河摸魚嬉水,書沒入水中,夕陽落而再現,將書曬乾。

東橋

為古絲綢之路經漆水河之古橋,周民族繁衍生息的搖籃之一,先民以河兩岸而居,垂柳成蔭,水清見底,魚族其中(遺址已破壞)。

東橋

同時其又是自古兵家必爭的戰略要衝、 從西安出發,沿西寶北線西行83公里,這裡曾經是走西府的必經之地,也是扼守武功鎮的東大門的天然屏障。

美陽關

是中國古代陸路對外交通咽喉之地,是絲綢之路往西通往金城(今甘肅省蘭州市)必經的關隘。位於武功鎮縣城東門外,漆水河東岸,是京城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至陳倉(今陝西省寶雞市)官道上的一道重要的關口。西漢置關,因在美陽城(今陝西省武功縣武功鎮)以東,故名。是當時西漢長安通往西域交通的第一道重要門戶。 美陽關

二水寺塔

在河與漠峪河道交匯之塬頭上,「風水古來佳、水明塔影秀」。塔為七級八面,玲瓏清秀,影映漆水與漠峪河水中,可謂獨特之景觀。(遺址已破壞)

報本塔

報本塔坐落在武功鎮北廓,東臨漆水報,西輔香山,依寺建塔,風景秀麗,為陝西名塔之一,於1957年公布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宋年間,重建樓閣式磚塔,高39.66米,七級八面,每層辟四門洞,真假相間,變化有序,整個塔勢挺拔俊秀。

報本寺塔

每年春季總會飛來一群胡燕,嬉戲於塔頂周圍,人稱「胡燕朝塔」,為《武功八景》之一,地宮文物出土有金棺、銀槨、玉棺、舍利子、豹斑玉奩等百餘種。塔為七級八面,高39.66米,雄偉挺拔,為代風格磚塔,陝西名塔之一。2013年五月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城隍廟

武功城隍廟歷史悠久,結構獨具明代建築風格,是一組較為完整的古建築群,現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山門、獻殿、正殿、寢殿皆面闊五楹,東、西陪殿均外接九間迴廊,正、寢均為單檐歇山頂,外沿斗拱為五彩重昂,

武功城隍廟

四角檐柱有明顯的側角和生起,正殿通脊,檐邊、勾頭、滴水全為琉璃構件,五彩閃爍,富麗堂皇,兩側歇山飾以琉璃「二龍戲珠」浮雕,珠球滾動,龍體飛躍,呼之欲出,為一般廟宇所罕見,特別是已恢復修建的城隍廟牌樓,通高12米,寬11米,全琉璃屋面,堪稱關中一絕。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隋煬帝陵

隋煬帝陵位於武功鎮西塬上,洛陽村東,曾樹有清乾隆陝西巡撫華沅書「隋煬帝之陵」石碑,陝西省人民政府·1957年公布其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縣誌記載:大業十四年(公元618年),隋煬帝被反賊宇文化及縊弒於揚州後,初殯於江都宮流珠堂,後葬吳公台下。

武功鎮隋煬帝陵

唐朝建立後,高祖李淵於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八月,令其子李世民遷葬煬帝於此,與楊凌隋文帝泰陵構成一脈之穴,遙遙相望。

金仙觀

金仙觀位於武功鎮的後河之畔,東倚雄渾遼闊的漠漠周原,西視源遠流長的涓涓湋河。此觀始建年代不詳,據傳自漢朝以來,金仙觀代有興廢和修建,歷經戰爭的洗禮、風雨的剝蝕以及自然災害,存世的是一組晚清建築群,山門、獻殿、中殿、後殿等,保存較為完整,是武功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處三山聳立、一水橫流,古樹濃陰閉日、長川涼風習習,綠樹紅花滿山間,是一處休閒遊覽之地。

山門西向,為空心筒脊、灰布板瓦的硬山式建築,其上懸一匾「金仙觀」,筆走龍蛇、蒼勁有力,出自享譽關中的關中革命前輩,原陝西省農業學校校長馬伯援先生之手。據說「封神榜」之後兩千年,漢明帝時,聶雲霄轉世到了武功縣的聶村,受靈山老母點化,學道、修仙,後因為聶雲霄與班超將軍營救漢明帝有功,被漢明帝敕封為「救世金仙」,因此這座廟才叫「金仙觀」。金仙觀周圍還有文督祠、聖母廟和戲樓。

獲得榮譽

2013年,被陝西省列入31個文化旅遊名鎮建設名單。

2014年8月,成為全國重點鎮。

2015年8月,被評為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鎮。

2019年9月24日,武功鎮(小麥玉米良種繁育)入選第九批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名單。

2019年12月24日,入選全國鄉村治理示範鄉鎮名單。

2020年6月12日,被評為陝西省鄉村治理示範鎮。

8詞條圖冊 1 / 2 武功古鎮武功古鎮 綠野高中綠野高中 武功古鎮自然環境武功古鎮自然環境 小華山小華山 蘇武墓蘇武墓 報本寺塔報本寺塔 參考資料: 1. 武功縣歷史人文 武功縣人民政府網 2019-12-23 [引用日期2020-03-30] 2.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 農業農村部 中央宣傳部 民政部 司法部關於公布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鎮名單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 [引用日期2020-01-01] 3. 趙力光. 古都滄桑-陝西文物古蹟舊影. 西安. 三秦出版社. 2002年. 80-81. 4. 農業農村部關於公布第九批「一村一品」示範村鎮名單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 [引用日期2019-09-30] 5. 關於全省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示範縣和示範村鎮候選名單的公示 陝西省農業農村廳 2020-06-12 [引用日期2020-06-13] 詞條標籤: 地理 武功 旅遊 古鎮

視頻

坐標武功鎮 田園好風光 2018年08月31日發布

代縣長姚俊峰深入武功鎮調研脫貧攻堅等當前重點工作 2020年07月30日發布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