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發白帝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早發白帝城》 | |
---|---|
《早發白帝城》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在乾元二年(759年)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時所創作的一首七絕,是李白詩作中流傳最廣的名篇之一。此詩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長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飛的情況。首句寫白帝城之高;二句寫江陵路遙,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聲烘托行舟飛進;四句寫行舟輕如無物,點明水勢如瀉。全詩把詩人遇赦後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壯麗多姿、順水行舟的流暢輕快融為一體,運用誇張和奇想,寫得流麗飄逸,驚世駭俗,又不假雕琢,隨心所欲,自然天成。明人楊慎贊曰:「驚風雨而泣鬼神矣!」[1]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三月。當年春天,李白因永王李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趕赴被貶謫的地方。行至白帝城的時候,忽然收到赦免的消息,驚喜交加,隨即乘舟東下江陵。此詩即回舟抵江陵時所作,所以詩題一作「白帝下江陵」。
前人曾認為這首詩是李白青年時期出蜀時所作。然而根據「千里江陵一日還」的詩意,以及李白曾從江陵上三峽,因此,這首詩應當是他返還時所作。
作品原文
早發白帝城1[2]
朝辭白帝彩雲間2,千里江陵一日還3。
兩岸猿聲啼不住4,輕舟已過萬重山5。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發:啟程。白帝城:故址在今重慶市奉節縣白帝山上。楊齊賢註:「白帝城,公孫述所築。初,公孫述至魚復,有白龍出井中,自以承漢土運,故稱白帝,改魚復為白帝城。」王琦註:「白帝城,在夔州奉節縣,與巫山相近。所謂彩雲,正指巫山之雲也。」
朝:早晨。辭:告別。彩雲間:因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勢高聳,從山下江中仰望,仿佛聳入雲間。白帝:今重慶市奉節縣東白帝山,山上有白帝城,位於長江上游。 江陵:今湖北省荊州市。從白帝城到江陵約一千二百里,其間包括七百里三峽。酈道元《三峽》:「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岩疊障,隱天蔽日,自非亭午時分,不見曦月。至於夏水襄陵,沿泝(或泝)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時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或巚)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淒異。空谷傳響,哀囀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一日還:一天就可以到達;還:歸;返回。 猿:猿猴。啼:鳴、叫。住:停息。一作「盡」。 輕舟已過:一作「須臾過卻」。萬重山:層層疊疊的山,形容有許多。
白話譯文
清晨告別白雲之間的白帝城,千里外的江陵一日就能到達。
江兩岸的猿在不停地啼叫着,輕快的小舟已駛過萬重青山。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首句「彩雲間」三字,描寫白帝城地勢之高,為全篇描寫下水船走得快這一動態蓄勢。「彩雲間」的「間」字當作隔斷之意,詩人回望雲霞之上的白帝城,以前的種種恍如隔世。一說形容白帝城之高,水行船速全在落差。如果不寫白帝城之高,則無法體現出長江上下游之間斜度差距之大。白帝城地勢高入雲霄,於是下面幾句中寫舟行的迅捷、行期的短暫、耳(猿聲)目(萬重山)的不暇迎送,才一一有着落。「彩雲間」也是寫早晨景色,顯示出從晦暝轉為光明的大好氣象,而詩人便在這曙光初燦的時刻,懷着興奮的心情匆匆告別白帝城。
第二句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間之遠與時間之短作懸殊對比。這裡,巧妙的地方在於那個「還」字上。「還」,歸來的意思。它不僅表現出詩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隱隱透露出遇赦的喜悅。江陵本非李白的家鄉,而「還」字卻親切得如同回鄉一樣。一個「還」字,暗處傳神,值得讀者細細玩味。
第三句的境界更為神妙。古時長江三峽,「常有高猿長嘯」。詩人說「啼不住」,是因為他乘坐飛快的輕舟行駛在長江上,耳聽兩岸的猿啼聲,又看見兩旁的山影,猿啼聲不止一處,山影也不止一處,由於舟行人速,使得啼聲和山影在耳目之間成為「渾然一片」,這就是李白在出峽時為猿聲山影所感受的情景。身在這如脫弦之箭、順流直下的船上,詩人感到十分暢快和興奮。清代桂馥在《札朴》中對這一句有很高的評價。
瞬息之間,「輕舟」已過「萬重山」。為了形容船快,詩人除了用猿聲山影來烘托,還給船的本身添上了一個「輕」字。直說船快,那便顯得笨拙;而這個「輕」字,卻別有一番意蘊。三峽水急灘險,詩人溯流而上時,不僅覺得船重,而且心情更為滯重,「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上三峽》)。如今順流而下,行船輕如無物,船的快速讀者可想而知。而「危乎高哉」的「萬重山」一過,輕舟進入坦途,詩人歷盡艱險、進入康莊旅途的快感,也自然而然地表現出來了。這最後兩句,既是寫景,又是比興,既是個人心情的表達,又是人生經驗的總結,因物興感,精妙無倫。
全詩給人一種鋒棱挺拔、空靈飛動之感。然而只看這首詩的氣勢的豪爽,筆姿的駿利,還不能完備地理解全詩。全詩洋溢的是詩人經過艱難歲月之後突然迸發的一種激情,所以在雄峻和迅疾中,又有豪情和歡悅。快船快意,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餘地。為了表達暢快的心情,詩人還特意用上平「刪」韻的「間」、「還」、「山」來作韻腳,使全詩顯得格外悠揚、輕快,回味悠長。
名家點評
《批點唐詩正聲》:亦有作者,無此聲調。此飄逸。
《增訂評註唐詩正聲》:郭云:「已過」二字,便見瞬息千里,點入猿聲,妙,妙。
《升庵詩話》:盛弘之《荊州記》「巫峽江水之迅」云:「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杜子美詩:「朝發白帝暮江陵,頃來目擊信有徵。」李太白「朝辭白帝彩雲間……」雖同用盛弘之語,而優劣自別。今人謂李、杜不可以優劣論,此語亦太憒憒。白帝至江陵,春水盛時,行舟朝發夕至,雲飛鳥逝,不是過也。太白述之為韻語,驚風雨而泣鬼神矣。 《唐詩訓解》:筆勢迅如下峽。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敬曰:脫灑流利,非實歷此境說不出。焦竑曰:盛弘之謂白帝至江陵其遠,春水盛時行舟,朝發暮至。太白述之為韻語,驚風雨而泣鬼神矣。
《唐風懷》:漢儀曰:境之所到,筆即追之,有聲有情,腕疑神助,此真天才也。
《唐詩歸》:譚云:忽然,寫得出。 《唐詩歸折衷》:吳敬夫云:只為第二句下註腳耳,然有意境可想(末一句下)。 《唐詩摘鈔》:一、二即「朝發白帝,暮宿江陵」語,運用得妙。以後二句證前二句,趣。 《增訂唐詩摘鈔》:插「猿聲」一句,布景着色之法。第三句妙在能緩,第四句妙在能疾。 《唐詩別裁》:寫出瞬息千里,若有神助。入「猿聲」一句,文勢不傷於直。畫家布景設色,每於此處用意。 《唐宋詩醇》:順風揚帆,瞬息千里,但道得眼前景色,便疑筆墨間亦有神助。三、四設色托起,殊覺自在中流。 《網師園唐詩箋》:一片化機(首二句下)。烘托得妙(末二句下)。 《詩法易簡錄》:通首隻寫舟行之速,而峽江之險,已歷歷如繪,可想見其落筆之超。 《唐人萬首絕句選評》:讀者為之駭極,作者殊不經意,出之似不着一點氣力。阮亭推為三唐壓卷,信哉! 《札朴》:友人請說太白「朝辭白帝」詩,馥曰:但言舟行快絕耳,初無深意,而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飛越,若無此句,將不得為才人之作矣。晉王廙嘗從南下,旦自尋陽,迅風飛帆,暮至都,廙倚舫樓長嘯,神氣俊逸,李詩即此種風概。 《峴傭說詩》:太白七絕,天才超逸,而神韻隨之。如「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如此迅捷,則輕舟之過萬山不待言矣。中間卻用「兩岸猿聲啼不住」一句墊之,無此句,則直而無味;有此句,走處仍留、急語仍緩。可悟用筆之妙。 《詩式》:絕句要婉曲迴環,刪蕪就簡,句絕而意不絕。大抵以第三句為主,而第四句接之。有實接,有虛接,承接之間,開與合相關,反與正相依,順與逆相應,一呼一吸。如此詩三句「啼不住」二字,與四句「已過」二字呼應,蓋言曉猿啼猶未歇,而輕舟已過萬山,狀其迅速也。[品]俊邁。 《詩境淺說續編》:四瀆之水,惟蜀江最為迅急,以萬山緊束,地勢復高,江水若建瓴而下,舟行者帆櫓不施,疾于飛鳥。自來詩家,無專詠之者、惟太白此作,足以狀之。誦其詩,若身在三峽舟中,峰巒城郭,皆掠艦飛馳,詩筆亦一氣奔放,如輕舟直下;惟蜀道詩多詠猿啼,李詩亦言兩岸猿聲。今之蜀江,猿聲絕少,聞猱玃皆在深山,不在江畔,蓋今昔之不同也。 《唐人絕句精華》:此詩寫江行迅速之狀,如在目前。而「兩岸猿聲」句,雖小小景物,插寫其中,大足為末句生色。正如太史公於敘事緊迫中,忽入一二閒筆,更令全篇生動有味。而施均父謂此詩「走處仍留,急語仍緩」,乃用筆之妙。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視頻
參考資料=
- ↑ 早發白帝城 詩詞名句網;
- ↑ 李白《早發白帝城》賞析 騰訊視頻,發布時間;2017年03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