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贈友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戲贈友人》 |
作品名稱: 《戲贈友人》 創作年代: 唐代 文學體裁:詩 作者:賈島 |
《戲贈友人》唐代詩人,字閬(讀láng)仙,人稱"詩奴"賈島詩。
這首詩的尾聯「書贈同懷人,詞中多苦辛。」點明該詩是贈給「同懷人」,同時賈島是中唐苦吟詩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儘管他曾說過「言歸文字外,意出有無間」(《送僧》)一類的話,但落實到作詩上,卻從無「不着一字,盡得風流」的氣韻,而總是在費盡心思地雕章琢句,仿佛是要通過「漸修」得到作詩的真諦。這種詩的藝術風格,聞一多先生在《唐詩雜論·賈島》一文中也作過論述:「賈島同時代的人,初唐的華貴,盛唐的壯麗,以及最近十才子的秀媚,都已膩味了,而且容易引起一種幻滅感。[1]
詩詞正文
“ | <一日不作詩,
心源如廢井。 筆硯為轆轤, 吟詠作縻綆。 朝來重汲引, 依舊得清冷。 書贈同懷人, 詞中多苦辛。 > |
” |
— <《戲贈友人》>,<詩詞名句網> |
譯文
一日不作詩,自己的心就如同那廢棄的水井一樣乾枯。
筆硯好似那汲水轆轤,作詩時的吟詠就像那將水從井中提上來的告訴繩索。
雖然每日都思緒翻飛不停作詩,仍然可以作出新的清冷詩句。
這首詩是想告訴志同道合的朋友,作詩乃是一件需要長期堅持的辛苦事。
鑑賞
這首詩首聯「一日不作詩,心源如廢井。」直接指出一口井如果沒有了水,固然是廢井;倘若有水而無人汲,也依然是廢井。詩人從這個角度比喻作詩。頷聯「筆硯為轆轤,吟詠作縻綆。」中的「筆硯」、「吟詠」互文見義,皆指創作活動。轆轤是汲取井水的起重裝置,即在井上樹立支架,上裝可用手柄搖轉的軸,軸上繞繩索,系上水桶,搖轉手柄,使水桶一起一落,汲取井水。縻綆即井繩,與前轆轤意思相同,都是借汲水的過程,喻指作詩時思緒飛動的狀態。那麼,既然天天要作詩,詩思會不會枯竭呢。作者認為不會,正如從井裡汲水一樣,雖然每天都汲,可是「朝來重汲引,依舊得清冷」,給人的感覺仍是全新的。
這首詩的尾聯「書贈同懷人,詞中多苦辛。」點明該詩是贈給「同懷人」,同時賈島是中唐苦吟詩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儘管他曾說過「言歸文字外,意出有無間」(《送僧》)一類的話,但落實到作詩上,卻從無「不着一字,盡得風流」的氣韻,而總是在費盡心思地雕章琢句,仿佛是要通過「漸修」得到作詩的真諦。這種詩的藝術風格,聞一多先生在《唐詩雜論·賈島》一文中也作過論述:「賈島同時代的人,初唐的華貴,盛唐的壯麗,以及最近十才子的秀媚,都已膩味了,而且容易引起一種幻滅感。
他們需要一點清涼,甚至一點酸澀來換換口味。」僧房和山野的清寂幽僻就與「清涼」和「酸澀」有着密切的關係,而通過苦吟的手段來達到這一境界又是一些才氣一般卻又希望有所作為的詩人的較好方法。所以,前人認為晚唐五代是賈島的時代不無道理。《唐摭言》卷十曾記載了晚唐李洞尊崇賈島的事跡:他鑄賈島的銅像,經常手持念珠念賈島佛。如知道誰喜歡賈詩,他就手錄賈詩贈之,並再三叮嚀說:這無異於佛經,應該焚香而拜。李洞的做法雖有些極端,但足以說明賈島詩的獨特風格對晚唐五代詩人的深刻影響。綜上所述,就不難看出該詩尾聯中的「多苦辛」。
作者簡介
賈島(779~843年),[2]唐代詩人,字閬(讀láng)仙,人稱"詩奴",與孟郊共稱"郊寒島瘦",漢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陽縣(今河北省涿州)人。自號"碣石山人"。
據說在長安(今陝西西安)的時候因當時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後外出,賈島作詩發牢騷,被韓愈發現才華,並成為"苦吟詩人"。後來受教於韓愈,並還俗參加科舉,但累舉不中第。
唐文宗的時候被排擠,貶做遂州長江縣主簿。唐武宗會昌年初由普州司倉參軍改任司戶,未任病逝。 有詩文集《長江集》。[3]
賈島的家鄉范陽曾是安祿山的老巢,安史之亂平定後,這裡又長期為藩鎮所據,處於半隔絕狀態。賈島出生於平民家庭,門第寒微。所以他早年行事率不可考。傳說他30歲前曾數次應舉,都不得志。失意之餘,又迫於生計,只好棲身釋門為僧,取法名無本。貧困的家庭景況,枯寂的禪房生活,養成他孤僻冷漠而內向的性格,耽幽愛奇,淡於榮利,喜怒鮮形於色,世事頗少縈懷。但他仍酷愛吟詩,常常為構思佳句而忘乎所以,"雖行坐寢食,苦吟不輟。"賈島也因此被視為唐代苦吟詩人的典型。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