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藝文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明史·藝文志
|
|
|
記載明代有關圖書典籍的目錄,源於黃虞稷的《千頃堂書目》,由清代張廷玉修《明史》之時裁定。
簡介
張廷玉等修《明史》,得《藝文志》四卷,源本為黃虞稷的《千頃堂書目》。黃虞稷私人藏書,所見書目畢竟有限,不如焦紘《國史經籍志》「叢鈔舊目,無所考核」。但是《千頃堂書目》儘管已經缺陷重重了,張廷玉等人反而沒有對其進行擴充整理,而是繼續刪減,導致宋遼金元人書目,在黃氏筆下本為補史志之缺,反倒為張廷玉等所不取。於是《明史*藝文志》成為我國第一部史志斷代目錄。
由來
終明一代有兩部政府藏書目錄,一部是正統年間楊士奇等人編的《文淵閣書目》,另一部是萬曆末年張萱等人編的《內閣藏書目錄》,均為賬簿式的登記書目,水平較低,且皆出於本朝,不能反映明一代之著述。
萬曆年間,焦竑領修國史,但僅成《國史經籍志》6卷。《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以下簡稱《四庫提要》)批評它「叢抄舊目,無所考核,不論存亡,率爾亂載,古來目錄唯是書最不足信」。清初傅維鱗纂成《明書》,其中有《經籍志》3卷,主要依《文淵閣書目》著錄,收錄多為宋元舊本,明人著述甚寥,僅能反映明初典籍的收藏情況,與其書名頗不相符。康熙間尤侗奉命分修《明史》,撰成《藝文志》5卷。
《四庫提要》評曰:「所摭拾既多掛漏,又往往不載卷數及撰人姓名。其例唯載有明一代著作,而前史所載則不錄。諸史之志,唯《宋史》蕪雜荒謬,不足為憑,此《志》又出《宋志》之下。」由此可見,明代的政府藏書目錄及史志目錄皆不足據,而又無南宋、遼、金、元四朝的現成書目可參考,這便是《明志》以《千目》為據的原因之一。
另一原因是《千目》本身具有較高價值。《千目》為黃虞稷所編,是黃氏父子兩代心血的結晶。黃父名居中,曾為國子監丞。後棄官移居金陵,構千頃堂以藏書。
他一生嗜書成癖,「易簀之前,手未嘗釋卷帙也」。(錢謙益《黃氏千頃齋藏書記》)虞稷承父流風,聚書不輟,使家藏益富,千頃齋(堂)得以縹緗盈棟,傲視一方。錢謙益為集明詩,曾往千頃堂觀書,「得盡閱本朝詩文之未見者」(錢謙益《黃氏千頃齋藏書記》),足見其藏書之富。虞稷以其父《千頃齋藏書目錄》6卷為基礎,編成《千目》。入明史館後,他又以《千目》為基礎,並參考了官私藏書目錄及地方文獻,積10年之功成稿,一份以《明史·藝文志稿》之名呈交明史館,另一份以《千目》(32卷)之名行世。史館總纂修王鴻緒,對虞稷的上呈稿進行了刪改、補充及修正,編成《明史稿·藝文志》。《明史》主修張廷玉對王稿略加改動,遂成《明志》定稿。
特點
其一,在體例上採用斷代體,只紀明一代著述。
其二,在體裁上屬於登記式的知見目錄。
其三,在分類上有獨到之處。《明志》採用的是我國傳統的四部分類法,分為4大部類,35個小類。與前代史志目錄相比,其分類有獨到之處。如在正史目錄中首創「四書類」;子部將名、墨、法、縱橫等諸子百家著作歸入一「雜家類」;集部總集中收入制舉類著作等,都是史志目錄的創新之舉。
其四,在著錄中採用了「互著」的方法。
其五,著錄內容可靠性較高。這主要得益於《千目》的良好基礎。[1]
參考文獻
- ↑ 來江蘇省美術館 品一品厚重雅正的「玉山草堂雅集—詩聯」書法展,荔枝網新聞 2020年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