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拓東漢西嶽華山廟碑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
宋拓東漢西嶽華山廟碑冊是故宮博物院的一件藏品
藏品簡介
名稱:宋拓東漢西嶽華山廟碑冊
年份:宋
類型:銘刻
規格:每頁3行,行6字。縱22 .3厘米,橫12.8厘米。
所屬博物館:故宮博物院
藏品鑑賞
宋拓東漢西嶽華山廟碑冊,拓本38頁,剪條裝裱,每頁3行,行6字。縱22 .3厘米,橫12.8厘米。 此碑立於延熹八年(165年),隸書,典雅壯偉。「在漢人八分最為險勁,已開魏碑之先河」(清汪喜孫語)。漢碑極少留書者姓名,此碑文末有「書佐新豐郭香察書」名款。碑文記述歷朝帝王封禪祭天地的祀典和當朝弘農太守袁逢主持重修華岳廟碑的經過。 原碑宋歐陽修《集古錄》、趙明誠《金石錄》著錄。據元駱天驤《類編長安志》和明郭宗昌《金石史》中記載推測,宋末元初碑已毀。傳世拓本罕見,可信者有四:一是長垣本,以明代長垣王文蓀藏得名。二是華陰本,明時為華陰東肇商兄弟和郭宗昌收藏,也稱關中本。三是四明本,明時寧波豐熙萬卷樓與范欽天一閣所藏,寧波古稱四明。四是順德本,因清季順德李文田獲存而得名。 華陰本濃墨精拓。原碑的第一行至十七行損泐一百餘字,較長垣、順德本拓得晚,約在宋、元之間。附頁存郭宗昌、王鐸、翁方綱、阮元等題跋、觀款230餘條。其中王弘撰跋云:「倡明漢隸當與昌黎文起八代同功」;朱筠跋專從六書理論考究碑文字形結構,以證篆、隸、楷之遞變;朱錫庚跋詳敘《華山碑》諸拓本流傳遞藏經過,均有較高學術價值。 宋洪适《隸釋》、 清阮元《漢延熹西嶽華山廟碑考》等書亦有著錄。
藏館介紹
故宮博物院,簡稱故宮或北京故宮,是位於中國北京紫禁城內的博物館。其前身是明清兩代皇宮紫禁城。[1]。 民國元年(1912年)清帝溥儀退位後仍居於宮內。至民國十三年(1924年)十一月五日,黃郛攝政內閣公布修正清室優待條件第五條,廢除皇帝尊號,請廢帝溥儀出宮。政府代表李煜瀛、京 師警衛司令鹿鍾麟、警察總監張璧,於六日接管皇宮,封存文物。後經攝政內閣核准,經一年之整理,故宮博物院於民國十四年國慶節(1925年10月10日)正式成立開幕。[2]它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始建於明成祖朱棣永樂四年(1406年),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藏品也主要是以明、清兩代皇宮及其收藏為基礎。2012年單日最高客流量突破18萬人次,全年客流量突破1500萬人次,可以說是世界上接待遊客最繁忙的博物館。[3]。
參考文獻
- ↑ 「神道設教」中的人文精神,中國社會科學網,2014-5-6
- ↑ 故宮博物院將在北部新建北院區 已公布5份設計方案,觀察者網,2016-10-25
- ↑ 論禮器的文化意義與哲學意義,道客巴巴, 2014-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