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是可忍孰不可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是可忍孰不可忍,漢語成語,拼音:shì kě rěn,shú bù kě rěn,是:指示代詞,這;孰:什麼。原意是如果這樣的事情都可以被容忍,還有什麼是不能容忍的。形容不可容忍到了極點。[1]

出處 

出自《論語·八佾》: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示例:

小小三島之國,如此欺辱我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中華古國,是可忍,孰不可忍?(楊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十三章)

相關詞語 

【近義詞】拍案而起深惡痛絕

【反義詞】忍辱負重忍氣吞聲

典故 

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桓控制魯國政權,權勢滔天,尤其是季孫氏位高權重,甚至發展到趕走魯君,攝行君位的地步。魯昭公就被季平子趕到齊國,魯哀公也被趕到衛、鄒、越等地,而魯悼公時期,三桓強盛,公室弱小不堪。

據《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和《漢書·劉向傳》載,季氏可能是昭公、定公時的季平子,即季孫如意。他不僅不把國君放在眼裡,甚至自比天子。以當時宮廷的舞樂隊來說,按制度是:天子八佾(八人為一行,叫一佾;八佾是八八六十四人),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即季氏只能用四佾,魯昭公應用六佾,周朝天子可用八佾。可是季氏卻故意打破老規矩,偏要設置六十四人的大型舞樂隊。所以孔子談到季氏時,就憤怒地說:"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錢穆在《孔子傳》提供了兩種解釋, 一是說既然僭越季氏可忍為之,那麼逐君弒君亦在季氏可忍而為之列,二是季氏僭越,猶可忍而不治,那麼將來做什麼事,才能不可忍而治之?

成語故事 

在奴隸社會中,等級制度在奴隸主階級內部也十分森嚴。

按照周禮規定,演奏樂舞的行列,天子可以用八佾(yì),即八行八列,共六十四人所組成的樂舞隊進行演奏和舞蹈;諸侯則用六佾,共四十八人;卿大夫用四佾,共三十二人;士則只能用二佾,即只有十六人。

如果誰違反了這些規定,就是違反了周禮,應該受到懲罰。

當時,魯國有一個卿大夫,叫季平子。季氏世代為卿,權重勢大,操縱着國家政權,國君實際上已在他的控制之下。作為卿大夫,他本來只能用三十二人的樂舞隊,可是他自比天子,便在自家的庭院裡用六十四人的樂舞隊奏樂和舞蹈。

這件事被孔子知道後,認為季平子破壞了周禮。

有一次,孔子談論季平子,在談到這件事的時候,孔子說:他竟然敢在自家的庭院裡違背周禮,用六十四人的樂舞隊奏樂舞蹈,對這樣的愉悅事情是可以理解的,作為職業的樂舞隊奏樂舞蹈人員是不能容忍!(原文是:八佾舞於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後來,人們就用是可忍,孰不可忍這句成語,指事情惡劣到了讓人不能忍耐的地步。

視頻 

成語故事 第24集 此可忍孰不可忍

參考資料 

  1. 是可忍孰不可忍 在線成語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