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天馬賦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天馬賦》是一篇辭賦作品,是著名辭賦家天山客最新完成的辭賦力作。該篇筆力遒勁,描寫天馬(伊犁馬)的形態、聲貌、神韻惟妙惟肖,對天馬的歷史、馬的能力描寫的非常到位。這是一篇十分成功的優秀辭賦,行文縱橫捭闔、筆走龍蛇,有氣吞萬里之勢。本篇可用勁節、雄渾、粗獷、豪邁來概括文章的風格,這也符合中國西部天山、崑崙、伊犁的地域特色。

天馬溯源

★據《漢書.烏孫傳》記載:"天馬來兮從西極"、"其國多馬,富人至四五千匹。"從這裡可以看出當時烏孫養馬已很有規模了。不僅如此,烏孫國還常常向漢朝的皇帝進貢良馬。漢武帝非常欣賞烏孫馬的優良品質,並親筆賜名"天馬"。此後,烏孫馬便有了"天馬"的美譽。"天馬"就是今天的伊犁馬。

★伊犁馬的形成經歷了數百年的漫長歲月,融入了多種優良馬種的遺傳基因。比如,河套的蒙古馬,與烏孫近鄰的大宛馬,還有從俄羅斯引進的奧爾洛夫馬、布瓊尼馬等優良的馬種,都對今日伊犁馬的形成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伊犁馬平均體高144~148厘米,體重400~450千克。它體格高大,結構勻稱,頭部小巧而伶俐,眼大眸明,頭頸高昂,四肢強健。當它頸項高舉時,有悍威,加之毛色光澤漂亮,外貌更為俊美秀麗。毛色以騮毛、粟毛及黑毛為主,四肢和額部常有被稱作"白章"的白色斑塊。伊犁馬性情溫順,稟性靈敏,擅長跳躍,宜于山路乘馱及平原役用。

天馬文化

一、古代書法作品《天馬賦》(並序)

★歷史上的《天馬賦》是北宋大書法家米芾的行書珍品。米芾,原名米黻,字元章,號鹿門居士,祖籍太原,後遷居襄陽,人稱"米襄陽"。米芾能詩擅文,書畫尤具功力。篆、隸、行、草、楷各體皆能,其書法淋漓痛快,雋雅奇變,與蘇軾、黃庭堅蔡襄合稱"宋四家"。

★在米芾傳世的作品中,《天馬賦》被康熙譽為前無古人。但長期以來,對於《天馬賦》真跡卻莫衷一是,存在很大的爭議。明代書法家董其昌稱自己看見過四種刻本的《天馬賦》,其一後題"平海大師書";其二後有元代黃公望跋,稱"展視之時,有大量貫斗而墮,其聲如雷";其三被稱為"吳本",多枯筆,"別是一種米書";其四就是董其昌自己所刻,啟功先生後來為《董其昌臨天馬賦》題跋。

二、《天馬賦》(並序) 作者:米芾

★高公繪君素,家有〖唐·韓干·圖于闐所進黃馬〗一軸。馬翹舉雄傑,余感今無此馬,故作賦雲。

★方唐牧之至盛,有天骨之超俊,勒四十萬之數,而隨方以分色焉,此馬居其中以為鎮。目星角而電發,蹄踠踣以風迅。鬐龍顒以孤起,耳鳳聳而雙峻。翠華建而出步,閶闔下而輕噴。低駑群而不嘶,橫秋風以獨韻。若夫,躍溪舒急,冒絮征叛。直突則建德項縶,橫馳則世充領斷。皆絕材以比德,敢伺蹶而致吝。豈肯浪逐苜蓿之坡,蓋當下視八方之駿。高標雄跨而獅子攘獰,逸氣下衰而照夜矜穩。於是,風靡格頺,色妙才駘,入仗不動,終日如壞。乃得玊為銜飾,繡作鞍儓(台?),棗秣粟豢,肉脹筋埋,其報德也。蓋不如,偷盧噬盜,策蹇勝柴。鑄黃蝸而吐水,畫白澤以除災。但覺,駝垂就節,鼠伏防猜。怒雖甚厲,馴號斯諧。誓俯首以畢世,未伏櫪以興懷。嗟乎!所謂英風頓盡,冗仗高排。若不市駿骨致龍媒如此馬者,一旦天子,巡朔方,升喬嶽,掃四塞之塵,校岐陽之獵,則飛黃騕褭,躡雲追電,何所從而遽來?![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