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晉書·任旭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晉書·任旭傳出自於《晉書》,中國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齡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記載的歷史上起三國時期司馬懿早年,下至東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晉。該書同時還以「載記」形式,記述了十六國政權的狀況。原有敘例、目錄各一卷,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後來敘例、目錄失傳,今存一百三十卷。 [1]

原文

任旭,字次龍,臨海章安人也。父訪,吳南海太守。 旭幼孤弱,兒童時勤於學。及長,立搡清修,不染流俗,鄉曲推而愛之。郡將蔣秀嘉其名,請為功曹。爵居官貪穢,每不本法,旭正色苦諫。秀既不納,旭謝去,閉門講習,養志而已。久之,秀坐事被收,旭狼狽營送,秀慨然嘆曰:「任功曹真人也。吾違其讜言,以至於此,復何言哉!」

尋察孝廉,除郎中,州郡仍舉為郡中正,因辭歸家。永康初,惠帝博求清節俊異之士,太守仇馥薦旭清貞潔素,學識通博,詔下州郡以禮發遣。旭以朝廷多故,志尚隱遁,辭疾不行。尋天下大亂,陳敏作逆,江東名豪並見羈縶,惟旭與賀循守死不回。敏卒不能屈。

元帝初鎮江東,聞其名,召為參軍,手書與旭,欲使必到,旭固辭以疾。後帝進位鎮東大將軍復召之;及為左丞相,闢為祭酒,並不就。中興建,公車征,會遭母憂。於時司空王導啟立學校,選天下明經之士,旭與會稽虞俱以隱學被召。事未行,會有王敦之難,尋而帝崩,事遂寢。明帝即位,又征拜給事中,旭稱疾篤,經年不到,尚書以稽留除名,僕射苟崧議以為不可。

太寧末,明帝復下詔備禮征旭,始下而帝崩。 威和二年卒太守馮懷上銷宜贈九列值蘇峻作亂競不行。 子琚,位至大宗正,終於家。 (節選自《晉書•列傳六十四》)

譯文

任旭,字次龍,是臨海章安縣人。父親任訪,是吳南海太守。 任旭自幼喪父孤苦無依,兒童時期就勤奮好學,等到年長,樹立潔美淡泊的操行,不沾染流俗,鄉里人推崇愛戴他。郡將蔣秀讚許他的名聲,向皇上請求讓他擔任功曹。蔣秀做官有貪污行徑,常常不遵守法令,任旭總是嚴肅地向他苦苦勸諫。在蔣秀不接納他的意見後,任旭就辭官離開,關起門來只做講課教學,陶養心志罷了。過了很久,蔣秀犯事被收押,任旭急急忙忙籌劃送他,蔣秀慨然嘆道:「任旭(任功曹)是真誠可靠的人啊!我沒有聽從他正直的勸導而落到這個地步,還能說什麼呢!」

不久任旭被考察舉薦為孝廉,被授予郎中之職,州郡接着舉薦它為郡中正,但他堅決地請辭回家。永康初年,晉惠帝廣泛徵求有品德才華橫溢的讀書人,太守仇馥舉薦任旭品行高潔學識淵博,詔書下達到州郡按禮節讓他出任。任旭認為朝廷有很多變故,他心裡崇尚隱逸,就以生病為藉口不出任。不久天下大亂,陳敏作亂,江東有名的豪傑都被束縛(強迫任職),只有任旭和賀循守節不出,陳敏最終也不能使他們屈服。

晉元帝起初鎮守江東時,聽說任旭的名聲,想召他擔任參軍,親筆寫信給任旭,想要讓他一定到任,任旭以生病為藉口堅決推辭。後來元帝晉升為鎮東大將軍,又徵召他,等到擔任左丞相時,又徵召他擔任祭酒,任旭都沒有接受官職。中興建,官署徵召,正逢任旭為母親服喪。在這個時候司空王導啟設立學校,挑選天下精通經書的讀書人,任旭與會稽的虞喜都因為玄學被召請。事情還沒辦成,恰逢王敦之難,不久皇帝駕崩,事情就停止了。明帝即位,又徵召授予任旭給事中的職位,任旭聲稱病重,多年不到任,尚書因為滯留過久而想除了他的名,僕射荀崧認為不可以。

太寧末年,明帝又下詔書禮儀周備地徵召任旭,詔令剛下達皇帝就去世了。 咸和二年任旭去世,太守馮懷上奏章說應該追贈他九卿的職位,正趕上蘇峻作亂,這件事最終沒辦成任旭的兒子任琚,官位到大宗正,在家中去世。 [2]

作者簡介

房玄齡(579年~648年8月18日),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縣(今山東省淄博市)人。

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史學家,隋朝涇陽令房彥謙之子。善詩能文,博覽經史。十八歲,舉進士出身,授羽騎尉、隰城縣尉。晉陽起兵後,投靠秦王李世民後,積極出謀劃策,典管書記,選拔人才,成為秦王府得力謀士之一。在隨李世民征戰時,凡王府書檄,駐馬即成,言簡意盡,不需起草。唐武德四年曾被招為「十八學士」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封房玄齡為梁國公。官任中書令、尚書左僕射、司空等職,總領百司,掌政務達20年。參與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訂,監修國史,又曾與魏徵同修唐禮;調整政府機構,省並中央官員;善於用人,不求備取人,也不問貴賤,隨材授任;恪守職責,不自居功。同時負責國史館,先後監修成《高祖實錄》、《太宗實錄》、《晉書》。去世後,諡號「文昭」,後配享太宗廟廷。

武德九年(626年),謀劃「玄武門之變」,隨同杜如晦等五人居於首功。執政期間,房玄齡善於謀略,杜如晦處事果斷,並稱「房謀杜斷」,成為良相典範,累遷尚書左僕射、司空,受封梁國公,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病逝,追贈太尉,諡號文昭,配享太宗廟廷,陪葬昭陵。[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