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柯爾伯格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柯爾伯格
柯爾伯格
原文名 L.Kohlberg
出生 1927年
美國紐約
逝世 1987年
國籍 美國
職業 心理學家和道德教育家
知名作品 《道德性格和道德意識形態的發展》
《認知階段和學前教育》

柯爾伯格,美國當代最著名的心理學家和道德教育家。生於美國紐約,曾獲哲學博士學位,並先後在耶魯大學、美國行為科學高級研究中心、芝加哥大學哈佛大學任教授。

人物簡介

柯爾伯格採用道德兩難故事,與10~16歲兒童進行道德談話。兩難故事創設了一種道德兩難情境,要求兒童作出選擇。人的行動是應該遵從規則和權威,還是應該遵從與此相衝突的他人的需要與利益?經典的兩難故事為:一個名叫海因茨的人,需要一種昂貴的特效藥來挽救生命垂危的妻子。他向發明並控制這種藥的藥劑師提出先付一半的錢,另一半以後再付,卻遭到藥劑師的拒絕。海因茨為挽救妻子,若偷取藥品就違背了社會"不許偷盜"的規則;若遵守社會規則,就使妻子等死。柯爾伯格依據兒童對遵從規則還是服從需要的行為選擇,將兒童的道德發展劃分為三種水平、六個階段。

柯爾伯格道德認知發展階段論,揭示了社會規範內化為兒童自身道德標準的過程中的規律:在內化的初始階段,行為結果的反饋起着關鍵性作用;而在內化中期,社會期望起着決定性影響。因此,我們在規範教育中必須注重對兒童的道德行為作出及時反應,並強化家長、老師對兒童的道德期望。

柯爾伯格道德發展階段,是美國心理學家勞倫斯·柯爾伯格用以解釋道德判斷發展的理論。1958年,他在芝加哥大學攻讀心理學時,受到讓·皮亞傑着作的啟發,對兒童面對倫理困境所作的反應產生了強烈的興趣, 在寫作的博士論文中,創立了這一理論 ,概述道德發展的階段。

柯爾伯格的理論認為道德判斷作為道德行為的基礎,可以區分出6個發展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比前一個階段對倫理困境的回應更為適當。 也宣稱邏輯與道德發展貫穿各建構的階段。 柯爾伯格在此基礎上大為擴展,確定道德發展的過程主要是對正義的看法,並且這一發展將持續終生,柯爾伯格在研究中使用倫理困境的故事,關注人們在面臨類似的倫理困境時,如何證明自己的行動是正當的。然後他將反應進行分類,總結出6個不同的階段。這6個階段屬於3種水平:前習俗水平、習俗水平和後習俗水平。柯爾伯格認為道德經驗重於道德環境。

理論簡評



(1)針對故事情節進行打分時比較主觀的,可能會導致錯誤的解釋。

(2)道德發展的階段並不像柯爾伯格理論所認為的那樣時領域一般性的。

(3)柯爾伯格發現人們的行為會出現倒退,說明思維與行為實際上聯繫不是非常緊密(言行不一致)。


(4)該理論最初只在少數白人身上得到驗證,而且樣本僅限於美國17歲以下的男性。雖然其他研究者找到了一些跨文化的證據,但在一些人群(猶太人聚居區)發現存在不同於柯爾伯格所說的價值體系的更高的道德水平。

主要著作

著作有《兒童面向道德秩序的發展:道德思維發展的第一個序列》、《道德性格和道德意識形態的發展》、《認知階段和學前教育》、《早期教育:認知發展的探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