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里留芳(張念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德里留芳》是中國當代作家張念理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德里留芳
——拜竭濰坊峽山鄭公祠
在濰坊市峽山區鄭公街道後店村西側,有座綠林翠色掩映的紅色院落,院裡蒼松翠柏,芳草萋萋,古碑林立,亭台樓閣,古樸典雅,黑瓦高閣,這便是名揚天下的鄭公祠。
六月五日,天氣晴朗,陽光燦爛,心情格外舒暢,作者與朋友一行五人,驅車長途奔波,沿峽山湖東環湖路,直奔鄭公街道後店村,拜竭仰慕已久的鄭公祠。
鄭公祠始建於東漢末年,歷經唐、清、民國、當代多次重修。是為紀念東漢大儒、經學大師鄭玄而修建。鄭玄(公元127年--200年) ,治學以經學為主,遍注儒家經典,畢生整理古代文化遺產,是漢代經學的集大成者。晚年守節不仕,七十四終老。鄭公祠歷史上因戰火或者其他原因屢次損毀但又屢次重建,現在保留的鄭公祠建於唐貞觀年間。
鄭公祠北依礪阜山,西鄰峽山湖,盛夏季節,礪阜山青色如黛,樹木蔥鬱,花果馨香四溢。峽山湖一池碧水,水光瀲灩,波濤浪涌,鷗鷺紛飛,景色秀麗迷人,的確是觀景遊玩的好地方。
來到鄭公祠大門前,首先看到鄭公祠大門上方書「鄭公祠」三個正楷大字,東側是書法家況尉題寫的「東漢鴻儒鄭公祠」七個行書大字,蒼勁端莊,頗具功力。鄭公祠景區南北長160米,東西寬50米,面積大約十多畝;分三個區域,地勢由南向北,依次增高,呈前後二進式;南部和中部區域主要種植花草樹木,高樹低灌布滿了整個院落;北部才是核心區域,是鄭公祠,鄭玄墓所在之處。
進入大門,向北是水泥花板鋪就的路面,大門西側是門衛室,東側花草樹叢中是十二生肖石雕。向北主路兩旁花草樹木茂盛,有各種綠化苗木和杏桃等果樹,空隙地栽種月季、牡丹、芍藥等花卉。東西兩邊的牆上是有關鄭玄生平軼事的介紹和當地歷史傳說。
繼續北行,穿過紅色拱門,便到了鄭公祠景區的核心區域--鄭公祠。鄭公祠是三間祠堂,為高台建築,磚石結構,高8.1米,長9.6米,寬5.7米,青磚黑瓦,淡雅寧靜,古樸莊重,從地面到祠堂門口共21級台階,拾級而上,便到鄭公祠前,門上書「鄭公祠」三個大字,兩扇門上是「文章憑人論,經學賴公傳」的一幅對聯,端莊工整,蒼勁有力,陽光照耀下,閃閃發光。工作人員給我們打開門,只見祠內鄭玄塑像面向南方,端坐自然,眉目慈善, 目光遼遠,鄭玄兩側分列兩位夫人和書童的塑像;鄭玄塑像左右為「含海岱之純異,體大雅之洪則」的對聯,上方橫批為「海岱宗師」;東側是鄭玄兒子鄭益塑像,傳說為救孔融,被曹操殺害;左側為鄭玄孫子鄭小同塑像,三國時仕魏,被司馬昭猜疑,遇害;鄭益和鄭小同身旁皆有書童相伴。我和朋友懷着虔誠和仰慕一一叩首祭拜。
祠前有一大型鑄鐵香爐,爐內紙灰已滿,看來香火旺盛,仰慕拜竭鄭公者甚多,香爐旁有乾枯老柏一株,相傳鄭公親手所植,不知何年枯死,但老乾盤曲,狀若虬龍,巋然矗立,猶如石雕,「鄭祠老柏」昔日為高密八景之一。
枯柏南側為1988年整修鄭公祠時,全國鄭玄學術討論會全體代表親植的國槐,並立碑書"植樹紀念"四字。國槐古樸蒼勁,葉茂枝壯,遮蔽天日。鄭公祠東南側立一功德碑,據說是清咸豐年間修建鄭公祠的德政碑。鄭公祠西南方是「問經亭」,上覆琉璃瓦,陽光下金光閃閃。亭頂尖處有一個小圓球,亭子由四根立柱支撐,雕欄玉砌,頂邊四角翹伸,形如飛鳥展翅,輕盈活潑,亭檐內圖案花紋精美,四柱分別上書對聯,走在近處似乎隱隱聽到鄭公講學和孩子的讀書聲。
鄭公祠北邊十餘米處便是鄭玄墓,有六米高,雜草叢生,周圍蒼松翠柏環繞,墓東南西北向,墓東南有碑,正面為隸書「漢鄭康成先生之墓」,落款為宋體「聖清乾隆十有四年秋七月,山東海防使者仁和後學沈廷芳、高密令吳縣後學錢廷熊謹立」,背面,上有「協合耆屬」4字。靠近墓碑東側立有「學子宗師」大型石碑,碑刻字跡已經模糊不清。墓西南立「鄭玄墓」石碑,「鄭玄墓」三字之上方是「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下方有「山東省人民政府,一九九二年六月公布」字樣。
正午的太陽,照耀着歷盡風雨滄桑的鄭公墓,尤其顯得神聖,我和朋友面對墓碑,默默鞠躬,表達我對先賢的敬仰;古樸典雅的鄭公祠,在陽光照射下,也更顯得莊重肅穆,充滿神秘色彩。
臨出院門時,門衛大哥,如數家珍,向我們敘說,鄭玄死於青州,原來墓在青州,後來移葬在這裡;十二生肖石刻,原在道路兩側,最近才移到大門東邊;鄭公祠的德政碑,失散民間多年,最近幾年才找回來,重新立在鄭公祠東旁;鄭公祠建於唐代貞觀年間,歷朝歷代都進行過修繕,鼎盛時期占地230餘畝,有廟宇殿房99間,並建有高大雄偉的「通德門」,眾多的達官貴人,學者僧眾朝聖拜竭,絡繹不絕;
鄭公祠還是安丘八景之一,明成化年間,安丘知縣陳文偉所作《總詠安丘八景》詩。詩曰:「汶水澄清絕點埃,牟山擁翠夕陽開。印台月色依依見,牛沐鐘聲隱隱來。碧沼有龍通渤海,青雲作院擬蓬萊。靈泉細吐珍珠顆,古墓山川取次裁。」其中的「古墓山川取次裁」描寫了鄭公祠依山傍水的秀麗景色。明萬曆年間馬文煒所著《安丘縣誌》記載安丘八景「汶水澄清 、牟山擁翠 、印台月色、牛沐鐘聲 、碧沼龍潛、書院挹秀 、清泉吐珠、德里流芳 」中的「德里留芳」即「德里遺澤,萬世流芳」,「德里」就是「通德里」鄭公村。可見,鄭公德澤普惠鄉里,由來已久。
鄭玄文化崇尚「以德治國」,《三禮注》字裡行間,體現的是中國人的禮儀、制度、行為、生活等方式,從中可以清晰地感悟到先哲聖賢的道德教誨。從歷代政府對鄭公祠的重修和保護,可以看到歷代政府對鄭學的重視,從歷朝官吏學者對鄭公祠的尊崇和膜拜,可以看到經學大師在人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游遍鄭公祠,仍依依不捨,意猶未盡, 和門衛大哥揮手告別。拜竭鄭公祠,對鄭公有了特別的認識和感悟,鄭公搜求各家學說,考訂註疏儒學經典,在群士和儒生中享有崇高的威望。他「普惠群眾」的思想,跨越千年,和中央提倡建設「服務型政府」的理念是一脈相承的。鄭公對經學的貢獻是巨大的,對後世的影響是深遠的。這也是世人對其仰慕至極,對其故里的鄭公祠肅然起敬,並絡繹不絕,爭相拜竭的真正原因所在。[1]
作者簡介
張念理,山東濰坊安丘人,從事教育工作,山東省散文學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