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林里岩蜂洞(莫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林里岩蜂洞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林里岩蜂洞》中國當代作家莫獨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林里岩蜂洞

岩蜂洞林木的豐茂,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車過紅河大橋,坑坑窪窪時水時泥地一截一截往山上爬,一路的甘蔗林、蕉林和包穀地,坡上坡下一片片搖綠生翠,等待着時光的收割。間或經過一個村莊,零零落落三五戶人家,擠擠地站到公路邊上來。隨着路途的升高,河谷悶熱的氣息慢慢被拉下,氣溫漸漸下降,酷暑漸漸降溫,涼爽的山風從窗口徐徐地吹進來……

終於走上了一段水泥路。水泥路被濃密的林子掩映着,濕淋淋的路面上,散落着黃色或褐色的秋葉。開出幾分鐘後,水泥路的前方,一小片人家豁然開朗,靜靜地亮亮地袒露在密林間,被四面蓊鬱的樹木嚴實在守護着。

這裡就是岩蜂洞。

岩蜂洞是朋友相達的老家,是元陽逢春嶺一個夾在少數民族山區的漢族寨子,約四十戶人家的林中小村落。水泥路從寨中間穿過,路的上下,房屋很稀落,這一家,那一家的,拉得很開,家家被黛綠的枝葉簇擁着,有許多人家的牆邊,一棚棚的草果就肆意地張狂着。一處地地道道的叢林人家。

滇南的村莊,無論藏匿得多深,都越來越難碰得到那種保持着傳統民族風貌的房屋建築了。只要有條件,都一律地建成了鋼筋水泥房。要說有什麼差異,無非就是建築面積的大小,樓房的高矮而已。岩蜂洞的人家也如此,匆匆一瞥,多為普通的磚混水泥房,也有一些土房,掩映在樹林深處。

寨子中央路下面竹子棚邊的樓房,就是相達家。

據說,相達家這村裡的老宅,平時也沒有人,鎖着,家人都在外。這幾天,因為村裡的什麼傳統節日,他的母親和妹子才從蒙自趕了回來。

一行人來到,像到了自己家裡一樣,沒有誰客氣。大家在相達家樓前的空地上用火盆燒包穀吃。包穀都是現時從地里擗來的。八月份,已是收包穀的晚期,地里的包穀基本上都老透了。但這是些糯包穀,還新鮮。據去找包穀的人說,這也是地里的最後一批了,全給我們一伙人掰來了。住在城裡,想吃燒包穀並不是件難事。但這麼自己親自動手來燒,卻已成了難事,只有靠回憶來再現了。

幾位城市女人,我不知道她們的生長經歷,以為不擅長此道。但一個個在火盆邊一坐,不怕火灰不怕煙熏,拿起火鉗,操作還滿熟練的。

幾棒香噴噴的燒包穀馬上出爐。

一陣迷霧漫不經心地從包穀地前面的樹林裡鑽出來,濃濃淡淡地從我們的頭頂飄過。一絲絲的雨線,就稀稀拉拉愛落不落地從雲霧裡掉下來。大夥移到旁邊的豐收瓜棚下,把火盆也搬到那裡。

棚架上吊滿了豐收瓜,一顆顆,沉沉地吊在人的頭上。也許是因為長期沒人在家摘食,好多都長老了,已發出了老長的新芽。

一股水,嘩嘩地自上而下從瓜棚下淌過。

被風雨鼓動的空氣濕濕的,從樹林裡跑出來,不但涼,還含有微微的寒。我突然想到遠方的一位朋友,她說那邊熱得不敢出門,成天把自己關在房間裡,靠空調調控氣溫,鬧出的病老長時間也好不了。這兩重天,別說人,恐怕連大自然自己都說不清了。

火煙裊裊,溝水潺潺,雲霧緲緲。屋後是高聳入雲的林海,門前是莊稼,隔着莊稼,是不知有多深的樹林。幾個人,男男女女,好像和村莊沒有任何關係,連相互間也像是沒有任何關係。但此時,卻像是村莊的主人,像身旁這間房屋的主人,在一棚碩果纍纍的瓜架下,愜意地圍在火盆邊。燒得焦黃的糯包穀,用剛扯掉的包穀衣殼包住捧在手上,還燙;吹一吹,拍一拍,剝幾粒嚼在嘴裡,暖、香、脆、鮮、甜。

不知是被我們的話語驚着,還是自己吊得太累,實在掛不住了,一顆豐收瓜,「啪」一聲重重地自己把自己砸到我們身後的地板上。

雨小了一些。相達的母親重新抬出一個火盆,也幫大家燒包穀。

老人家說,前後左右都被林子遮着,眼光看不遠,不好在。

我趕忙說,這樣好,這樣好。

是的,這樣真好!滿目青翠,一眼碧綠,再就是房前屋後不大不小一片自己想種什麼就種什麼的莊稼地。同是村莊,但這樣的村莊的確少之又少了。身處這樣的青山綠樹間,每個人,都情不自禁地成了小鳥,早用思想飛入到綠色的林海深處去了。

現掰現燒,現燒現吃,這燒包穀成了我們今天別致而美美的一頓午餐,一份山村田園野趣。爾後,大家真的成了出沒於林間的小鳥,撲進了密林的懷抱。

还没走出村庄,其实就已经走进了树林里。我们见到的人家,其实也仅是村庄的一部分。从村子里伸出去的几条岔支,都隐没在不同的林荫下,这些岔路,拐弯抹角,既是去村里其它人家的小路,也是不同的进山的路径。也就是说,出了家门,也就进了山。

村莊很安靜。但安靜,是表面的。感覺得到,在這樣的深秋村莊吐出的每一絲氣息里,都拂動着穀物成熟芬芳攪起的收穫陣陣的騷動

有人從相達家裡拿來了長柄的彎刀,背來了背籮。這都是些每天和勞動早出晚歸工具,今天,與這樣的一群人同行,不知它們是否會感到彆扭

路上,不時碰到上山或下山的人。上山的人背着空背籮,一看就知道是上山背包穀或柴禾的;下山的人背着沉甸甸的包穀,剝了殼的包穀金燦燦的,像柴禾一般一棒棒緊緊地插在籮筐里。碰到的村里人都用疑惑的目光看上我們幾眼,這幾個拿着彎刀、背着背籮,卻又不像去勞作的人,進山到底去做什麼?好在他們都認識相達,只是打打招呼。碰到了一對中年夫婦,女的用背籮,男的用背架,都背着一大棒已長得老高的草果苗,說是要到另一片林地里去移栽。草果是林下經濟作物。岩蜂洞這麼大的林源,這麼好的自然環境,再看屋前屋後茂盛的草果林,估計草果是村裡的重要經濟來源之一。

在農村,收穫的季節,其實也是種植的季節。

[1]

作者簡介

莫獨,七十年代生於內蒙呼倫貝爾盟,現北京市中學教師。崇尚自然,愛好讀書、寫作。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