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泉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平泉鎮位於鎮原縣西南部,省道318沿線,距離縣城32公里,距寶中鐵路平涼站60公里,屬隴上重鎮,交通便利,經濟繁榮,教育發達。「綠寶」牌西瓜享譽省外。1996年被省列為農村小城鎮建設示範鎮,1999年被省列為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全鎮共轄16個行政村,159個自然村,9780個農戶,44475口人,共有中小學校34所,在校中小學生10156人,鎮域面積22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2.7萬畝,城區面積1.5平方公里,小城鎮擁有人口1.46萬人,其中常住人口6360人。2010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生產總值2.5億元,大口徑財政收入完成595.4萬元,年末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205元。[1]
基本情況
平泉鎮位於鎮原縣西南部,省道318沿線,距離縣城32公里,距寶中鐵路平涼站60公里,屬隴上重鎮,交通便利,經濟繁榮,教育發達。「綠寶」牌西瓜享譽省外。1996年被省列為農村小城鎮建設示範鎮,1999年被省列為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全鎮共轄16個行政村,159個自然村,9780個農戶,44475口人,共有中小學校34所,在校中小學生10156人,鎮域面積22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2.7萬畝,城區面積1.5平方公里,小城鎮擁有人口1.46萬人,其中常住人口6360人。2010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生產總值2.5億元,大口徑財政收入完成595.4萬元,年末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205元。
歷史沿革
平泉塬上很早以前有一水泉,故取名平泉。建國初平泉為全縣十三區之一,1950年3月併入新城區,1953年恢復區建制,1956年區改為基點鄉,由縣直管,1958年撤銷基點鄉,改為鄉,同年10月改鄉為人民公社,1961年6月分設為平泉、洪河兩個人民公社,1965年3月洪河人民公社併入平泉人民公社,1983年12月,將人民公社改稱鄉,1985年7月撤鄉建鎮。2004年12月原湫池鄉整體併入平泉鎮。
地理位置
平泉鎮位於鎮原縣西南部,北靠本縣的城關鎮、郭塬鄉,東臨本縣的南川以及涇川縣的黨原鄉,南和本縣的中原鄉相接,西南和西邊與本縣新城鄉相接。距縣城30公里。總占地面積為212平方公里,(東西長約70公里,南北寬約32公里)。其中耕地面積為127262畝(其中山地61286畝,塬地60697畝,川地5279畝)。
行政人口
2003年6月村組撤併前共轄14個行政村,140個自然村,村組撤併後,轄11個行政村,110年自然村,2004年12月將湫池鄉整體併入平泉鎮後,全鎮共轄16個行政村,159個自然村。總戶數為9456戶。總人口為45561人,男23068人,女22493人。農業人口為44182人,非農業人口為1379人。絕大多數為漢,另有回族11人,苗族1人,藏族1人。
自然地理
地處黃土高塬溝區。屬典型的黃土高塬地貌,山、川、塬兼有,平均海拔1300米,最高1767米,相對高差756米。屬北溫帶大陸氣候,春季多風乾旱,夏季炎熱,秋季涼爽,冬季嚴寒。年平均降雨量為487毫米,主要集中在7、8、9月份,占全年降雨量的60%左右。平均氣溫為15度,無霜期165天。[2]
經濟狀況
平泉鎮鎮黨委以「抓黨建、促經濟,科技興農,實幹興鎮」為宗旨,推廣農作物地膜覆蓋等技術,修建日光溫室大棚18萬畝,平泉鎮人均產糧達到670公斤。大力發展養殖業,現有規模養畜56戶,養豬162戶,養雞場15處,人均純收入達到1280元。商貿流通日趨繁榮,現有集體企業3個,私營企業5個。文教、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都有很大發展,已被甘肅省列入小城鎮建設示範鄉之一。 2005年,平泉鎮國內生產總值9646萬元,糧食播種面積7039萬畝,糧食總產量23655噸,財政總收人163.3萬元,財政支出71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人1565元。
農業主要以種植業為主,主要糧食作物有小麥、玉米、糜谷等,2005年種植面積157554畝,產量23655.5噸,人均產糧1070斤。主要油料作物有胡麻、油菜,種植面積9450畝,產量1035.6噸。
支柱產業及土特產
支柱產業有瓜菜、草畜,土特產品有黃花菜、杏子等,名優特產主要是「五指塬綠寶」西瓜。瓜菜產業:2006年全鎮共種植西瓜全鎮種植瓜菜5978戶,30150畝,戶均3.1畝,其中西瓜4856戶25500畝,蔬菜1122戶4650畝,全年共生產西瓜6.38萬噸,銷售收入1785萬元,蔬菜1.4萬噸,銷售收入640萬元,瓜菜畝均收入804元,戶均收入2661元,人均收入573元;草畜產業:以養牛、驢、豬、雞為主,2006年末大家畜存欄12080頭,豬存欄7127頭,羊存欄11270隻,雞存欄48840隻。種草留存面積12650畝。
基礎建設
道路:省道:S318線在該鎮境內19公里(姚川5.7公里,文窪5.3公里,八山2.8公里,馬窪1.2公里,上劉4.0公里)。縣鄉公路:八山至南徐(平泉—涇川路)5.7公里。鎮村道路4條59.3公里,其中八山--赤馬25公里,八山--麻王--姚川23公里,文窪岔口--秦鋪窪邊7.5公里,姚川--南川3.8公里。④村組道路150條390公里。
電力:鎮內主幹線輸電線路2條208.6公里,變壓器198台,總容量10860KVA,全年用電量720萬千瓦時。鎮內159個自然村全部通電,網改147個,占92.4%。
人飲工程:全鎮共有機井103處,其中正常運行62處(配套水塔、管網17處),不能正常運轉的41處;小高抽3處(姚川勝利灣1處,景家廟山、楊家各1處);提灌工程2處(麻王山根、佟溝門各1處)。[3]
社會事業
教育、文化:
全鎮完全中學三所,其中完全中學一所,即平泉中學,在校學生3059人,教職工176人;民辦中學一所:新星中學,新星中學在校學生710人,教職工49人。有初級中學兩所,平泉初中在校學生1291人,教職工74人,湫池初中在校學生704人,教職工40人;全鎮有小學25所,在校學生5465人;有幼兒園6所,在校幼兒376人,代課幼兒教師19人。全鎮有文化站1處,有新華書店1處。
醫療機構
平泉鎮有中心衛生院一所,衛生技術人員48人,中級以上職稱11人,設有19個科室。主要醫療器械有500AmX光機2台,全自動進口B超機1台,進口生化分析儀1台,心電監護儀1台。全鎮有村衛生所20所,從業人員31人。
人文情況
平泉鎮歷史悠久,文化、交通較發達,人傑地靈,物華天寶,「四.八」古會譽滿涇渭。1935年8月徐海東同志率領紅二十五軍長征途經平泉鎮,隨後順利到達陝北。[4]
經濟社會
近年來,平泉鎮堅持發展抓項目,強鎮抓工業,富民抓產業,和諧抓民生,大力調整經濟結構,切實轉變發展方式,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鎮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果、菜、畜、勞務」四大產業強勢推進,年種植「五指塬綠寶」牌西瓜2萬畝,銷往廣東、四川、湖南、湖北、河南等10多個省市,種植蔬菜1萬畝。民營經濟異軍突起,全鎮現有年產值50萬元以上的民營企業10戶,年實現銷售收入6000萬元,創利稅600多萬元。豐茂農產品有限公司為市列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全縣10強民營企業。教育、衛生事業有了長足發展。平泉中學被譽為隴東教育的一面旗幟,甘肅省教育系統先進集體、慶陽市首批示範性普通高中,現有在校學生2906人,2010年二本及重點院校進線人數達到345人,進線率36.5%,新星中學、機電化工學校兩所民辦學校不斷發展壯大。平泉中心衛生院設施先進、服務周到,2008年被評為「慶陽市『三八紅旗集體』」。小城鎮建設步伐加快,服務功能日臻完善,商貿小區、工業小區、住宅小區雛形基本形成,西北兩條街道完成拓寬鋪油改造,新修三角盤旋兩處,徹底解決了出口不暢的歷史問題。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深入開展,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雙擁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先後被評為「全省小城鎮建設先進鎮」、「市級文明單位」、「全省擁軍優屬先進單位」,連續多年榮獲全縣黨管武裝、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