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黃旋割,脹包豆角(雷樹諼)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旋黃旋割,脹包豆角》是中國當代作家雷樹諼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旋黃旋割,脹包豆角
「旋黃旋割」是一種鳥的叫聲,也是它的名字。《山海經》里很多鳥獸都是「其鳴自叫」,唐詩里也說「禽言常自呼」:根據叫聲給鳥獸命名,自古已然。
旋黃旋割,意思是(麥)一邊黃一邊割。旋,吾鄉方言常說,表示兩個動作同時進行,如旋走旋唱,旋做旋吃。唐詩里寫酒宴,也說「旋看歌舞旋傳杯」。吾鄉把「旋」讀如「算」,所以很多人把這個字寫成「算」,其實「算」字並沒有這個意思。渭南、商州則把蒜、算等字讀如「旋」,可以看作一個反例。
老人說,以前有兩口子,到了割麥天,旁人都是黃一坨割一坨。這家男的總說不着急,等麥都黃了再割。「蠶老一時,麥黃一晌」,後來麥都黃透了,一搭鐮,麥顆兒就掉到土裡。兩人被餓死,變成鳥,一到麥黃時候就不停地叫,提醒人們「旋黃旋割」。
立夏前後(最早在公曆四月初),「旋黃旋割」就來了,白天黑里都能聽見它的叫聲。我前兩年才知道它的學名,叫四聲杜鵑。人常說的布穀、杜宇,則是大杜鵑,我們那裡也有,但少人關注。
吾鄉還有一句農諺:旋黃旋割,脹包兒豆角(jue)。意思是「旋黃旋割」來的時候,豌豆顆粒長圓,可以吃嫩豆角了。我小時候有一支童謠說:
羞,羞,把臉摳,
摳成渠渠兒種豌豆。
今年不收明年收,
明年叫賊偷。
我媽說,生產隊的時候,把豌豆跟麥混種,叫「豌豆麥」。那時候吃不飽飯,他們經常偷豆角吃。我在網上看到一支生產隊時代的民謠,說社員偷隊裡的糧食:
偷一手,吃一口。
偷一碗,灌磨眼。
偷一斗,紅旗手。
再去問我爸,我爸卻說:那時候隊裡都要安排人看莊稼,社員根本不敢偷,也偷不成。
收豌豆麥不叫「割」,叫「摟豌豆麥」。豌豆跟麥一塊兒拉回去,在場裡一碾,分給社員。社員把豌豆挑出來,再交給隊裡。隊裡拿豌豆磨粉面子,做粉條,主要還是餵牛,這是上好的飼料。農村人說:
人吃豌豆沒有勁,給牛說,牛不信。
我沒見過麥地里種豌豆,但小時候常見一種野豌豆,吾鄉叫「撓」豆子,豆角不到一寸長。我們吃掉豆顆兒,把豆角殼子掐頭去尾,噙在嘴裡當「咪」(哨子)吹。前一陣兒跟王向力兄說起這個,他說,野豌豆就是古書里說的薇。這個真是沒想到。《詩經》里說「陟彼南山,言采其薇」,又說「採薇採薇,薇亦柔止」。《史記》里說,伯夷、叔齊不食周粟,採薇而食。讀書人天天念誦薇,農家子年年採食野豌豆,但能把這倆名字聯繫起來的,不知道有多少人。[1]
作者簡介
秦秀婷,筆名臘梅,是防震減災中心退休者,愛好美食,旅遊,喜歡遊歷祖國的大好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