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扒皮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扒皮魚
ba pi yu

中文學名:扒皮魚

科:革魨科

扒皮魚的正式名字是綠鰭馬面魨(革魨科) Navodon septentrionalis,為我國重要的海產經濟魚類之一,其年產量僅次於帶魚。營養豐富,除鮮食外,經深加工製成美味烤魚片暢銷國內外,是出口的水產品之一。[1]

形態特徵

體較側扁,呈長橢圓形,與馬面相象,一般體長10~20厘米、體重400克左右。頭短,口小,牙門齒狀。眼小、位高、近背緣。鰓孔小,位於眼下方。鱗細小,絨毛狀。體呈藍灰色,無側線。第一背鰭有2個鰭棘,第一鰭棘粗大並有3行倒刺;腹鰭退化成一短棘附於腰帶骨末端不能活動,臀鰭形狀與第二背鰭相似,始於肛門後附近;尾柄長,尾鰭截形,鰭條墨綠色。第二背鰭、胸鰭和臀鰭均為綠色,故而得名。

產地、產季

分布於太平洋西部。我國主要產於東海及黃、渤海東海產量較大。其主要漁場和漁期如下:在溫台外海、對馬海峽和閩東漁場,旺汛期為12月至翌年3月;釣魚島漁場旺汛期為3至5月;舟山漁場和舟外漁場的盛漁期為5至6月;在黃海中北部及渤海南部漁期為4至10月。

經濟價值

綠鰭馬面魨加工製做的魚片是出口品種,其英文名為Bluefin leatherjacket,日文名為ゥマッテハキ。輸往國別和地區:日本。出口口岸:福建、浙江、江蘇、山東、遼寧、上海、廣東。

扒皮魚是一種頗有經濟價值的魚類,每年12月至隔年3月為其泛期,

這魚除了那根突出於魚背的硬骨外,最特別的是身上那張粗糙如砂紙的魚皮,因為這一緣故,必須把皮扒掉才能烹煮,也因此換來了"扒皮魚"這一俗稱。

此外,它還有馬面魚、象皮魚、孜孜魚、皮匠刀、麵包魚、羊魚、燒燒魚、老鼠魚、耗兒魚(四川)等別名。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