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情系蒙山沂水(小豬她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 情系蒙山沂水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情系蒙山沂水》中國當代作家小豬她爸的散文。

作品欣賞

情系蒙山沂水

傍晚,中巴車駛入山東臨沂市內。望着車窗外,下意識地問道:「沂水,沂水縣在什麼方位?」一車人面面相覷,他們都是第一次來臨沂地區。

「蒙山高,沂水長……」熟悉的旋律在心頭響起。

沂水,一座千年古城,一座紅色的堡壘,一座曾在困苦中砥礪前行的縣城。於我而言,它更像像一位多年未見得的老朋友,迎面走來,尚未開口,卻倍感親切。

沂水縣,位於魯中南地區、沂蒙山腹地,隸屬於山東省臨沂市。沂水作為縣名,始於隋朝,迄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沂水縣歷史文化悠久,從上古時代到隋唐以後的文物古蹟,多有遺存。千年魯地文化,古韻悠悠,徜徉山水之間。

最先知道沂蒙這個地方,源自1975年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的《沂蒙頌》舞台藝術片。影片以1947年發生在沂蒙老區的擁軍故事為題材,講述一位名叫英嫂村婦,用自己的乳汁救治解放軍傷員。其中,英嫂捉老母雞為傷員熬雞湯那場戲,歷歷在目,令我難忘,至今還能字正腔圓地唱出那段感人至深的插曲:

爐中火放紅光,

我為親人熬雞湯。

續一把蒙山柴,爐火更旺;

添一瓢沂河水,情深誼長……

這樣的故事,從抗日戰爭中開始就頻繁湧現,「沂蒙紅嫂」明德英,「沂蒙母親」王換於,「火線橋」隊長李桂芳,人們把這些不讓鬚眉的巾幗統稱為「紅嫂」,沂蒙山區便有了「紅嫂」故鄉的美譽。

年輕時,很容易被這樣的藝術形象打動,便把「沂蒙」二字刻在了心頭。其實,也沒什麼大的志向,或者說非要去沂蒙尋訪紅色印記,就是那麼單純地記住了「蒙山高,沂水長」。至於蒙山有多高,沂水有多長,原本就沒有一點形象思維和理性認知。時間一久,「沂蒙」二字也就塵封起來。

若干年後,當我駐足沂水縣時,「沂蒙」二字才被從記憶深處撈起,濕漉漉的。

上世紀九十年代,我每年至少來一次沂水縣。不是看沂蒙七十二崮巍峨的雄姿,也不是看沂水春風、寒江秋月的綽綽風韻,我是來招工的。

正是改革開放之初,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窮怕了的人們不管三七二十一都忙着做生意。沒人再願意去工廠做工,像我們廠這樣的高溫艱苦崗位,更是陷入招工難的窘狀。為了保證企業生產運營,我們把用工目標放在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的地區,沂水就是其中一個選擇。沂水縣同許多革命老區一樣,地域偏僻,交通不便,造成發展不平衡,老區幾乎成了貧困的代名詞。當時沂水縣主要財政收入來自勞務輸出,通過向俄羅斯、青島、大連輸出勞動力增加收入。

那年春天,風和日麗,我第一次啟程去沂水縣。先是乘船跨海抵達煙臺,然後乘坐長途汽車一路向西駛去,下午三四點鐘進入沂水境內。車子在坑窪的路上顛簸,揚起一陣陣塵埃。路邊,高山起伏,小河潺潺,低矮破舊的房屋歪扭着,牆上用白灰刷着一行大字:一對夫婦一個孩,天天都像過小年。有一點灰色幽默的意味,不知道該笑還是該哭,亦或應當哭笑不得。

傍晚抵達縣城,入住勞動局招待所。勞動局姜局長熱情接待我們,在一家不大的酒店請吃飯。姜局長說,因為勞務輸出是縣裡的支柱產業,他們勞動局是不多的可以請客吃飯的局。桌上的菜品非常簡單,喝的酒也是地產的「老白乾」。我們只去了兩個人,陪同的卻有八人,估計也是借着機「打牙祭」。

姜局長舉杯,操着濃重的山東口音,熱情洋溢地來個開場白:「俺們是孔孟之鄉,禮儀之邦,有客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接着又補充道:「沂水的沂字,是三滴水加一個斤字,來俺們這地,都得喝三斤。」

最後喝了多少酒,我是不記得了。只記得有那麼一盅酒沒喝順溜,嗆得眼淚流下來了,濕漉漉的,一如從記憶深處撈起的「沂蒙」二字。

[1]

作者簡介

小豬她爸,退休公務員,喜歡文字寫作。

參考資料

  1. [中國作家網 (chinawriter.com.cn)中國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