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德意志人 | |
---|---|
德意志人, 系德國的主體民族。其他多數分布在奧地利、瑞士、比利時、美國等國。主要特徵多為身材高大,金髮碧眼。多屬歐羅巴人種北歐類型,部分屬阿爾卑斯類型。[1]
使用德語,屬印歐語系-日耳曼語族,分高地德語和低地德語兩種,南北方言差別大。文字用拉丁字母拼寫並擁有一套獨特的花體字母(哥特體,德語稱Fraktur)。書面語言以高地德語為標準。多數人信仰基督新教,少部分人信仰天主教。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德意志人 [2]
外文名稱 Germans、Deutsche
人種 歐羅巴人種
定義 德國的主體民族
主要分布 德國、奧地利、瑞士、比利時、美國等
宗教信仰 基督新教、天主教
語言 德語
文字 拉丁字母
民族歷史
843年,德意志王國從法蘭克王國分出後,於919年選出薩克森公爵亨利一世為國王,建立薩克森王朝。以後歷經嬗變,1871年取得普法戰爭勝利後,建立起中央集權制的德意志帝國。
後走上軍國主義道路,於1914年和1939年挑起兩次世界大戰 ,於1918年和1945年戰敗投降。1949年分別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1990年10月,德國統一。
德意志人自古多以農業和畜牧業為主,手工業和商業亦較發達。進入19世紀以後,現代工業發展迅速。
人口分布
約9450萬人(1978),主要分布在德國(7600萬,占該國人口的91%)。其餘1000多萬人分布在美國(650萬)、俄羅斯(290萬)、加拿大(320萬)和巴西(370萬)等國。多屬歐羅巴人種北歐類型,部分屬阿爾卑斯類型。
使用德語,屬印歐語系日耳曼語族,分高地德語和低地德語,南北方言差別較大。文字用拉丁字母拼寫,並有一套獨特的花體字母。書面語言以高地德語為標準。多信基督教新教,部分信天主教。
德國,"德意志" 一詞,古時德文寫作Teutsch。這一族稱正好在這一時期出現,說明德國人已開始有了共同的民族意識。但是,由於德國長期處於封建割據狀態,國內小邦多達300個,諸侯專權,經濟分散,地方觀念強烈,民族意識的發展受到阻礙。
直到19世紀後半葉始完成民族統一。然而,在德意志民族內部仍保存着明顯的地方性差異,根據方言、文化和風俗習慣的特點,還可以區分出巴伐利亞人、梅克倫堡人、薩克森人和黑森人等。
德意志人自10世紀初葉便開始進入封建社會。16世紀爆發宗教改革運動和農民戰爭,對羅馬教廷和地方封建勢力展開衝擊,開始向近代社會發展。1866年,普魯士戰勝奧地利,於德意志各邦中躍居霸主地位。1871年取得普法戰爭勝利後,普魯士統一各邦,建立起中央集權制的德意志帝國。
此後不久,德意志帝國便走上軍國主義道路,要求重新瓜分地,並於1914年發動第一次世界大戰。1918年戰敗帝國崩潰。1933年希特勒上台,1938年吞併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進攻波蘭,發動起第二次世界大戰。
1945年戰敗投降。戰後被蘇、美、英、法四國分區占領。蘇聯占領區於1949年10月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美、英、法三國占領區於1949年5月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1990年德國重新統一。
知名人物
由於特殊的歷史條件,曾在不同時期湧現出許多偉大的世界知名人物,著名的英國作曲家亨德爾、如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革命家托馬斯·閔採爾和人文主義者胡登、十八世紀的哲學家伊曼努爾·康德和劇作家萊辛、 詩人歌德和劇作家席勒。
19世紀的哲學家黑格爾和費爾巴哈、詩人海涅和工人運動活動家魏特林;特別是出現了與德國激進主義哲學家馬克思齊名的恩格斯。
德意志人是什麼人啊
德意志民族的誕生歷時幾個世紀,是一個艱難的歷程。這也體現在「德意志」一詞的含義及其來歷中。與其他的民族及語言名稱截然不同的是,「德意志」這個詞並非從某一個部族或某一個國家的名稱派生過來,而是逆向發展的:德意志->德意志人->德意志國家。
「德意志」一詞的來歷補遺:「德意志」一詞來源於古德語「diot」一詞,意為「人民」,最早史見於公元8世紀,是指生活在法蘭克王國東部的日爾曼部落所講的方言。
(我們正在學德國簡史:)關於德意志的來源是一個學術上比較難以解釋的課題,例如F.席勒曾說過:德意志蘭?它在哪裡?我找不到那塊地方。學術上的德意志蘭從何處開始,政治上的德意志蘭就從何處結束。
世界上只有中國和日本兩個國家按德意志人的稱法予以稱謂,其他大多數國家則稱之為「日耳曼」(GERMANY)。至於樓主說:德意志」這個詞並非從某一個部族或某一個國家的名稱派生過來,而是逆向發展的:
德意志->德意志人->德意志國家。也是完全正確的。這也是從國家和民族的誕生的角度來考慮的,而單從語言學方面講,相對簡單些
「德意志」(DEUTSCH)一詞大概同「日耳曼」一樣是由外人所給予的。據說「德意志」一詞源自於古日耳曼詞語diutisc(由theoda即部族民而來),最早史見於公元8世紀,是指生活在法蘭克王國東部的古老部落和部族所講的方言。
diutis也出現在拉丁語中,公元860 年第一位姓名可考的日耳曼詩人Otfried在其拉丁文寫的一部方言著作中,提到了theodiscus,說這是法蘭克方言。到了12世紀,theodiscus的含義才擴大到包括部族民的意思。
另外,從9世紀以來,還出現了另一個稱呼這些部族民的詞「Teutonicus」,這是從條頓人一詞派生出來的,並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 theodiscus」,這也許是由於這些部族民中不少是條頓人的後代的關係,或者是他們仰慕條頓人的英勇。
中指後來這些擁有共同語言的部族民,就把自己的和人民稱為teutsch-deutsch即德意志了。需要注意的是,在這裡的部族是Volk(單一族民),而不是nation(單一民族)。至於德意志國家的來歷就相當複雜了。其實,「德國在哪裡?」是個長期困擾德意志人的歷史大課題。
我們中國人把德國簡稱德國,也無不可,但容易把Land和Reich兩個不同的歷史層面混淆。「德意志蘭」主要是指土地和祖國,屬於民族融合範疇,而「德國」卻可指政治上的國家形態,屬於國家政治範疇。
在一個統一的民族國家中,「國土」和「國家」基本是相一致的,甚至可以相互互換。在我們的觀念中,中國理所當然代表中華民族的國土和國家,「德國」也理所當然的代表德意志民族的國土和國家,但事實並非完全如此。
對一個長期處於民族融合過程和長期政治分裂過程的德意志蘭來說,「國土」和「國家」是不一致的,而且是相互分離的。1830年大文豪歌德痛苦地說:「我們沒有一個城市,甚至沒有一塊地方可以使我們堅定地指出:
這就是德國!如果我們在維也納這樣問,答案是:這就是奧地利!如果我們在柏林這樣問,答案是:這裡是普魯士!」同時代的奧地利首相梅特涅也說有一個德意志民族的說法,「純系一個神話」,「德意志蘭」不過是一個地理概念。
只有到了1871年俾斯麥統一德國後,德意志蘭才能真正包含了國土和國家想一致的含義,把德意志蘭翻譯成「德國」才名實相符。當然,由於德國的統一是自上而下的一種統一,它其中也一定有它的缺陷,這也是歷史所無法彌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