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葫蘆 (葫蘆科的植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小葫蘆 (葫蘆科的植物) |
小葫蘆(學名:Lagenaria siceraria (Molina) Standl. var. microcarpa (Naud.) Hara)是葫蘆科,葫蘆屬一年生攀援草本植物,花6-7月開放,雌雄同株,單生葉腋;雄花梗較雌花長,高出葉上,花冠白色,邊緣皺曲,清晨開放,日中即枯。
瓠果淡黃白色,長不足10厘米,中部縊細,下部大於上部,呈扁圓球形,上部連接果柄成尖桃形。花期夏季,果期秋季。
中國多栽培。
該種果實藥用,成熟後外殼木質化,可作兒童玩具。種子油可制肥皂。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小葫蘆
- 學名: Lagenaria siceraria (Molina) Standl. var. microcarpa (Naud.) Hara
- 別稱: 腰葫蘆、觀賞葫蘆
- 界: 植物界
- 門: 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 綱: 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 亞綱: 合瓣花亞綱 Sympetalae
- 目: 葫蘆目 Cucurbitales
- 科: 葫蘆科 Cucurbitaceae
- 族: 南瓜族 Trib. Cucurbiteae
- 亞族: 葫蘆亞族 Subtrib. Cucumerinae
- 屬: 葫蘆屬 Lagenaria
- 種: 葫蘆 Lagenaria siceraria
- 變種: 小葫蘆
- 分布區域: 原產歐亞大陸熱帶地區,中國多栽培
- 命名者及年代: (Naud.) Hara,1930
形態特徵
一年生攀援草本;莖、枝具溝紋,被粘質長柔毛,老後漸脫落,變近無毛。葉柄纖細,長僅約10厘米。有和莖枝一樣的毛被,頂端有2腺體。
葉片卵狀心形或腎狀卵形,長、寬均10-35厘米,不分裂或3-5裂,具5-7掌狀脈,先端銳尖,邊緣有不規則的齒,基部心形,彎缺開張,半圓形或近圓形,深1-3厘米,寬2-6厘米,兩面均被微柔毛,葉背及脈上較密。卷鬚纖細,初時有微柔毛,後漸脫落,變光滑無毛,上部分2歧。
雌雄同株,雌、雄花均單生。雄花:花梗細,比葉柄稍長,花梗、花萼、花冠均被微柔毛;花萼筒漏斗狀,長約2厘米,裂片披針形,長5毫米;花冠黃色,裂片皺波狀,長3-4厘米,寬2-3厘米,先端微缺而頂端有小尖頭,5脈;雄蕊3,花絲長3-4毫米,花葯長8-10毫米,長圓形,藥室折曲。雌花花梗比葉柄稍短或近等長;花萼和花冠似雄花;花萼筒長2-3毫米;子房中間縊細,密生粘質長柔毛,花柱粗短,柱頭3,膨大,2裂。果實初為綠色,後變白色至帶黃色。
果形變異很大,因不同品種或變種而異,有的呈亞鈴狀,中間縊細,下部和上部膨大,上部大於下部,植株結實較多,果實形狀雖似葫蘆,但較小,有的呈扁球形、棒狀或構狀,成熟後果皮變木質。種子白色,倒卵形或三角形,頂端截形或2齒裂,稀圓,長約20毫米。花期夏季,果期秋季。
生長環境
光照和溫度:葫蘆性喜溫暖、濕潤、陽光充足,不耐寒,忌炎熱,生長最適溫度在30℃。
分布範圍
原產歐亞大陸熱帶地區,中國多栽培。
繁殖方法
用播種繁殖。每年3月底~5月上旬,直播或播後移苗均可。播種前先將種籽和土壤在太陽下適當晾曬,以利於萌發。低溫時,播後要用薄膜或玻璃罩蓋在盆口上,待苗長至3厘米時再去掉。真葉長到5-6枚時就可定植。
栽培技術
澆水和施肥:播種時花盆大小適中,選用疏鬆酸性土,摻以土雜肥,土壤要通氣,排水良好。
盆栽容易乾燥,在枝蔓剛蔓延時,一日要澆1次水。盛夏高溫季節,澆2次水。葫蘆施肥在生長期以發酵的麻醬渣和豆餅稀釋後和澆水同時進行;現蕾期要加施磷鉀肥,促進座果率和果實質量。
整形修剪:葫蘆有側枝結果的特性。植株長到1米左右,從根上數3-4節處打頂,無蕾的枝條及時掐掉。
授粉:葫蘆是異花授粉植物,花期授粉是坐果的關鍵,盆栽葫蘆必須人工授粉。
病蟲防治
室內注意通風;病株病葉及時剪除;不重複使用盆土;發現蚜蟲可連續使用肥皂水塗抹或噴灑1:50的煙草水。
主要價值
葫蘆諧音為「福祿」,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吉祥物之一。世界上很多國家和民族都有種植葫蘆和製作使用葫蘆的歷史,廣泛應用於中外不同的領域。葫蘆不僅能食用,而且還能作盛器。
在自然界賜予人類的天然盛器中,植物中只有葫蘆一科具有這樣的屬性。當葫蘆作為一種食材、一種盛器開始,葫蘆應用、葫蘆工藝和葫蘆文化,就深植在人類的發展長河中。
葫蘆從原始的盛器發展到現代的民間工藝品,其加工工藝在不斷創新和發展。徐浩然介紹,葫蘆工藝一般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葫蘆自身種植生長的工藝,另一類是使其成為工藝品的加工工藝。其中,葫蘆加工是一種特殊工藝,主要包括切割、雕刻、烙畫、漆藝等。[1]
參考文獻
- ↑ 垣曲毛家小伙厭倦了城市的喧囂,回老家種葫蘆當年收入就超十萬,舜土影像,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