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回前朝的皇慶湖(葉必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夢回前朝的皇慶湖》是中國當代作家葉必春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夢回前朝的皇慶湖
「將此人斬了,便能降雨」
布衣皇帝朱元璋,創建大明,開啟他的洪武之治,成為中國最傑出的君主之一。這不僅靠他的胸懷韜略、深謀遠慮,還有他的識人善用、廣納賢士,在他攻占天下的過程中,他找到了謀略堪比諸葛亮的劉伯溫。
在他們眾多君臣故事中,有一段頗為吸引。
劉伯溫不僅運籌帷幄,關鍵是難得的剛正不阿,他一心為朝廷,不向權貴屈服,即便面對權傾朝野的丞相,他始終是挺直脊樑。
當年朱元璋鐵了心要整治朝綱,特意把監國的任務交給劉伯溫和左丞相李善長兩個人。劉伯溫也認為此時應當重點整治朝綱,無論是誰違反律法,都要嚴懲不貸。朝堂風氣一時之間十分嚴肅,可總是會有以身試法之人。
這個人叫李斌,仗着身在中書省徇私枉法,任由手下胡作非為,劉伯溫對於這樣的官員毫不留情,當即便要下令將他處死,但是這個人卻非常巧合地是李善長的手下,所以李善長便去向劉伯溫求情,希望他能夠看在自己的面子上網開一面。
當時天下大旱,朱元璋讓劉伯溫拿主意,劉伯溫指着李斌這個佞臣說:將此人斬了,便能降雨。不管是朱元璋還是劉伯溫,都知道所謂的「殺人就能降雨」只是一個藉口,劉伯溫之所以這樣說,只是為了有一個合理的理由殺掉徇私枉法的李斌,而朱元璋面對這麼荒謬的理由還痛快批准,只是因為他也想要整治這些大臣罷了。殺了李斌之後,的確也沒有下雨。
這下劉伯溫是徹底得罪了李善長,李善長存心報復,便咬死乾旱這個藉口彈劾劉伯溫,聲稱繼續的乾旱均是因為劉伯溫的殺人之舉。朱元璋因為有心削弱開國功臣的權力,對於李善長的彈劾樂見其成,順勢要處罰劉伯溫。劉伯溫這麼聰明的人,怎麼會看不透當時的局面,恰巧他的妻子在這個時候去世,他找到完美的理由,便提出請辭,不再繼續做官。
燕子湖
李斌死了,劉伯溫走了,但是乾旱這個事情依然存在。之後民間還流傳另外一個故事就鮮為人知了。
曾經剃度為僧的朱皇帝,出身貧寒,體驗過民間疾苦,面對着天下大旱、民不聊生,頗為苦悶,找到身邊的謀士大臣,決定親自祈雨,祈求上天開恩,保佑明朝子民。
當時朝野上下人人焦急萬分,知道這趟祈雨非同一般,謀士大臣們徹夜商議,一致意見既要滿足朱皇帝祈雨想法,更要確保祈雨之事成功;此次祈雨不能在京城,萬一不下雨,沒有退路,找到一個能夠豐收滿倉之地,即便不下雨,也能解釋感受皇恩。
謀士大臣一邊準備朱皇帝出行,要求再是酷暑之時、也不能熱着皇上;一邊差人尋找祈雨之地,要求肯定不在京城、但不能累着皇上。各路官兵快馬在應天府的周邊開始尋找祈雨之地。一位曾經跟隨劉伯溫的大臣帶着一隊人馬,直奔皇慶圩。
之前的皇慶圩其實就是滁河水道的一部分,滁河枯水季節,圩內是蘆葦叢生、高低不平,更是大片沼澤地。當時的皇慶圩實際上是處於時澇時旱的荒蕪狀態,燕子、水鳥在此覓食繁育,在很長一段時間,當地人們稱之為「燕子湖」。
朱元璋在位期間,倡導墾植,下令農民歸耕,獎勵墾荒,組織興修水利,曾派劉伯溫治理此湖,築圈成圩,大獲豐收,朱元璋親臨慶賀,故稱「皇慶圩」,那片湖水自然也稱「皇慶湖」,後成了能夠種植水稻、油菜的京畿糧倉。
這位大臣就是當初跟隨劉伯溫到過此地。來到皇慶湖,即便是大旱之年,見到的是碧波蕩漾、一碧無際的煙波澔淼,周邊的農作物生長茂盛、倉箱可期,不由得心中驚嘆,果然肥美之地。祈雨之處,不二之選!
得此消息的謀士大臣甚是歡喜,即命人在湖水岸邊修建祈雨台,修葺了一排涼棚和臨時性行宮。朱皇帝一生節儉,除了他出生貧賤,知道物力維艱、有勤儉的習慣原因外,更主要的是他從元朝的興衰中吸取教訓,深刻地認識到:勤儉還是奢侈,關係到國家的興衰存亡。因此這些對於謀士大臣來說,倒也減了不少麻煩,但皇恩浩蕩這件事必須辦好。
與民同慶
皇慶湖離應天府只有百十來里的路程,即便是馬車行進也不要半天的時間。一日逢黃道吉日,朱皇帝和馬娘娘起個大早,一行人浩浩蕩蕩來到此處,看到此景,皇帝是喜上心頭,確實是一塊風水寶地。皇帝娘娘穿戴厚重的龍袍和鳳冠,不顧炙熱太陽登上祈雨台,不敢耽誤,趕緊的上香磕頭,行三跪九叩之禮,祭天拜地,一切按照流程完成禮事。
驚人的一幕發生了,此時天空烏雲密布、翻滾奔騰,從四面八方飛馳而來,整垛整垛的堆積,越來越密,像千軍萬馬直向湖面壓了下來。朱皇帝、馬娘娘和隨從們,還有來此觀禮的眾多百姓沸騰了,狂喜的迎接暴風雨的來臨,大臣們連忙讓朱皇帝和馬娘娘進臨時行宮躲避,此時的朱皇帝堅決不從,硬生生的站在祈雨台等雨。
一陣電閃雷鳴之後,忽然「嘩」的一聲,大雨就好像塌了天似的鋪天蓋地的從天空中傾瀉下來。朱皇帝仰天長嘯「蒼天助我、佑我子民」;人們在疾風驟雨中歡呼雀躍,紛紛跪拜朱皇帝「吾皇萬歲、萬萬歲」;湖中的魚兒更是輾轉騰挪、歡騰跳躍,場面極為壯觀。旁邊的親臣不失時宜的說:萬歲爺,您看湖中魚兒也想一睹龍顏,感受皇恩浩蕩啊!
此時的朱皇帝龍顏大悅,遂傳旨下去:賞!賞皇慶圩子民水牛千頭、棉布千匹!今晚咱不走了,要在此處與子民同慶!當地百姓聽說皇帝要留下來吃飯,那還得了!自發的忙碌起來,紛紛在湖水岸邊的涼棚里,砌鍋搭灶、殺豬宰羊、逮雞撈魚,滿滿的激動一片狂熱。
那晚的涼棚里,朱皇帝和馬娘娘與臣民們吃着大鍋湖中魚,喝着農家甜米酒,狂歡到天明。看到了那一縷陽光刺破黑暗的縫隙,耀眼的光芒像觸角一樣地探尋,湖內外日出霞光盡染,雲朵輕舒漫捲,皇慶湖雨後日出湖天一色,朝陽噴彩,美景駐足停留,再一次撞進人們的心裡。
後來聞訊的京城達官貴人,紛紛到此吃回大鍋魚,喝回那米酒,一心想沾沾皇恩的福氣,一時間此處成為富庶之地。不知道那年起,漸漸被人忘記。
皇慶圩後演變成「黃慶圩」和黃圩。而今的皇慶湖有了更為洋氣的名字—濕地公園。來此遊人在感嘆景美地靈之餘,也在不斷找尋,不知是夢回前朝的朱皇帝,還是而今盛世太平的幸福地。[1]
作者簡介
葉必春,男,漢族,中共黨員,退役軍人,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特約調查研究員,安徽省糧食倉儲和節糧減損專家,滁州市第七屆政協委員,安徽省散文隨筆學會會員,滁州市作家協會會員,《華人文學》簽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