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篇:開花的種類(甘西鼠尾草(唇形科,鼠尾草屬植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目錄
開花的種類——甘西鼠尾草(唇形科,鼠尾草屬植物)
是唇形科,鼠尾草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根木圓柱錐狀,外皮紅褐色,莖高可達60厘米,叢生,上部間有分枝,葉片先端銳尖,邊緣具近於整齊的圓齒狀牙齒,上面綠色,下面灰白色,莖生葉密被微柔毛。輪傘花序,疏離,頂生總狀花序,苞片卵圓形或橢圓形,先端銳尖,花萼鐘形,二唇形,上唇三角狀半圓形,下唇較上唇短,齒三角形,先端銳尖。花冠紫紅色,外被疏柔毛,冠檐二唇形,中裂片倒卵圓形,頂端近平截,側裂片半圓形。花絲扁平,花柱略伸出花冠,花盤前方稍膨大。小堅果倒卵圓形,5-8月開花。
分布於中國甘肅西部,四川西部,雲南西北部,西藏;生於林緣、路旁、溝邊、灌叢下,海拔2100-4050米。
該種根入藥,四川作秦艽代用品,雲南麗江作丹參代用品。《中華本草》中則作為中藥丹參的藥材基源之一,功效屬活血祛瘀藥;安神藥。
甘西鼠尾草(學名:Salvia przewalskii Maxim.)
基本信息
- 中文學名:甘西鼠尾草
- 別 名:紫丹參(雲南麗江),紅秦艽(四川)
- 拉丁學名:SalviaprzewalskiiMaxim.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亞 綱:合瓣花亞綱
- 目:管狀花目
- 科:唇形科
- 亞 科:野芝麻亞科
- 族:鼠尾草族
- 屬:鼠尾草屬
- 種:甘西鼠尾草
- 命名者及年代:Maxim.,1881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木質,直伸,圓柱錐狀,外皮紅褐色,長10-15厘米,徑3-7毫米。莖高達60厘米,自基部分枝,上升,叢生,上部間有分枝,密被短柔毛。葉有基出葉和莖生葉兩種,均具柄,葉片三角狀或橢圓狀戟形,稀心狀卵圓形,有時具圓的側裂片,長5-11厘米,寬3-7厘米,先端銳尖,基部心形或戟形,邊緣具近於整齊的圓齒狀牙齒,草質,上面綠色,被微硬毛,下面灰白色,密被灰白絨毛;根出葉的葉柄長6-21厘米,莖生葉的葉柄長1-4厘米,密被微柔毛。
輪傘花序2-4花,疏離,組成頂生長8-20厘米的總狀花序,有時具腋生的總狀花序而形成圓錐花序;苞片卵圓形或橢圓形,長3-8毫米,寬2.5-3.5毫米,先端銳尖,基部楔形,全緣,兩面被長柔毛;花梗長1-5毫米,與序軸密被疏柔毛。花萼鐘形,長11毫米,外面密被具腺長柔毛,其間雜有紅褐色腺點,內面散布微硬伏毛,二唇形,上唇三角狀半圓形,長4毫米,寬5毫米,先端有3短尖,下唇較上唇短,長3毫米,寬6毫米,半裂為2齒,齒三角形,先端銳尖。花冠紫紅色,長21-35(40)毫米,外被疏柔毛,在上唇散布紅褐色腺點,內面離基部3-5毫米有斜向的疏柔毛毛環,冠筒長約17毫米,在毛環下方呈狹筒形,寬約2毫米,自毛環向上逐漸膨大,直伸花萼外,至喉部寬約8毫米,冠檐二唇形,上唇長圓形,長5毫米,全緣,頂端微缺,稍內凹,邊緣具緣毛,下唇長7毫米,寬11毫米,3裂,中裂片倒卵圓形,頂端近平截,側裂片半圓形。能育雄蕊伸於上唇下面,花絲扁平,長4.5毫米,水平伸展,無毛,藥隔長3.5毫米,弧形,上臂和下臂近等長,二下臂頂端各橫生藥室,並互相聯合。花柱略伸出花冠,先端2淺裂,後裂片極短。花盤前方稍膨大。
小堅果倒卵圓形,長3毫米,寬2毫米,灰褐色,無毛。花期5-8月。
主要變種
褐毛變種:這一變種與原變種不同在於葉下面干時被污黃或淺褐色絨毛。
分布於中國湖北西部,四川南部、西部、甘肅東部、雲南東北部;生於林緣、路旁、溝邊、灌叢下,海拔2100-3500米。模式標本采自四川理縣。
少毛變種 紅秦艽(四川茂汶),靈蘭香(四川康定):這一變種與原變種不同在於葉下面多少被短柔毛或近無毛。分布於中國甘肅西部,四川西部,雲南西北部,西藏;生於林緣、路旁、溝邊、灌叢下,海拔2100-4050米。模式標本采自甘肅西部。
紅褐變種:這一變種與原變種不同在於花少,花序簡單,花紅褐色。分布於中國雲南西北部;生于山坡陽處,海拔3200米。模式標本采自雲南德欽。
繁殖方法
用種子、分根或扦插繁殖。
種子繁殖:採收6月以後成熟的種子,陳種子不宜採用。可隨采隨播或秋季9月播種,北方多為春播,在3-4月條播或或點播,行株距(25-40)厘米×(20-30)厘米,每1公頃播種量約7.5千克。
分根繁殖:南方各地多在2-3月,隨挖隨栽(華北在3-4月),種根應選中上段萌芽力強的部分,直徑0.7-1厘米,健壯、無病蟲、皮紅的一年生根為好,不能用老根、細根作種,選好的根條掰成約5厘米節段,按行株距各25-30厘米開穴,深5-7厘米,每穴放入根條1-2段,邊掰邊栽,覆土約3厘米。每1公頃用種根375-600千克。
化學成分
根含丹參酮Ⅰ,Ⅱ,ⅡB,隱丹參酮,羥基丹參酮,丹參酸甲酯,紫丹參酯(prgewaqiunone)A、B,亞甲基丹參醌,1,2-二氫丹參酯,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紫丹參萜酸(przewanoic acid)A、B,丹參新酯B,丹參內酯,去甲丹參酮,二氫丹參酮,紫丹參萜醚(przewalskin),紫丹參呋然酸(przewalskenic acid)A,紫丹參蒽醌(przewalskinone),1,5-羥基-3-甲基蒽醌(ziganien),β-谷甾醇。
主要價值
【藥性】味苦,性微寒。歸心、心包、肝經。
【功能主治】活血祛瘀,安神寧心,排膿,止痛。治心絞痛,月經不調,痛經,經閉,血崩帶下,症瘕,積聚,瘀血腹痛,骨節疼痛,驚悸不眠,惡瘡腫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5-15克;大劑量克用至30克。 [1]
【使用注意】婦女月經過多及無瘀血者禁服,孕婦慎用,丹參反藜蘆。
- ①《本草經集莊》:畏鹹水。反藜蘆。
- ②《本草經疏》:妊娠無故勿服。
- ③《本草備要》:忌醋。
- ④《本經逢原》:大便不買者忌之。
甘西鼠尾草(原變種):Salvia przewalskii Maxim. var. przewalskii
甘西鼠尾草(原變種)是屬管狀花目、唇形科、野芝麻亞科、鼠尾草屬下一個物種。生長於海拔2100-4050米的林緣、路旁、溝邊、灌叢下。產自甘肅西部,四川西部,雲南西北部,西藏;模式標本采自甘肅西部。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木質,直伸,圓柱錐狀,外皮紅褐色,長10-15厘米,徑3-7毫米。莖高達60厘米,自基部分枝,上升,叢生,上部間有分枝,密被短柔毛。葉有基出葉和莖生葉兩種,均具柄,葉片三角狀或橢圓狀戟形,稀心狀卵圓形,有時具圓的側裂片,長5-11厘米,寬3-7厘米,先端銳尖,基部心形或戟形,邊緣具近於整齊的圓齒狀牙齒,草質,上面綠色,被微硬毛,下面灰白色,密被灰白絨毛;根出葉的葉柄長6-21厘米,莖生葉的葉柄長1-4厘米,密被微柔毛。輪傘花序2-4花,疏離,組成頂生長8-20厘米的總狀花序,有時具腋生的總狀花序而形成圓錐花序;苞片卵圓形或橢圓形,長3-8毫米,寬2.5-3.5毫米,先端銳尖,基部楔形,全緣,兩面被長柔毛;花梗長1-5毫米,與序軸密被疏柔毛。花萼鐘形,長11毫米,外面密被具腺長柔毛,其間雜有紅褐色腺點,內面散布微硬伏毛,二唇形,上唇三角狀半圓形,長4毫米,寬5毫米,先端有3短尖,下唇較上唇短,長3毫米,寬6毫米,半裂為2齒,齒三角形,先端銳尖。花冠紫紅色,長21-35(40)毫米,外被疏柔毛,在上唇散布紅褐色腺點,內面離基部3-5毫米有斜向的疏柔毛毛環,冠筒長約17毫米,在毛環下方呈狹筒形,寬約2毫米,自毛環向上逐漸膨大,直伸花萼外,至喉部寬約8毫米,冠檐二唇形,上唇長圓形,長5毫米,全緣,頂端微缺,稍內凹,邊緣具緣毛,下唇長7毫米,寬11毫米,3裂,中裂片倒卵圓形,頂端近平截,側裂片半圓形。
能育雄蕊伸於上唇下面,花絲扁平,長4.5毫米,水平伸展,無毛,藥隔長3.5毫米,弧形,上臂和下臂近等長,二下臂頂端各橫生藥室,並互相聯合。花柱略伸出花冠,先端2淺裂,後裂片極短。花盤前方稍膨大。小堅果倒卵圓形,長3毫米,寬2毫米,灰褐色,無毛。花期5-8月。 [2]
主要價值
根入藥,四川作秦艽代用品,雲南麗江作丹參代用品。
甘西鼠尾(中藥材)
拼音注音:Gān Xī Shǔ Wěi
別名:甘肅丹參、紅秦艽、紫丹參
英文名:Przewalsk Sage Root
來源:為唇形科植物甘西鼠尾Salviaprzewalskii Maxim.的根。
生境分布:生於高山的林緣、路邊、溝邊及灌叢下。主產甘肅、雲南。 [3]
原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達70cm,全株密被柔毛。葉均為單葉,具柄,葉片三角狀或橢圓戟形,稀長圓卵形,長6~12cm,寬3~7cm,先端急尖或短漸尖,基部戟形或近心形,邊緣具粗鋸齒,下面密被灰白色絨毛。花序頂生或腋生,小輪傘有花2~4朵,組成總狀花序;苞片卵形或橢圓形,兩面被長柔毛,花萼鍾狀,外被腺毛,二唇形;花冠紫紅色,筒部較寬短,平伸,長2~3.5cm,筒內具毛環;花絲扁平。小堅果倒卵圓形,灰竭色,花期6~8月,果期8~9月。
性狀:根圓錐形,上粗下細,長10~20cm,直徑1~4cm。表面暗棕紅色,根頭部常由1至數個根莖合着,根部呈辮狀或扭曲狀,外皮常有部分脫落而顯紅褐色。質松而脆。氣微弱,味微苦。
化學成分:含丹參酮Ⅰ、ⅡA、ⅡB,隱丹參酮、二氫丹參酮Ⅰ、丹參酸甲酯、原兒茶醛、紫丹參酸甲、乙、丹參新釀乙、丹參內酯、紫丹參甲素、去甲丹參酮、齊墩果酸等。
功能主治:同丹參。
摘錄 《中藥大辭典》
(溫馨提示:如若使用治療一定要在醫師的指導下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