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來自長江畔(牛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姥姥來自長江畔》是中國當代作家牛林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姥姥來自長江畔
在我已故的長輩中,我的姥姥算是一個頗具傳奇色彩的老婆婆。
據姥姥生前說,她生於長江邊的湖北,好像隸屬黃石。姥姥11歲那年,長江發洪水,爹娘把她和6歲的弟弟抱進木盆,才僥倖得以逃生,而爹娘卻葬身魚腹。
姐弟倆跟着逃難的人群,四處流浪乞討,後來,弟弟被一個寺廟的老和尚收留,而姥姥則被河南省確山縣劉莊的一戶吳姓農家收為養女,17歲時,成了吳家的兒媳婦,不幸的是,在生下了兩個女兒不久,多病的丈夫便撒手人寰。
那時,在偏遠的山村,人們「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封建意思還比較濃厚,於是,姥姥帶着5歲、3歲的女兒,被迫遷徙到正陽縣城討生活。
姥姥具有「九頭鳥」般的性格和品質,那股超乎尋常的生命力和意志力,那種不怕苦不怕險的精神,義無反顧,涅槃重生。
她帶着兩個幼小的女兒,在正陽縣城,開了一間手工洗衣房。從此,她在艱難困苦,荊棘載途中,披星戴月,酷暑嚴寒,用滿是裂開血口的雙手,把人們送來的髒衣、髒被,漿洗得乾乾淨淨,贏得了讚譽和信任,回頭客幾乎百分之百。
解放後,儘管女兒、女婿都成了商業職工,但他們工資加一起才70來元。面對9張嘴,姥姥充分展現了她的才能。那時糧食普遍不夠吃,姥姥就從城外剜野菜、捋槐花、捋榆錢……還上菜市場,撿菜農扔掉的蘿蔔纓、白菜幫、老黃瓜等,分別曬成乾菜,醃成酸菜。那時我家裡掛的、堆的幾乎全是乾菜和成缸成盆的酸菜、鹹菜,成了我家的主食。為了讓我們增加營養,姥姥還托人偷偷用糧票換回一台小石磨。姥姥經常給我們兄妹6人磨鮮香的豆漿喝,遠勝我後來喝過的「永和」豆漿。
姥姥不僅化解了全家吃的「危機」,在穿上也彰顯她「巧婦」的本領。我們那時穿的衣服,基本上都出自姥姥之手。她的針線筐里,裝着黑、白線、扣子、頂針、剪子、軟尺、碎布頭、長短針等,當然還有老花鏡。
姥姥貧窮不失剛毅,卑微而不受欺辱。一次,姥姥牽着幼年的我上街,一個穿着綢緞衣服的少年嘲笑的叫我「補丁孩」,姥姥掄起手中的棗木打狗棍,照那富孩的屁股上就是一下子,姥姥讓他「長點記性,這就是笑話窮人的下場……」姥姥後來說,她是手下留情的,主要是嚇嚇他,要是小日本,那腦袋早就開花了。姥姥的舉動,成了我最初崇拜的「英雄偶像」。
當然,我也發現了姥姥的「不良嗜好」---愛臭美。別看她是個小腳老婆婆,髮髻總是綰得板板正正的,發白的頭髮還抹上了豆油;無論春夏秋冬,姥姥每天夜晚都要舀盆水,洗洗澡;即便她的補丁衣服,也縫補得平平展展的……
姥姥後來雖然活到近80歲,但遺憾的是,她終未能趕上改革開放的好日子。[1]
作者簡介
牛林,男,中共黨員,河南省作家會員,曾任縣委宣傳部新聞科科長、縣政府機關黨總支書記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