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大白菇(學名:Russula cyanoxantha),俗稱乳白脆褶(milk-white brittlegill),是一種擔子菌門真菌,隸屬於俗稱脆褶(Brittlegill)的紅菇屬。這種真菌容易與乳菇屬(Lactarius)真菌混淆。
生態習性
大白菇廣泛地分佈在北半球的溫帶地區,其中包括亞洲、歐洲和北美洲。這種真菌通常於秋季在混合林中生長,且通常是依附著落葉樹和針葉樹生長。
形態特徵
大白菇的菌蓋直徑能達16厘米(6.3英寸),呈白色,且帶有赭色或褐色的斑紋。起初呈凸面狀,但隨著年齡增加會漸漸變成扁平狀或漏斗狀。
其菌柄高2–6厘米(0.8–2.4英寸),厚2–4厘米(0.8–1.6英寸),短小穩健穩固,呈白色[1]。
其菌褶呈白色或淡奶油色,它們之間的間距不大,且子實層是自基部沿蕈柄向下生長的。
其孢子印呈白色,而其擔孢子的大小則為8–12 x 7–9微米。
大白菇菌肉呈白色,有著淡淡的魚腥氣味或昆蟲氣味,並且有著辛辣、澀苦和強烈的味道。
其子實體經常半埋在土壤裡,因此其菌蓋上經常有著落葉碎屑。[2]
大白菇與乳菇屬真菌的外觀相似,例如白乳菇(Lactarius piperatus)和大白菇均有著白色的菌蓋、菌柄和菌肉。
分類和命名
大白菇最早是由瑞典真菌學家伊利阿斯·瑪格努斯·弗里斯於1838年描述的,其學名即為現今的學名。[3]其學名中的「delica」源自拉丁文,意思是「斷奶」。
這種真菌的學名在過去曾有數次改變,而其中很多學名均與其特徵不符。其中一個最廣人知的異名為黃綠紅菇(Russula chloroides),該異名是取自部份標本菌柄尖端的藍綠色部份 [4] 。
澳大利亞真菌學家約翰·伯頓·克萊蘭(John Burton Cleland)於1935年在澳大利亞南部洛夫締山脈(Mount Lofty Ranges)收集了這種真菌的標本,但真菌學家謝麗爾·格爾古里諾維奇於1997年發現該種真菌並非大白菇,而是另一個物種馬蘭加尼亞紅菇(Russula marangania)。
實用價值
大白菇並沒有毒,因此是可供食用的。但是,其辛辣、澀苦的味道令到這種真菌並不受歡迎,也因此不會被用作食材。部份文獻更主張這種真菌是不可供食用的。
參考文獻
- ↑ Rogers Mushrooms Russula delica Mushroom 2013.12.03
- ↑ Russula delica, Milk White Brittlegill mushroom First Nature
- ↑ Russula delica MycoBank
- ↑ Russula chloroides The Russulales News
參考書目
- Mushrooms Demystified By Arora D. - Ten Speed Press 1986
- Mushrooms By Roger Phillips - Pan MacMillan 2006
- The Young Specialist looks at Fungi By Haas Hans – Burke 1969
- Fungi of Northern Europe 2: Gill-Fungi By Nilson S & Persson O – Penguin 1977
- Toadstools and mushrooms and other larger fungi of South Australia By Cleland JB - South Australian Government Printer 1976
- Fungi of Southern Australia By Bougher NL, Syme K - 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