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寬和仁愛(元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寬和仁愛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寬和仁愛》中國當代作家元辰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寬和仁愛

——我讀彭公《歲月印痕》

彭公明吉,夷陵區分鄉鎮大中壩村人。生於耕讀之家,祖父考過清末秀才,父親卻因害怕,在將解放之時,把祖父遺留的書背上後山燒了,只留下備考秀才的答卷草稿。這份草稿,彭公視為傳家寶。彭公讓我看過,水平的確不遜於當今的書法名家。彭公少年苦讀,希望找回祖父的那份文化尊貴,但慈父見背,少年輟學,早早肩負起家庭重擔,歷經各種困苦煎熬。參加工作,初為民辦教師,後轉行政幹部,曾被組織送往華中師範大學開門辦學的中文專科學習一年。無論職務高低、任務急緩,一直自學不輟。為他後來擔任縣政府辦公室主任、縣委常委縣委辦公室主任、縣委副書記、縣人大主任等職奠定了文化基礎。在職時對夷陵文化建設貢獻巨大,退休後長期堅持民間文化研究推廣和文學藝術推進工作,被授予夷陵區歐陽修文藝突出貢獻獎和湖北省民間文化終生成就獎。彭公已出版《歲月印痕》二卷,現在出版的是第三卷。正如彭公所言:「我的人生之路,雖然沒走邪路,沒走彎路,卻走了一條苦難之路,苦學之路,苦鬥之路,苦守之路。」 認真閱讀彭公書稿「歲月印痕」第三卷,可以看出,他人是寬和仁愛的人,文是寬和靜美的文。為人與為文互證,原文與評論互證,讓人感觸良多。 寬和仁愛的人生境界

彭公此卷文字內容編輯為「鍾情夷陵風物」「情灑民間文化」「謀劃經濟工作」「誠交文化師友」四章。四章題目不僅起到客觀紀實的作用,而且充滿主觀抒情的味道。前三章為彭公原文,按體裁又可分為工作紀實、人物和事件報告、序跋、散文。第四章為文友評論,與前三章互為映證。映其情,證其實。從多個側面記載了彭公性情寬和仁愛、奮鬥不止、履職盡責、貢獻突出、善做好事的五彩人生。具有地方史料價值、文化傳承價值和感人至深的文學價值。可以從地方文史的角度來讀,可以從家族傳承的角度來讀,可以從人生修養的角度來,可以從文學的角度來讀,更可以從人生和為文相結合的角度來讀。

太上寬和,是一種難得的人生境界。人生不是為了個人出人頭地,不是為了與世界斤斤計較,而是為了寬和地對待整個世界,包括寬和地對待社會、自己和家人,在努力經營好自己人生的同時,善待和幫助更多的人幸福而有尊嚴、有品位地活着。我自1983年初認識彭公,歷經四十餘年的接觸、共事和了解,認為他是達到了這種人生境界的人。

他早年「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參加工作後兢兢業業履職、創造性地推動分管工作、在履職過程中盡一切努力為別人做好事、改善別人的生活處境、為別人的美好人生開創道路、幾十後還和受幫助的人保持親如一家的關係,靠的是寬和仁愛、盡我所能的信念與不懈努力。這些在彭公原文和文友文章中都能找到佐證,我不再引述,只講幾點個人感受

彭公俊美,可比「城北徐公」,現入老年依然儀表堂堂,腰不弓,背不駝,體健神旺,從中醫的角度講,這是寬和仁愛的基礎,也是寬和仁愛的結果。他繼承了夷陵分鄉人愛乾淨、講禮貌的傳統,一年四季衣着整潔,樸實大方,目光清澈,說話一臉微笑,親和力極強。這不僅表現在接人待物和領導藝術上,還表現在文稿書寫、核校和案頭的收拾等細微事情上。即便生氣,也只不動聲色地問:「怎麼能這樣呢?」因為始終保持一顆寬和仁愛的心,涵養在他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

彭公才華橫溢,尤有獨到的審美眼光。讀他寫的《故鄉的山竹》《夜幕下的洛杉磯》《讀書讀信讀人生》《我與南埡》《分鄉場記憶》等文就能窺見一斑。但這是不少人作家能做到的,若回顧他上世紀八十年代主持縣政府院、縣委院環境美化工程,九十年初主持金獅賓館擴建改造,擔任縣委副書記後發現並全盤策劃與組織實施中國民間故事家劉德芳的整理、研究、宣傳、申報、推廣工作,退休後主持和參與夷陵樓、森林公園、柑橘博物館、石牌抗戰紀念館等文化妝飾工程,推介夷陵奇人著名趣詩指書家姜祚正、策劃建立姜祚正藝術館,以及他在金獅洞、三峽大瀑布、百里荒、三峽人家、黃陵廟等無數旅遊項目開發論證會上的發言,就知道他的審美判斷力是如何冠蓋群英了。正因為他擔任政府辦公室主任時,對政府院極其逼仄的環境進行整治和美化,體現出不凡的空間處理能力,獲得縣委領導好評,很快擔任縣委常委、縣委辦主任,又不負眾望、因陋就簡對縣委院進行了環境美化,再次獲得一致讚揚。那時環境改造項目沒有可以委託的設計單位,每一個過程都得主持人自己出主意,而且資金非常少,沒有非凡能力,很難搞得大家滿意。金獅賓館擴建改造,更體現他的綜合審美能力。彭公作為分管領導,從設計到施工、裝璜一一提出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徵得縣委領導同意,督辦到位。還請著名書畫家林鍇、尹瘦石題寫了「金獅樓」和「望峽樓」匾額,增添了文化氛圍。完工趕上第二屆柑橘文化節,得到各界一致好評。

彭公心善,樂於助人。他任縣委辦主任時,我任縣委政研室副主任,不僅在縣委文件、報告起草上密切合作,還經常一起隨秉琔書記下鄉。他忠於職守、寬和待人的風格我是深有體會的。那時縣委辦與政研室各為獨立單位,關係卻處理得非常融洽,這與他領導有方、寬和大度是分不開的。1993年他升任分管宣教文衛的副書記以後,熱心幫助許多人協調落實住房分配、子女上學和工作安排、個人建房手續辦理等問題;發現劉德芳之後不只是組織整理和推介、宣傳,還解決了他的生活來源、搬遷小溪塔的住房、醫療保障、家庭重組等問題。可以說,劉德芳對繁榮夷陵民間文化有開山之德,彭公對劉德芳有再造之恩。他幫貧扶困不是當作任務來完成,而是一直幫扶到底,滿腔仁愛,真心付出,以致成為不離不棄的親戚。故事在《讀書讀信讀人生》《特殊親戚在界嶺》《一封信助兩地路通》里。我是讀了他後來寫的這些文章才知道的。他不只在位時處處為老百姓考慮,退休以後仍牽心掛腸地為老百姓謀福利。若非仁愛滿懷,如何能做到呢?

彭公的這些文章都是先付出、後寫成的,是他人生修為的真實記錄,是他愛和努力的結晶。這樣的人生與作品,人文結合,人文並美,有史料價值、美學價值、傳承價值和育人價值。在夷陵區很多人把他當作偶像與楷模。

以誠為本的典雅風格

彭公年近八旬,人生閱歷豐富精彩,結識的人物豐富多彩,所選題材皆為他傾力傾情為之奮鬥的各個方面,寫出的文章自然豐潤精彩。彭公文如彭公人,以誠為本,情感誠摯,樸實寬和,典雅大方,又不失凝練生動、多姿多彩。讀他的文章,不只讀出他的涵養、才華、人生經歷,還讀出他寬和仁愛、典雅大度、盡忠職守、樂於助人、堅守初心、奮鬥不止等人生品格。

陳斌在讀彭公所作村志序後所寫評論《情滿胸臆文自高》一文中,從「濃厚的鄉情」「靈動的往事」「鮮活的人物」「文化的風景」「多彩的語言」五個方面對彭公行文風格做了令人信服的判斷。並且指出,「先生在吮吸家鄉乳汁中成長,20多歲後從家鄉走出,一直對養育他的故鄉懷有深深的眷念。」「先生喜好讀書,積累深厚,行文語言以雅見長,當了行政幹部後多年從事民間文化研究,熟悉和積累了豐富的生活語言。兩者結合,水乳交融,成就了他多彩的語言風格。」

楊建章《我識彭公四十年》一文,則從「新聞報道是高手」「典型宣傳大突破」「民間版畫創輝煌」「貸款錄製廣播劇」「六山戰略摘窮帽」「致力為民辦實事」「樂於他人做好事」「退休創建研究會」八個部分,具體記載了彭公四十年所歷要事與貢獻,映證了彭公原文產生的背景和其人文一致、人文並美的境界。

寫作是語言的藝術。行文風格出於作者的觀念選擇,通過語言運用而抵達。而語言運用有兩個重要原則,一是及物及事及情及理,文質相符,文質彬彬,這一點古人早有論述,無需贅言;二是運用效果與作者身份相符,實現藝術的真實與歷史的真實,切忌「拉大旗作虎皮」,這一點魯迅也指出過,卻依然出現不少大而不當的「救世主」「哲人王」。語言運用在這兩方面出問題,不能及事及物及情及理,文質相悖,甚至立身站位不對,取意述理失度,猥瑣不堪或狂妄自大,多半又出於學養不足、缺少訓練或價值觀念選擇不當兩種缺陷。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達練即文章」,用今天的話說「寫作者應當在寫作的過程中把自己變成一個適宜寫作的人」。從文章中讀出的是寫作者的自身狀態,行文風格體現了寫作主體的價值觀和內在狀態。

彭公文與彭公人並美,人文互質互證。他的語言,經得起兩個運用原則的檢驗:及物及事及情及理,文質相符;世事洞明,人情達練,寬和仁愛,典雅大方,沒有失正失衡失當等等情況。不僅如此,他的事件報告、人物通訊,文字樸實簡潔,凝練生動,立意準確,態度明朗,嚴守真實;他的散文和序跋,場景真實,人物靈動,用情專深,語言典雅,組接得體,邏輯順暢,從而形成了寬和典雅的風格。

彭公為南埡村志寫的序《我與南埡》,便是例證之一。僅從「因為母訓,我心儀南埡」「因為愛情,我走進南埡」「因為工作,我親近南埡」「因為文緣、我助推南埡」「因為花田,我看好南埡」五個段落標題,就能發現這是一篇讓南埡人心動的序言,更是一篇貫穿自己一生的散文。把南埡村的人文歷史風景與自己人生各個重要階段完美結合起來,並用一個個生動的事件和在場的細節來充填,真是妙不可言!

例證之二,是其為分鄉場社區志所作的序《分鄉場記憶》。這是一篇記敘「回不去的童年,忘不了的過去」(彭公句)的人生詠嘆調,以此方式為之作序,可見彭公傾注了全部情感,而分鄉場社區又是何其有幸。

例證之三,是集納了「讀書使她走出大山」「讀書助他改變命運」「兄弟同圓大學夢」三家子女讀書成就人生故事的散文《讀信.讀書.讀人生》。無一例外,這三家人都是彭公多年前鼎力幫助過的,而且都是從閱讀保存多年受助人來信開始的,前後貫穿幾十年幾代人。彭公當年傾心付出的星星之火,點燃一個個家庭幾代人的人生燎原之勢,讓人何等感慨!令人想起孔子的一句話:「無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彭公是寬和仁愛的楷模!什麼是人文並美、典雅大方?我想,這就是。

平凡精緻的審美價值

彭公雖曾官至正縣一把手,但他始終牢記自己是農民的兒子,走的是從平凡到精緻的「苦難」「苦學」「苦鬥」「苦守」之路。他說自己「從小深知窮人生活的艱辛,養成同情弱者、善待他人、樂於助人和吃苦精神。」「艱難困苦,玉成於汝」。這種苦難、苦學、苦鬥、苦守的人生經歷,使得文章和人生都由璞石而磨成美玉,展示出由平凡至精緻的美學價值。

宜昌文化名家們是這樣評論他的:

全程參與劉德芳發掘、研究、申報、保護工作的著名民間文化專家王作棟先生說:在劉德芳保護方陣「這樣一批推手中,發揮引領、凝聚、組織作用的重要推手是誰?大家沒有異議,首推彭明吉先生。」「對劉德芳的保護工作,於他本人起了什麼作用,我看至少有兩點。第一,改善了生存、生活狀態。第二,促進了他對作品的打磨和創新。」

與彭公十分熟悉的人民日報海外版主編、著名文藝評論家李緒萱說:「吾友明吉,你無愧於夷陵」。

著名趣詩、指書家姜祚正說:「他把一件件小事,做成了一樁樁大事;把一件件難事,做成了一樁樁趣事;把一件件難事,做成了一樁樁非凡的事」

民間文化專家楊建章說:彭公「樂為他人做好事,不知為他人做了多少好事,從不圖回報」。

文史專家陳斌說:彭公「情滿胸臆文自高」。

這些評價都非常貼近彭公的人生和作品的實際。他能「把一件件小事,做成了一樁樁大事;把一件件難事,做成了一樁樁趣事;把一件件難事,做成了一樁樁非凡的事」(姜祚正語),原動力在於他經歷過苦難,懂得苦學、苦鬥、苦守。他也是凡人,沒有三頭六臂,工作中生活中也會遇到困難甚至極大的困難,也會受到委屈,甚至「出力不討好」。但他總是相信「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不論順逆不改其心,不改其行,寬和仁愛地對待一切,始終微笑前進,堅持把好事做到底。「人到寬和品自高」,不可忽視這種「鐵杵磨成針」「由平凡至精緻」的人文美學價值。

同樣,彭公為文,也經歷了「鐵杵磨成針」「由平凡至精緻」的過程。《歲月印痕》第三卷所選文章跨度40年,體裁涉及紀實報告、經濟策劃、散文、序跋,題材內容都是彭公親身所歷的工作與生活,總體上呈現樸實典雅、凝練生動的特點,相對於重大題材寫作,雖平凡,但精緻。

例證一:《喜觀鄧村古樹群》(2012年10月24日):「我們興致勃勃爬上小山坡,迎面一棵高大古松枝繁葉茂,裊裊亭亭。翹首遙望,樹腰中突生一粗大長枝,伸過小路,正在歡迎上山的客人。大家不約而同叫出'迎客松』。站在'迎客松』下,只見對面山坡上一排古松枝枝連理,相擁相抱,笑迎北風。向下看,溝邊的古松,棵棵流黛,在深秋的陽光下,在層林盡染中,構成一幅幅自然天成的國畫,令人心曠神怡。」多麼生動形象的描寫,有聲有色,物我交融。

例證二:《分鄉場記憶》(2022年11月):「次日清晨,街上最先的起床鈴是那騾馬隊的鈴鐺和踢踏聲。它們將沉睡的老街喚醒,一家家鋪門開,炊煙四起。一支支騾馬隊伍,朝着南北兩個不同方向出發。一串串清脆的銅鈴聲,一陣陣嗒嗒的馬蹄聲,時近時遠,不絕於耳。一隊隊挑腳夫經過一夜的休整,又精神抖擻地挑起擔子趕路。這些山裡的挑腳夫,夏天一條短褲,一條汗巾,背上曬得流油;冬天一身單衣,也汗流浹背。他們終年腳穿草鞋,丈量着人生的旅途,一條扁擔挑出生活的來源。」何等的聲色可聞、世事艱辛!是不是完全可以上教科書?

例證三:《讀信.讀書.讀人生》(2023年3月):「2014年國慶青華帶着新婚丈夫回下堡坪探親,兩人還專程來到小溪塔登門看我,對我過去給她的幫助再次表示感謝。望着一對新人,我為他們感到由衷的高興。我想,真正幫助她走出大山的不是我,而是她的班主任楊老師那句深情的囑咐:'大山裡的孩子想要走出大山,只有一條路——發奮讀書。』」幫助人開啟光明的人生道路而不居功,這是多麼可貴的情懷。

精緻信念,精緻文本,寬和仁愛,人文並美,彭公做到了。更多生活在平凡之中的我們,是否也可以做到呢?這正是彭公此卷的昭示價值所在。[1]

作者簡介

元辰,本名袁國新,夷陵人,現為中國文藝**家協會、中國散會學會、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