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舊唐書·李勣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舊唐書·李勣傳出自於《舊唐書》,此史共200卷,包括《本紀》20卷、《志》30卷、《列傳》150卷,原名《唐書》,宋祁歐陽修等所編著《新唐書》問世後,才改稱《舊唐書》,成書於後晉開運二年(945年)。[1]

原文

李勣,本姓徐氏。初,李密亡命在雍丘,王世充討密,勣以奇計敗世充於洛水之上,密拜勣為東海郡公。

武德二年,密擁眾歸朝。其舊境東至于海,南至於江,西至汝州,北至魏郡,勣並據之,未有所屬。勣曰:「魏公既歸大唐,今此人眾土地,魏公所有也。吾若上表獻之,即是利主之敗,自為己功,以邀富貴,吾所恥也。宜具錄州縣戶口,總啟魏公,聽公自獻。」使者以勣意聞奏,高祖大喜曰:「徐世勣感德推功,實純臣也。」詔授上柱國、萊國公,賜姓李氏,令總河南、山東兵。及李密反叛伏誅,勣表請收葬,服衰絰,與舊僚吏將士葬密於黎山,朝野義之。太宗即位,拜并州都督。勣在并州十六年,令行禁止,號為稱職。

太宗曰:「隋煬帝不能精選賢良,安撫邊境,惟解築長城以備突厥。朕今委勣於并州,塞垣安靜,豈不勝遠築長城耶?」 十七年,高宗為皇太子,轉勣太子詹事。太宗謂曰:「我兒新登儲貳,卿舊長史,今以宮事相委,故有此授。」太宗又嘗閒宴,顧勣曰:「朕將屬以幼孤,思之無越卿者。公往不遺於李密,今豈負於朕哉!」勣雪涕致辭,噬指流血。俄而沉醉,乃解御服覆之,其見委信如此。

總章二年,寢疾,尋薨。及葬日,帝登樓望柳車慟哭。 勣前後戰勝所得金帛,皆散之將士。每行軍用師,頗任籌算,臨敵應變,動合事機。與人圖計,識其臧否,聞其片善,扼腕而從。事捷之日,多推功於下,以是人皆為用。 

譯文

李勣,原本姓徐。起初,李密逃亡到雍丘,王世充討伐李密。李勣用奇計在洛水上打敗了王世充,於是李密拜李勣為東海郡公。

武德二年,李密聚集余兵歸順唐朝。李密原來管轄的地盤東到大海,南到長江,西到汝州,北到魏郡,都被李勣占據,沒有具體歸屬,李勣說:「魏公已經歸附大唐,如今這裡的人民土地,是屬魏公所有,我如果上表獻出它們,就是借主人的失敗得利,自己為自己邀功,用來求取富貴,是我認為恥辱的。應當一五一十地記錄州縣的戶口,全部報告魏公,讓魏公自己獻給朝廷。」使者把李勣的本意上奏給高祖,高祖非常高興地說: 「徐世勣感懷主人的恩德、推辭功勞,確實是一個純厚的臣子。」下詔封他為上柱國、萊國公,賜李姓。命令李勣統領河南、山東的軍隊。

等到李密反叛朝廷被殺,李勣上表請求收葬李密,李勣披麻帶孝,和李密原來的僚屬將士一起把李密安葬在黎山,朝廷民間都認為李勣有義氣。太宗即位,拜李勣為并州都督。李勣在并州共十六年,令行禁止,被稱為稱職。太宗說:「隋煬帝不能精選賢良的人才,安撫邊境,只知道築長城來防備突厥。朕現在委任李勣在并州,就使邊塞安靜,難道不是遠遠地勝過築長城嗎?」 貞觀十七年,高宗做皇太子,轉令李勣為太子詹事。太宗對他說:「我的兒子剛當上太子,卿原來是他的長史,如今把宮中的事情委託給卿,所以有這樣的任命。」太宗又曾經在閒暇時設宴,望着宴上的李勣說:「我準備把年幼的太子託付給大臣,想來想去沒有比卿更適合的人。你過去不遺棄李密,現在難道會有負於朕嗎?」李勣拭淚致辭,因此咬破手指流出血來,一會兒沉醉不醒,太宗就脫下自己的御服給他蓋上,李勣受太宗委託,被信賴就像這樣。

總章二年,李勣臥病,不久去世。到了下葬的那天,皇帝登樓望着靈車痛哭,並為他安置祭奠。李勣前後戰勝所得到的黃金、絲帛,都分發給將士。李勣每次指揮行軍作戰,很能籌劃,臨敵應變,行動都合乎機宜。與人一起謀劃計策,能辨別它的好壞,聽到別人一點好的計謀,就握住手腕高興地聽從,作戰取得勝利的時候,多把功勞推讓給部下,因此人都願意為他效力。 [2]

作者簡介

劉昫(公元887—946年),字耀遠,涿州歸義(今屬河北雄縣)人,五代時期歷史學家,後晉政治家。後唐莊宗時任太常博士、翰林學士

後晉時,官至司空、平章事。後晉出帝開運二年(945年)受命監修國史、負責編纂《舊唐書》。其是二十四史之一。[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