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張建武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張建武
出生 1954年12月
國籍 中國
職業 教育 上海交通大學著名教授
知名於 現任教授,博士生導師,汽車工程研究所所長。
知名作品汽車離合器/汽車設計叢書


張建武[1] 畢業院校,上海交通大學。1984年獲上海交通大學工學博士學位,1987年11月至1989年3月在英國薩瑞大學空間結構研究中心進修,1989年4月至1992年8月前往德國,在魯爾大學結構工程研究所從事計算數學和力學方面的研究工作。留德期間因工作出色,榮獲1991至1992年德國洪堡基金會研究獎學金。1992年9月回國返校任教,現任教授,博士生導師,汽車工程研究所所長。 目前研究領域包括:車輛系統動力學與控制,電動汽車與電子控制技術,特種車輛與物流系統,車身與車架結構工程,以及新型傳動技術等

人物經歷

1984年獲上海交通大學工學博士學位,1987年11月至1989年3月在英國薩瑞大學空間結構研究中心進修,1989年4月至1992年8月前往德國,在魯爾大學結構工程研究所從事計算數學和力學方面的研究工作。留德期間因工作出色,榮獲1991至1992年德國洪堡基金會研究獎學金。1992年9月回國返校任教,現任教授,博士生導師,汽車工程研究所所長。

研究方向

目前主持包括國家863計劃重大專項QR純電動轎車,國家863計劃重大專項高速磁浮交通系統上海磁浮軌道巡檢車研製,上汽工業科技發展基金項目SWB6125低地板城市客車關鍵技術研究,中港航空設備公司項目SZG4032貨郵牽引車研製等5項。

主要貢獻

主持並完成國家863計劃項目包括:QR純電動轎車、上海磁浮軌道巡檢車研製、雙離合器自動變速器(DCT)研究開發;鐵道部科技研究開發計劃重點項目:大軸重貨車車鈎疲勞壽命及可靠性研究、重載機車轉向架關鍵部件可靠性評價方法研究;上海市科委重點課題:新能源汽車底盤系統輕量化分析、路軌兩用消防車研製及配套關鍵技術研究、登月車牽引傳動系統協調控制研究;上海市發改委重大項目:海域MB自主車型整車開發/底盤系統匹配與優化;以及企業委託橫向項目多項。近五年來,分別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70多篇,其中被SCI,SCIE和EI收錄的論文40餘篇。

上海交大教授張建武:巴鐵技術不深奧,如國家立項很多人會搶

為巴鐵前身「立體快巴」做可行性分析報告的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張建武。

6年前,上海交通大學汽車研究院教授張建武領銜的團隊,為巴鐵前身「立體快巴」項目做的一份可行性報告,至今仍會出現在巴鐵的宣傳材料中。

當時,巴鐵還只是其發明人宋有洲的一個構想。如今,巴鐵已停靠在位於河北秦皇島市北戴河區的一處站台上,飽受爭議。

今年8月25日,張建武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專訪時,對巴鐵項目也並沒有一味指責,「從技術上講, 巴鐵本身並不是非常深奧的技術,不是什麼世界頂尖技術……它都是利用現有的技術、工藝。 」

「它無非就是這麼一個產品,關鍵是它能否和現有的大交通融合,這個融合肯定要涉及很多利益的重新分配。」張建武對澎湃新聞記者說,城市新區如果使用巴鐵,既適合適合大規模人流快速出行,也沒有排放,將來轎車肯定要限制,下面都是電動車。

當年帶着想法來找他做可行性報告的宋有洲,在張建武口中依然是「宋總」,「他對發明很有興趣,但是很多方面他沒有深入了解,對技術並不在行。我們現在所謂的創新驅動,需要改變投資方式,因為土壤不肥沃,創新很難得到支持。我在這方面比較同情宋總,有很多問題不是他能解決的。」

關於巴鐵的前景,張建武認為,宋有洲應該先找一家實力較強的科研機構或者大學合作,然後再讓資本接入。如果國家層面立項,很多人會蜂擁去搶,可能交大搶不過他們。

下為專訪全文: 2015年8月20日,河北秦皇島北戴河富民路巴鐵300米測試段上,巴鐵停靠在距其50米處的第一站台處。 東方IC 資料

【巴鐵在技術上沒有問題?張建武:它本身並不是非常深奧的技術】

巴鐵在秦皇島測試以來,一直爭議不多,專家、媒體、公眾從技術角度對巴鐵提出了質疑。各方爭論的焦點主要集中在巴鐵如何過橋、是否超重、如何轉彎、動力等問題,有專家認為巴鐵的出發點是為小汽車讓路,而非從根本上抑制小汽車的出行,因而不能緩解交通擁堵問題。

對此,張建武的觀點是,巴鐵在技術上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還是軌道交通,還是電力驅動,它無非就是這麼一個產品,關鍵是它能否和現有的大交通融合,這個融合肯定要涉及很多利益的重新分配。

澎湃新聞:從技術角度分析,巴鐵是一個可行的交通工具,還是就是一個騙局?

張建武:從技術上講,巴鐵本身並不是非常深奧的技術,不是什麼世界頂尖技術。現在中國最頂尖的就是量子通訊,美國人都不知道。巴鐵本身的技術,並沒有太大的突破性,它都是只要利用現有的技術、工藝。

澎湃新聞:部分專家認為,巴鐵沒有什麼技術含量,您怎麼看?

張建武:從技術角度看,巴鐵和現在的軌道交通相比,它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它還是軌道交通,還是電力驅動。只是它的車體比較特別,它橫跨兩個車道,看上去有點慌。如果要真正運營,還要解決心理學上的問題。這些問題,我們在報告中都有考慮到。

澎湃新聞:你此前認為,只有該項目涉及的幾項核心技術問題得到解決,巴鐵才有可能實現產業化。目前巴鐵需要突破哪些核心技術?

張建武:最核心的問題是分布式輪轂電機驅動,它每個輪子,都要集中驅動,一個輪子的功率沒那麼大。它不可能用現在高鐵上面那種轉向架,因為它太寬了,下面放個轉向架,車就過不去了,它必須是單獨的。巴鐵需要用16個輪子來承壓,每個輪子都是一個獨立驅動的單元,裡面內置電機,產生一定的功率、轉速要調節,16個輪子如果同步的話,那就可以走了。我看了一下巴鐵的最新照片,它目前還沒有解決這一核心問題。

第二個核心技術, 就是車體結構和輕量化。巴鐵全部採用鋼結構,重量太大,壓在16個輪子上,輪壓很大,同時功率能耗很大,噪聲也很大,這肯定是一個問題。我們當時在報告中提出, 一定要改成鋁合金,實現巴鐵的輕量化。它現在是不是鋁合金不太清楚,光看表面看不出,但整個車體結構,看上去還是可以的。

第三個核心技術是左右輪如何同步。因為巴鐵有很多輪子,轉彎的時候, 左右輪外圈和內圈走的圓弧不一樣,走的距離也不一樣,那就要差速器來調整速度差,否則巴鐵就崩掉了。巴鐵上用的差速器不可能是一個實體差速器,一定要用電子差速器。巴鐵如果真正運行起來了,輪子都要按照中心線的速度來調節,外圈原來轉速要快一點,內測車輪轉速要慢一點。巴鐵在通過彎道、過坡,都需要調節軸間差速。

澎湃新聞:你此前表示已經好幾年沒怎麼關注巴鐵進展了,現在怎麼看巴鐵?

張建武:它無非就是這麼一個產品,關鍵是它能否和現有的大交通融合,這個融合肯定要涉及很多利益的重新分配。不是技術問題,我的觀點不是技術問題,技術問題都好解決,它是一個系統共生問題。 現在要發展一些衛星城市,城市太擁堵了,城市新區如果使用巴鐵,既適合適合大規模人流快速出行,也沒有排放,將來轎車肯定要限制,下面都是電動車。

澎湃新聞:接下來,巴鐵應該在哪些方面下功夫?

張建武:現在車體已經造出來了,輕量化問題已經解決了,車體結構應該沒有問題,至少有了一輪研發。巴鐵還可以做一些力學上的實驗,測試它的穩定性、重量。巴鐵是使用輪轂電機還是輪邊驅動,目前還不是很明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