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崇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徐崇嗣,北宋畫家。徐熙孫。擅畫草蟲、禽魚、蔬果、花木及蠶繭等。其畫初承家學,因不合當時圖畫院程式和風尚,遂改學黃筌、黃居寀父子。後自創新體,所作不用墨筆鈎勒,而直接以彩色暈染,世稱「沒骨圖」,也稱「沒骨花」。
兄崇勛、弟崇矩,均擅畫花鳥,崇矩並工士女。[1]
沒骨畫
沒骨畫(boneless painting)是中國畫的一種畫法。在書法中把筆鋒所過之處稱為「骨」,其餘部分稱為「肉」。作畫時,要求畫者胸有成竹,一氣呵成。沒骨畫不同於工筆和寫意,沒骨的「沒」字,即淹沒而含蓄之意,其精要在於將運筆和設色有機的融合在一起,不用勾輪廓,不要打底稿,更不能放底樣拓描。沒骨畫將墨,色,水,筆融於一體,在紙上予以巧妙結合,重在蘊意,依勢行筆。直接用顏色或墨色繪成花葉,而沒有「筆骨」——即用墨線勾勒的輪廓。
沒骨畫最初叫「沒骨圖」,是中國畫的一種體裁。沒骨畫法是中國畫技法的一個組成部分。「沒骨圖」這個名稱,最早見於北宋郭若虛所著《圖畫見聞志》。書中記載,徐崇嗣有一幅花卉作品,中有芍藥五本,其畫皆無筆墨,惟用五彩布成,畫旁題「翰林待詔臣黃居采等定到上品徐崇嗣畫沒骨圖」.
與郭若虛同時的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說,徐崇嗣「乃效諸黃之格,更不用筆墨,直以彩色圖之,謂之「沒骨圖」。稍後,文學家蘇轍也在《欒城集》中提到徐崇嗣的畫「以五色染就,不見筆跡,謂之沒骨」。由此可見,「沒骨圖」就是不同墨線勾勒,直接用色點、色線和暈染去塑造畫面形象。
人物作品集
參考資料
- ↑ 北宋徐崇嗣花鳥畫欣賞2018/5/21 來源:中國名人書畫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