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新武界隧道與栗栖溪引水工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新武界隧道及栗栖溪引水工程
新武界引水隧道過河段
圖片來自台電月刊

新武界隧道及栗栖溪引水工程,又稱新武界引水隧道工程,於民國95年(西元2006年)3月31日通水啟用,是臺灣的一項水利工程,連接原有武界壩、新建之栗棲壩日月潭,將武界壩上游濁水溪及其支流栗栖溪溪水以越域引水方式引入日月潭。主要功能是確保日月潭水源穩定,提高日月潭發電系統利用率及運轉可靠性,總工程經費為新台幣90億元。其中新武界引水隧道與栗栖溪引水隧道總長約 16.5 公里,是台灣最長的引水隧道,長度超越蔣渭水高速公路雪山隧道北迴鐵路新觀音隧道。完工後日月潭每年可增加約8億立方公尺的進水量,發電系統每年可增加 7,600 萬度(瓩時)水力發電量。

歷史介紹

日月潭屬於一半人工湖泊離槽水庫,供應包括明湖明潭等五座總裝置容量達277萬瓩(2,770 MW)之抽蓄慣常水力發電廠,以及其周遭鄉鎮所需民生灌溉之用水等多項功能,興建背景可追溯於台灣日治時期。遠在昭和6年(西元1931年)修正復工日月潭發電計畫,興建武界壩與武界引水隧道,將濁水溪上游的溪水引入日月潭,其中武界壩[1] 位於萬豐到武界之間,功能為攔截濁水溪上游的溪水,將水引進長度為15.12公里的武界引水隧道,共計建有8座無壓隧道,全長總計13.72公里,3座開渠長0.5公里,4座暗渠長0.734公里,1座水橋長0.076公里,而濁水溪的溪水於日月潭東側的大竹湖水域附近注入日月潭。

武界引水隧道完工後,曾計劃再將栗栖溪水引入日月潭,增加日月潭發電所發電量,但在完成施工道路後停工。

日月潭水庫一直以來仰賴武界隧道越域引水,由於原有武界引水隧道自昭和9年(西元1934年)完工啟用以來使用已逾70餘年,隧道襯砌混凝土已劣化,為了徹底改善,經評估須新建一條引水隧道,並一併引濁水溪支流栗栖溪水源至日月潭,以確保日月潭水源,經過評估後,台灣電力公司計劃興建新武界引水隧道及栗栖溪引水隧道,透過原有的武界壩及新建之栗棲壩引水,以維持日月潭正常穩定供水。

工程設施

新武界引水隧道

新武界引水隧道自武界至日月潭,在武界壩新建進水口,左岸設於武界壩左岸,最大輸水量為每秒41.6立方公尺,經過山中隧道過河段拱橋,全長16.5公里,其中山壁隧道總長13.96公里,乃全台灣最長的隧道,長度比北宜高速公路的雪山隧道(東行線12.917公里、西行線12.942公里)多了1.03公里。隧道採重力式馬蹄型(內徑4.7公尺至5.05公尺)及圓形(內徑5.24公尺、TBM段)設計。過河段輸水鋼管拱橋則位於武界壩下游約3.5公里處,採大跨度SRC拱肋拱橋,跨越濁水溪,拱橋長約165公尺,距離河面達55公尺,成為南投縣仁愛鄉法治村新地標。日月潭出水口位於舊武界引水隧道出水口東方約 300 公尺,靠近日月潭環湖公路之潭側坡面。

栗棲壩與栗棲引水隧道

栗棲壩位於濁水溪上游的支流栗栖溪畔,標高約760公尺,是一座混凝土重力壩攔河堰,壩頂標高755.39公尺,壩頂長寬各為86公尺與6公尺,壩高39.39公尺。栗棲進水口位於栗棲壩右側上游,採鋼筋混凝土喇叭型結構,設計取水量為每秒 9 立方公尺(CMS)。其中在栗栖溪引水工程有一段長達6.5公里的隧道是鑽挖式隧道,係採用「全斷面隧道鑽掘機」(TBM)工法所挖鑿而成,成為台灣首次 TBM 隧道成功貫通實例。栗栖溪引水隧道全長2,439.5公尺,採重力式倒D型(內徑2.8公尺)設計,引水隧道以鋼筋混凝土襯砌。栗棲引水隧道最後匯入新武界引水隧道後引至日月潭統合運用。

參考文獻

  1. 武界壩與日月潭,技師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