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孔雀尾(中藥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孔雀尾
t01f315b2ac1c6c1c39.jpg
圖片來源 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6753514&sid=6968086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孔雀尾

漢語拼音:Kǒnɡ Què Wěi
別名:見血生、青旗草、鳳尾蕨、細葉野雞尾、細葉路雞、地側柏、小鳳尾草、退血草、碎葉金花、小旋雞尾、矮金花草、痢藥、風水草、草黃連
性味歸經:味苦、微甘,性涼。歸膽、胃經
毒性:無毒《湖南藥物志》
功能:清熱解毒,利濕,止血,生肌
主治:常用於流行性感冒,目赤腫痛,扁桃體炎,咳嗽,黃疸,腸炎,痢疾,腸胃出血,跌打損傷,瘡腫疔毒,燒燙傷


孔雀尾,中藥名。為鐵角蕨科植物華中鐵角蕨AspleniumsareliiHook的根莖或全草。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止血,生肌之功效。常用於流行性感冒,目赤腫痛,扁桃體炎,咳嗽,黃疸,腸炎,痢疾,腸胃出血,跌打損傷,瘡腫疔毒,燒燙傷。[1]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孔雀尾

拼音名:Kǒnɡ Què Wěi

別名:鳳尾蕨(《浙江中藥資源名錄,),青旗草、見血生(《廣東中醫》3(5):26,1958),碎葉金花、退血草、地側柏、小鳳尾草、細金雞尾、細葉野雞尾、細葉路雞(《湖南藥物志》),地柏枝(《貴州藥植目錄》)。

出處

《湖南藥物志》

來源

為鐵角蕨科植物華中鐵角蕨的全草、根。

原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10~20厘米。根狀莖短而直立,密被黑色線狀披針形或鑽形鱗片。葉簇生,葉柄長5~10厘米,細弱,綠色;3回羽狀複葉,葉片三角狀矩圓形,長5~13厘米,寬2.5~5厘米,最寬處在基部,先端漸尖,羽片卵形,長1.5~3厘米,寬1~2厘米;裂片線形,有細齒1~2枚;葉草質;兩面均無毛,綠色。孢子囊群線形,每裂片上1~2枚;囊群蓋同形,膜質。

生境分部

生于山溝中石灰岩上。分布四川湖北湖南貴州江西江蘇浙江福建等地。

性味

《湖南藥物志》:"苦,寒,無毒。"

功能主治

清熱,利濕,止血。治乾咳,黃疸,白濁,腸胃出血,刀傷,瘡瘍,燙傷。

  • ①《湖南藥物志》:"止血生肌,消炎解毒。"
  • ②《貴州藥植目錄》:"治白濁,刀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5~1兩。外用:研末撒、熬膏或搗汁塗。

複方

  • ①治乾咳無痰:孔雀尾一兩。水煎服。
  • ②治黃痘:孔雀尾一兩,樓梯草一兩,茵陳五錢,青蒿五錢,黃梔子五錢,黑豆五錢。水煎服。
  • ③治腸胃出血:孔雀尾根一兩。水煎服。
  • ④治瘡瘍或湯火傷:孔雀尾全草熬膏,外搽或敷患處。(①方以下出《湖南藥物志》)
  • ⑤治刀創出血,跌扑破傷:新鮮孔雀尾葉,焙研極細粉末,撒創口上,紗布包好,不須換藥。亦可用鮮葉搗取自然汁(加安息香酸適量防腐),以消毒棉花蘸汁貼創口。(《廣東中醫》3(5):26,1958)[2]

摘錄

中藥大辭典

參考資料

  1. 孔雀尾-中藥材庫-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2. 孔雀尾中醫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