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先照踏浪歸(冷清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日出先照踏浪歸》是中國當代作家冷清安的散文。
作品欣賞
日出先照踏浪歸
山里長大的孩子從小嚮往大海。然而,在外漂泊的幾十年間,與大海近距離的接觸卻是屈指可數。因此,每一次的趕海都讓人興奮,心跳過速。當丙申春潮湧動的時候,我對此次既定的濱海之行做好了準備。
與朋友們結伴而行,我卻獨自倚在窗口腑看腳下燈火輝煌的城市。此行的目的地就是眼前這座海濱城市日照。大凡去一個陌生的地方,我很好奇,如名山大川地名的由來,當地風土民情總會引起我極大的興趣,來日照之前也不例外。據說,日照地名的由來有日出東方而先照之義。日照是一座新興的港口城市,地處中國東部沿海、山東半島南翼,東臨黃海,隔海與日本、韓國相望。日照歷史悠久,風光秀麗,物產豐富,民風淳樸。日照的「藍天、碧海、青山、金海岸」引人入勝,有中國北方最長的海濱沙灘。國家級森林公園大沙窪,蔥鬱萬畝。省級風景名勝區五蓮山,峰峰奇秀,景景多姿。尤其是百裏海岸,植被茂密,沙質細軟,潮平岸闊。梳理着腦際中的日照「印象」,與迎接我們的司機交談起來。汽車行進在城市的大街上,不時閃過的街道路牌引起我的關注。日照的街道以全國的城市名稱而命名。諸如北京、天津、上海這些耳熟能詳的城市名讓人格外親切,也有北國冰城和南海之濱的城市名稱均從眼中溜過。近四十多分鐘的車程,仿佛汽車在沿着一條筆直的大道行走。我們下塌在城市北部的一家酒店。放在案頭的一本《旅遊指南》,讓我進一步了解到這座城市的歷史和現在。日照由於獨特的地理位置有關大海的神話傳說頗多。使人從書本上就能嗅到日照人間仙境的味道。日照三峰山古老的傳說已久負盛名。三峰山北為「佛來峰」、西為「浮來風」、南為「飛來峰」。關於此山及三峰的由來,當地流傳着一個美麗的神話傳說。遠古時代有位名叫浮丘的神仙雲遊至此,見沭河一帶土地肥美,碧水長流,桃紅柳綠景色宜人,但美中不足的是缺乏青山點綴。於是他便從遠處挾來一山安放在此,即「佛來峰」。後來海神飄遊至此,見獨峰聳立,也施展法力,從海上飄來一山與佛來峰相依為伴,即「浮來峰」。兩峰相連不成格局,一夜之間不知又從何處飛來一山,坐落在兩峰南面作為屏障,即「飛來峰」。於是,三峰聳立,如龍盤虎踞,迤邐連綿。世代相傳。
如此神傳在日照並不鮮聞。還有一個神話傳說,市內有一個村子叫卜家庵子村,是這樣得名的。話說張果老倒騎驢,途徑一個村的時候毛驢的庵子(當地諧音)壞了,張果老就到村中找人修,結果村里人沒有一個願意幫助他,張果老就這樣失望地離開了。於是在以後的路程中每經過一個村子,張果老就提起那個村子不給修庵子的路遇,一傳一,十傳百,大家都知道了,諧音下來,就有了卜家庵子這個村名。人們每當聽到這個獨特的名字,便會想起這一段詼諧幽默的神話傳說。夜漸漸深了,我在憧憬和嚮往中進入了夢鄉。
清晨,我早早就起了床。賓館的服務生指示我出賓館大門東向就是大海。晨風中我已聆聽到了大海的波濤聲。街道兩旁盛開的鮮花,讓人置身於花花世界之中。迎着一輪紅日從東方冉冉升起,朝霞映在海面上,霞光與浪花熠熠生輝,海景是如此的美麗。我站在海岸上,凝視着一浪高過一浪的浪花,海風拂面,心潮起伏:
日出東方紅似火,
照耀黃海泛浪波。
晨風徐徐春光秀,
遊興正濃喜氣多。
古老陳舊的漁船停泊在沙灘上。一位花白頭髮的老者嘴裡叼着煙袋鍋,腳上穿一雙千層底布鞋,悠然自得。老人慈目善眉,我主動上前與他搭訕。老人是海邊喬家墩子村人,今年八十五歲高齡,膝下有四兒兩女,均住在本村,全家四世同堂,有二十多個子孫。我連夸老人福氣大。老人高興地與我嘮起了家常:那些年住在海邊的村民以捕漁為生,生活困難,過着艱難的日子。夫婦倆養育六個孩子,多虧了老母親,生下一個孩子,母親抱走了。老人打趣道:幾個小兒和妮就像是就着海風吹大的。但憶起老母親為其孫兒成長所受的苦累,老人的臉色凝重起來。後來,孩子們長大了,又趕上了國家的好政策,子女們成家立業,過着合家歡樂的日子。上世紀80年代日照改縣設市,城市建設發生了巨大變化。昔日的海灘變成了景觀,長達數十公里的海岸線植上了樹。看着眼前這條鬱郁蔥籠的綠色長廊,想象得出當年的植樹人所付出的不盡艱辛。老人告訴我,這片林子始植於四十多年前,是日照政府及全市人民舉全力的結果。老人在這裡義務護林已有二十多年。每天他騎自行車到海邊,早出晚歸,無論颳風下雨從未間斷。我為眼前的美麗海灘沉醉,更為這位老人的平凡而崇高所動容。
我深情地眺望大海。老人告訴我,來日照旅遊,九仙山非常值得一看。老人的一句話激起我欲前往探個究竟。次日,我將在海邊偶遇老人及他的建議告訴大家,取得共識。在驅車前往的路上,當地的朋友告訴我們,選擇去九仙山是非常有意義的。山清水秀,風景宜人,名聞齊魯是九仙山的特點。他還給我們講述了兩段關於九仙山名字的傳說。一說是因八仙過海時路過此山,正逢久旱不雨,荒山野嶺寸草不生,山下的百姓亦難生存。為了讓此山重新煥發青春,救山民於水火之中,眾仙與山神一起在山上遍植花草樹木,鐵拐李用靴子從東海提來清水灑遍山崗荒野,花草樹木喜逢甘露,速速新生。不幾天滿山蔥綠,樹木成林,鮮花盛開,蝶飛蜂舞,春意盎然,把整個大山裝扮得像一座大花園,解救了當地民眾乾旱少雨的困擾。八仙臨走時,鐵拐李的靴子扔在了靴谷的山頭上,成了今天的靴石。韓湘子在靴子的周圍插上了笛子、長成了一片竹園。荷仙姑又在山間的池水中插上了荷花,不久荷香四溢。因山神爺在救此山荒旱無雨,重新長綠中也立下了功勞,所以此山命名時,連山神在內,共稱九仙,故此山取名九仙山。
另有一種說法是,第九仙不是山神而是孫臏。因為孫臏曾在此山屯過兵,儲過糧,打過仗,後來又在此著《孫臏兵法》,人們為紀念這位偉大的軍事家,就在山中孫臏讀書的地方為其建了書院。這些事雖然歷史上沒有記載,但在民間流傳甚廣,傳說中講:孫臏當年為齊國軍師,為防楚入侵,就在此山南麓的牌孤山上安營紮寨,建有牌孤城兵營。在百將口曾與元大李牧獨孤陳等人打過仗,在這裡前幾年出土了不少槍刀,箭矢等,今存在博物館。當年軍隊屯於靴谷中,並建有糧倉,存糧的地方,今稱倉嶺。嶺下有大碾12盤,晝夜不停的輾米,供軍隊食用。解放後碾被山下村民拉去,如今只剩下一盤,在孫臏書院前警衛室後,可以作證。由於齊國的強大,又加上孫臏用兵如神,屢打勝仗,最後在馬陵道打敗龐涓,報仇雪恨,隨棄軍師之職隱居九仙山的靴谷之首抱犢峰下,建茅屋修兵書,永不出山。在此他根據《孫子兵法》和自己的實線,寫出了萬古流芳的《孫臏兵法》,此書在孫臏死後兩千年才在臨沂發現。在民眾中流傳孫臏用兵如神,又成仙人,因以對此山命名時,八仙加孫臏,成了九仙,取名九仙山。途中聽了這兩段傳奇故事,更增添了欲儘快到達九仙山一睹尊容的願望。
九仙山與五蓮山隔壑相峙,兼具奇、秀、險、怪、幽、曠、奧七大特色,最大的特點是"地中山、地中潭、地中瀑",素以"奇如黃山,秀如泰山,險如華山"而著稱。九仙山奇峰異石與洞窟泉瀑之多,與五蓮山並稱雙絕。居仙臥龍,傳神離奇。歷史上許多隱士騷客,常會於此,吟詩論文,讚美九仙山勝境。宋代文學家蘇軾曾有"九仙今已壓京東"的詩句。明代禮部侍郎翁正春贊為"真齊魯間最聖地也"。由於旅程安排時間受限,我們只能留下些遺憾離開了九仙山。於是我感慨:人多不宜遠遊,出行不宜獨居!
回到日照市區,已是午餐時分,我們擇一處名曰水芙蓉的海邊餐館用餐。日照的海鮮種類繁多,比如:對蝦、扇貝、西施舌、文蛤、魁蚶、雜色蛤、竹蟶、海參等等,我們各自點了少許。更多的是要品嘗日照的特色食品。從繁多的當地食品中,我們點了文心蒸包、濤雒麵條、酸辣雞蛋、合味蟄頭、日照煎餅。當然我們並不知曉這些食品的口味,只是憑藉字面意義取捨。大家一一品過之後都讚不絕口,不僅味美,而且量足,與前些時日所謂的大蝦事件自有本質的區別。值得一提的是:日照煎餅,為日照民間主要食品,主以小麥麵粉、紅薯麵粉、小米麵、玉米面為原料,絞成濃糊狀,上熱並灘烙而成,餅薄如紙,色調微黃,質細香甜,柔軟可口。以小麥為原料製作的煎餅,配以鮮嫩豆腐和辣椒,更是美味可口。 雖吃起來過於勁道,但回味無窮。餐畢,我站在樓閣上,迎面吹過海風,沁人心脾:
心儀金沙濤聲鬧,
花擁碧綠影婆娑。
露珠墨池太公史,
放目聘懷九仙歌。
短暫的日照之行就要結束了。在日照山字山機場候機大廳,我透過窗欞,遠望那座呈山字的山峰,生出聯想。此山應為筆架山更具墨韻和神采。然山東兄弟崇山、敬山、愛山,以山山重疊方才是大情懷!
美麗的日照我愛你! [1]
作者簡介
冷清安,男,仡佬族。一九六二年十二月出生於貴州省石阡縣。畢業於內蒙古民族大學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