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丑八月祈年殿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己丑八月祈年殿災》節選於晚清政論家薛福成《庸庵筆記》[1]的下卷。
薛福成(1838年4月12日~1894年7月21日),字叔耘,號庸盫,江蘇無錫賓雁里人,出生於書香門第、官宦之家。近代散文家、外交家、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者之一、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起者[2]。自幼即受時代影響,廣覽博學,致力經世實學,不做詩賦,不習小楷,對八股尤為輕視。
原文
京師天壇,在正陽門外之左隅,繚以長垣,周九里十三步。圜丘在壇中,形圓象天。南向三成,內臚形亦圓,外地形方。北為皇穹宇,環轉八柱,圓檐上安金頂,基高九尺,徑五丈九尺九寸,石欄四十九,陛各十四級。北門外為祈年殿,殿在壇上,其制俱圓,壇南向三成,面鑠金磚,圍以石欄,殿高九丈九尺,共八十一楹,上安金頂,瓦均藍色琉璃。
每歲上辛,皇上祀天祈谷之所也。後為皇干殿齋宮,在殿之東南。光緒十五年八月二十四日寅刻,雷電交作,大雨如注,西便門外有一槐樹陡被雷擊,樹中有蟒蛻一具,長約丈余。
或曰蛇已被雷收去,或曰避而之他。喧傳之際,雷又大震,岳撼山搖,霹靂一聲,直擊祈年殿前所懸之額,碎墮陛上,雷火燃着懸額之楣木。未刻,殿內火起,煙焰從福扇窗檑冒出,燒着樑柱,其光熊熊如赤虹亘天。守壇官弁鳴鑼報警,步軍統領發令箭傳集官兵及五城坊官水會奔救。殿宇過高,水激不到,雖雨勢傾盆,又為琉璃亭頂所隔。奉祀劉世印率人進殿,將列祖列宗楠木雕刻之九龍大寶座搶出,而皇天上帝之寶座火已燃及,無從措手。
戌刻後,祈年殿八十一楹及檀木雕成之朱扉黃座悉為灰燼。數十里內光同白晝,香氣勃發。蓋其橡棟皆以香楠木為之,大逾合抱,乃前明成祖吋所建,今世無其材也。夜過半,火勢猶未衰,至天明乃熄。丹陛上之漢白玉石欄杆』悉皆炸裂。二十六日奉詔,懲處太常寺各官,及壇戶有典守之責者,嘉獎五城水會紳董,並以寅畏天災君臣交儆之意,宣示內外大小臣工。於是,都人士皆言祈年殿額後有蜘蛛精,或雲有蛇蠍踞之。連日見雷電圍繞殿頂盤旋空際數日矣。
余謂壇殿規模宏敞,終歲空閉。且其地愈尊嚴。向為妖精避雷之所,或者蜘蛛蛇蠍夙踞其中,或者西便門外樹中之蛇尚未死,逃匿殿額之後,天威顯赫必殲之,以除民害,固未可知。然竟延燒是殿,何也?尤可異者,蘇浙鄂諸省本皆大稔,乃殿災以八月二十四日,而各省亦多於是日始逢陰雨,淫霖奇潦四旬有餘,迨十月初五日始放晴光,而歲事已無可救矣。天心仁愛,未必非先以殿災示警也。恭讀詔旨,力戒因循,勵精圖治,正與殷中宗、高宗遇災修省之意相同。固宜弭變無形,歲雖歉而民不至大病也。
棲身曾幕
同治四年(1865年),機遇終於降臨到薛福成的頭上。同年夏天,清廷鑑於在鎮壓農民起義隊伍捻軍的過程中連連失利,主持剿捻的名將僧格林沁亦被捻軍擊斃,便命剛剛鎮壓了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的兩江總督曾國藩指揮湘軍北上剿捻。曾國藩是向西方學習船堅炮利的洋務派的代表人物,被朝野視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
曾國藩善於結納人才,很多人也想依附於他的門下,所以他的幕府里聚集了一批在當時頗有聲望的賢士 。曾國藩率軍北上剿捻,沿途遍貼了招納賢才的榜文。薛福成十分欽慕曾國藩,認為這是一個投奔他的極好的機會,於是將自己多年來社會問題的思考與解決社會危機的辦法細細道來,寫下了一萬多字的《上曾侯書》,集中寫成了"養人才、廣墾田、興屯政、治捻寇、澄吏治、厚民生、籌海防、挽時變"的八條對策。6月28日,當曾國藩的座船沿運河途經寶應時,他由大哥薛福辰陪同,冒着風雨謁見曾國藩,將萬言書恭恭敬敬地遞上去。曾國藩讀了他的上書,讚賞不已,覺得薛福成文章長於論事,日後有望成一家之言,便對周圍人大講薛福成他日當有造就,並立即延攬薛福成為自己的幕僚。從此薛福成跟着曾國藩走南闖北,與一群才華橫溢胸懷大志的幕僚朝夕晤談。曾國藩酷愛圍棋,每日清晨, 都要請有相同嗜好的薛福成與之對弈,不但切磋棋藝,更注意交流對諸如"兵事、餉事、吏事、文事"等軍國大計的種種設想。
視頻
己丑八月祈年殿災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庸庵筆記,道客巴巴,2014-12-25
- ↑ 家族篇——工商立國的領路世家·無錫薛氏 ,搜狐,2017-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