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政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德政路是一條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的道路,呈南北走向。全路分北、中、南三段,由法政路至中山四路稱為德政北路;中山四路至萬福路稱為德政中路;往南路段稱為德政南路。目前在豪賢路以北的車輛通行方向為雙向向通行,其餘路段為由北向南單向通行。
德政南路原為「定海南約」。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德政路被當局改叫「立新路」,1981年恢復原名。
歷史介紹
宋治平二年(1065年),廣州知州張田始在附廓築東城,城之中軸即今德政路。由元代到清代時,惠愛街北端原為番禺縣署所在地,縣署前為德政街,亦叫作小南門直街[1]。1921年建市前,廣州城就由番禺、南海兩縣分治。1930年拆縣署開馬路,留禺東禺西路於北端。
20世紀30年代以前,廣州的欄口(售賣生鮮貨品的檔口)大部分在城西,但在中日戰爭期間由於日軍轟炸而被毀,到光復後,德政南路、八旗二馬路一帶,被政府指定為安置災民和欄口的地方。當年這一帶由於靠近東堤碼頭、天字碼頭和廣九火車站,水陸交通較為方便,有利於湖南的生豬、三鳥、蛋類等貨物的陸運和省內西、北江的三鳥、生豬、腊味等貨物的水路運輸[2]。最先是雞欄開始東遷,人們就把德政南叫做「雞欄」,但實際上大部分都兼營生豬,後面成行成市發展為東豬欄。
1949後,當局對工商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至1955年,東豬欄的欄商,大部分申請歇業,剩下的幾家大欄,分別併入市畜產進出口公司和市食品公司[3]。東豬欄就此不存。
與之交匯道路
參考文獻
- ↑ 廣州城坊志 黃佛頤 廣東人民出版社 1994
- ↑ 黃宗海. 廣州生豬欄. 廣州文史.
- ↑ 德政南:東欄飲譽靚豬肉. 越秀商業街巷. 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