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管嚴」老織布匠意外拯救了國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妻管嚴」的老織布匠意外拯救了國家,老織布匠老老實實地說:「我不是武士,更不會打仗。只因我要從軍時,老婆交給我這兩件東西,說如果這兩件東西有所損失,她就要和我離婚。我怕失去她,所以寧願死,也不能讓這兩件東西受到損傷,沒想到因此而擊退敵軍。說實在話,這是我們國家的運氣,而不是我有多麼勇敢!」
國王聽了,哈哈大笑,對大臣們說:「這個人因為怕老婆,而解救了國家的危難,應當給他記頭功。」
原文
從前有個國家,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人民生活安定。鄰國的國王對這塊富饒的土地早已垂涎三尺,就派軍隊前來攻打。消息傳來,國王連忙組織軍隊,準備抵抗。他下令,凡是十五歲以上、六十歲以下的男子,一律自備武器、糧食,參加軍隊,抵抗敵人的入侵。
這個國家有個老織布匠,將近六十歲,也應徵入伍。他的老婆比較年輕,長得又漂亮,平時總瞧不起自己的丈夫,認為他沒出息,經常發點小脾氣,刁難丈夫。
老織布匠很愛自己的小媳婦,拿她一點辦法也沒有,只好樣樣順着她。這次接到應徵入伍的命令,就來與她商量:「我要去參加軍隊和敵人打仗,按規定,必須自備武器、糧食,以及一切必須物品。請你把東西都準備好,好讓我按時出發。」
他老婆的脾氣又犯了,交給他一個能盛五升米的水桶,用來放糧食。又給他一個織布用的大梭子,有一丈一尺長,氣呼呼地對他說:「家裡哪有什麼武器?什麼放糧食的東西?你就拿這兩件東西去打仗!我告訴你,要是你把木桶弄破、把梭子弄丟了,你就別回來見我,我再也不和你一起生活了。」
老織布匠沒辦法,只好拿了這兩樣東西,告辭出門。一路上他一點也沒考慮到打仗有多麼危險,也許會有死傷,一心想的是:「千萬要保管好這兩件東西,不能出絲毫差錯,否則對老婆無法交代。」
戰鬥開始了,兩軍混戰在一起。他們的軍隊漸漸抵擋不住,節節敗退。
老織布匠唯恐這兩樣東西受到損失,到時候連老婆也丟了,所以別人都向後逃脫時,唯有他不逃,把兩樣東西高舉在頭頂上,面向敵人,獨自站着。
敵軍本來正要追擊,但見老織布匠這個樣子,搞不清楚他手裡拿的到底是什麼武器,不敢貿然前進,反而向後退去。
國王趁這個機會,把敗退的軍隊全部收攏,重新整好隊,合力並進,又投入戰鬥。這次大家同仇敵愾,敵軍抵擋不住,終於兵敗如山倒,被殺得落花流水,屍橫遍野,老織布匠他們的軍隊,取得徹底的勝利。
戰爭勝利了,國王十分高興,召集全部軍隊,要論功行賞。大家都說這次戰鬥之所以獲勝,老織布匠的功勞最大。
國王把老織布匠叫過來,誇獎他說:「你可真勇敢!膽子真大!獨自一個人抵擋、擊退敵軍。」
老織布匠老老實實地說:「我不是武士,更不會打仗。只因我要從軍時,老婆交給我這兩件東西,說如果這兩件東西有所損失,她就要和我離婚。我怕失去她,所以寧願死,也不能讓這兩件東西受到損傷,沒想到因此而擊退敵軍。說實在話,這是我們國家的運氣,而不是我有多麼勇敢!」
國王聽了,哈哈大笑,對大臣們說:「這個人因為怕老婆,而解救了國家的危難,應當給他記頭功。」隨即拜他做大臣,賜給他許多財產,還有房屋、使女等等,地位只在國王一人之下。
老織布匠的老婆見丈夫衣錦榮歸,喜出望外,再也不嫌丈夫沒出息了。從此,他們過着幸福美滿的日子。[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處,有些雖然信仰他教亦能獲得,但畢竟佛教要高超、殊勝多了。
佛教詳盡地剖析宇宙人生的問題,目的在使人對人生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而佛教的人生觀,嚴格說來,是既不屬於悲觀,也不屬於樂觀的,我們可以勉強稱它做:『中觀』。
什麼叫『中觀』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嘆人生,也不渾渾噩噩地虛擲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掃除一切人生的疑懼、苦悶和誤解,而正確地認識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認為眾生是一體的,休戚與共的,小我生活於大我之中。因此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對命運操縱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當,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勞,努力奮鬥,為了明日,必須獻出今天,沒有辛勤的耕耘,哪會有豐碩的收穫呢?
佛教的戒律,對人的行為並不是死的束縛,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極方面可以止惡防罪,在積極方面能夠鼓勵救人濟世。舉『不殺生』為例,它的真正精神與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殺,而是要去勸人戒殺,一個立志學菩薩道的人,自己殺生固是破戒,就是見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盜』、『說謊』,更要勸人不要偷盜、說謊,苦口婆心的,不厭其煩的勸人改邪歸正。
嚴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違犯五戒在社會上就不能立足,同時為國法所不容,最後只有身系囹圄,飽嘗鐵窗滋味。而佛教更認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違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將墮入地獄、畜生、餓鬼等三惡道了。(這三類眾生的報應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稱為惡道。)我們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夠了,人能不殺生,社會上就沒有殺人命案;能不偷盜,就沒有小偷、強盜;能不邪淫,就不會有男偷女娼,破壞家庭倫理的事;能不妄語也就不會有欺、詐、騙等事;能不飲酒,則身心愉快,頭腦清晰,不會因一時糊塗而闖禍。(酒有害身體,早經醫學一再證明。)如此,這個社會不是寧靜、安樂的社會嗎?因此我說佛教有淨化社會人心的功用。
佛從不生氣,或處罰弟子,在佛教經典中,絕對找不到佛發怒而用洪水、瘟疫來處罰人類的。
佛對弟子一直和顏悅色,諄諄教誨,他真的是『有教無類』——不論老、少、貧、富、貴、賤,同時包括宇宙間每一類眾生在內。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時機,對不同資質的眾生說最好的道理。[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