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唐書·元載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舊唐書·元載傳出自於《舊唐書》,此史共200卷,包括《本紀》20卷、《志》30卷、《列傳》150卷,原名《唐書》,宋祁、歐陽修等所編著《新唐書》問世後,才改稱《舊唐書》,成書於後晉開運二年(945年)。[1]
原文
元載,鳳翔岐山人也,家本寒微。載自幼嗜學,好屬文,性敏惠,博覽子史,尤學道書。天寶初,玄宗崇奉道教,下詔求明莊、老、文、列四子之學者。載策入高科,授邠州新平尉。
肅宗即位,急於軍務,諸道廉使隨才擢用。載智性敏悟,善奏對,肅宗嘉之,委以國計,俾充使江、淮,都領漕輓之任,尋加御史中丞。數月征入,遷戶部侍郎、度支使並諸道轉運使。
既至朝廷,會肅宗寢疾。載與幸臣李輔國善。時輔國權傾海內,舉無違者,會選京尹,輔國乃以載兼京兆尹。載意屬國柄,詣輔國懇辭京尹,輔國識其意,然之。翌日拜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度支轉運使如故。旬日,肅宗晏駕,代宗即位,輔國勢愈重,稱載於上前。載能伺上意,頗承恩遇。載以度支轉運使職務繁碎,負荷且重,慮傷名,阻大位,素與劉晏相友善,乃悉以錢穀之務委之,薦晏自代,載自加營田使。輔國死,載復結內侍董秀,多與之金帛,委主書卓英倩潛通密旨。以是上有所屬載必先知之承意探微言必玄合上益信任之。
內侍魚朝恩負恃權寵。大曆四年冬,乘間密奏朝恩專權不軌,請除之。朝恩驕橫,天下咸怒,上亦知之,及聞載奏,適會於心。五年三月,朝恩伏法,度支使第五琦以朝恩黨坐累,載兼判度支,志氣自若,謂己有除惡之功,是非前賢,以為文武才略,莫己之若。外委胥吏,內聽婦言。城中開南北二甲第,室宇宏麗,冠絕當時。又於近郊起亭榭,城南膏腴別墅,連疆接畛,凡數十所,婢僕曳羅綺一百餘人,恣為不法,侈僭無度。
代宗盡察其跡,以載任寄多年,欲全君臣之分,載嘗獨見,上誡之,不悛。代宗寬仁明恕,審其所由,凡累年,載長惡不悛,眾怒上聞。大曆十二年三月庚辰,仗下後,上御延英殿,命左金吾大將軍吳湊收載、縉於政事堂,各留系本所。載、縉皆伏罪。是日,宦官左衛將軍、知內侍省事董秀與載同惡,先載于禁中杖殺之。
譯文
元載是鳳翔岐山人,家境本來寒微。元載自幼嗜好學習,喜歡寫文章,性情敏捷聰慧,博覽子部、史部書籍。尤其喜歡閱讀道家書籍。天寶初年(742),玄宗崇尚奉行道教,下詔書求得精通莊子、老子、文子、劉子四人的學者。元載被選入高科,授予邠州新平尉。
肅宗即位後,急於處置軍務,命諸道採訪使量才提拔屬官。元載智慧聰明有悟性,善於奏事對答。肅宗嘉許他,把有關國計民生的事務委任他辦理,讓他充任使節赴江淮,總領漕運職務,不久加官御史中丞。數月征入,升為戶部侍郎、度支使連同諸道轉運使。
不久到朝廷,恰遇肅宗病重在床。元載與幸臣李輔國親善。於是李輔國讓元載兼京兆尹。元載意在宰相,面見李輔國懇切要辭去京兆尹。李輔國看出他的意願,同意了。第二天,拜元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十天後,肅宗病故,代宗即位。李輔國權勢更重,在皇上面前稱讚元載。元載能夠探察皇上意圖,因此很受恩寵。元載認為度支轉運使職務繁雜瑣碎,負荷又重,擔心損害名聲,阻礙任大官,平時與劉晏關係友善,於是委其為錢財管理之職,推薦劉晏代替自己,元載自加封營田使。李輔國死後,元載又交結內侍董秀,多給他金帛,委派主書卓英倩偷探密旨。因此皇上有所關注的,元載必先知道。順承意願、探究微義,言談中必定暗合,代宗因此更信任他。
內侍魚朝恩依仗權勢、自負恩寵。大曆四年冬,元載趁機密奏魚朝恩專權,行為不軌,請將他除掉。朝恩驕橫,天下皆怒,皇上也知道,待聽到載的上奏,正合此意。五年三月,魚朝恩伏法。度支使第五琦因為朝恩同黨受牽連,元載兼任判度支,(元載)神氣自若,以為自己有清除惡人的功績;褒貶前賢,認為文才武略沒有比得上他的。外政指派胥吏,內事聽從婦言。在城中建成南北二所豪華宅第,室宇恢宏壯麗,為當時第一。又在近郊修建亭台,城南的肥沃土地與別墅、疆界相互連接,共數十處,穿絝羅的婢女奴僕有一百餘人。恣意放縱,犯法妄為;奢侈僭越,沒有限度。
代宗詳盡地察覺到他們的行跡,但因為元載被任用多年,想(不殺他)使君臣的名分得以保全,於是在元載單獨晉見時,代宗勸誡他,但他並不悔改。代宗寬仁明恕,審察元載的行為結果有多年,元載長期作惡不改,致眾人皆怒,上奏皇上。大曆十二年三月庚辰(777),解除武器後,上御延英殿,命令左金吾大將軍吳湊在政事堂逮捕元載和王縉,各拘囚在所內。元載、王縉都伏罪。這天,宦官左衛將軍、知內侍省事董秀因與載同污,先於載在禁中被亂棍打死。[2]
作者簡介
劉昫(公元887—946年),字耀遠,涿州歸義(今屬河北雄縣)人,五代時期歷史學家,後晉政治家。後唐莊宗時任太常博士、翰林學士。
後晉時,官至司空、平章事。後晉出帝開運二年(945年)受命監修國史、負責編纂《舊唐書》。其是二十四史之一。[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