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溝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大溝鎮廣東省陽江市陽東區下轄鎮,位於陽東區東南部,南面臨海,北與合山、北慣鎮交界,東與新洲鎮隔河相望,西與雅韶鎮毗鄰。行政區域面積104.84平方公里 。轄社區居民委員會1個,村委會15個。常住人口41137人(2017年)。

2019年9月24日,大溝鎮(對蝦)入選第九批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名單。 [1]

中文名: 大溝鎮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廣東省陽江市陽東區

地理位置: 陽東區東南部

面 積: 104.84 km²

下轄地區: 社區居民委員會1個,村委會15個

電話區號: 0662

郵政區碼: 529942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4.11 萬

車牌代碼: 粵Q

方 言: 粵語-高陽片-陽江話

行政代碼: 441723

鄉鎮簡介

大溝鎮位於陽東區東南部沿海,距縣城16公里,距北津港為10公里,江台公路以及即將興建的沿海高速公路橫貫鎮區,水陸交通十分便利。鎮區面積104.84平方公里 ,全鎮轄15個村委會和1個居委會。常住人口35137人(2017年)。

鎮區有8條主要街道,總長2、7公里。鎮上有3000千伏變電所作所1座,100千瓦自備發電機組2台,有日供水量2500噸的自來水廠。建築面積950平方米的郵電通訊大樓,1000門自動電話交換機和可收10個頻道節目的閉路電視。鎮上有工廠20家,儲蓄營業所5間以及完全中學、初級中學、中心小學各1所,中心衛生院、敬老院、影劇院各1所,400米跑道的田徑運動場2個,燈光籃球場3個,足球場1個。

大溝鎮有海岸線12、7公里,海產品有文蛤、蝦、青、螺、蚶、蟹等。大溝蓮藕馳名遐邇,荔枝滿山。

地形地貌

大溝鎮屬丘陵、平原地區。以江台公路為界,北部必丘陵區,有三寶山、崖鷹山和渡頭山。南部屬濱海平原區,海岸線長12.7公里.境內蘊藏有品位較高的花崗岩,含量較高的硅砂、石英石和高嶺土。鎮內有三丫、壽長河匯流入南海。

行政轄區

大溝鎮下轄:紅旗村 經度 11155256 ,緯度 2171309;

高洞村 經度 11159588 ,緯度 2175092;

赤坎村 經度 11219776 ,緯度 2185546;

大溝鎮花村村 經度 11217964 ,緯度 2185358;

新梨村 經度 11216924 ,緯度 2184548;

大溝村 經度 11216072 ,緯度 2183015;

沙岡村 經度 11193962 ,緯度 2164200;

大溝鎮壽長村 經度 11220642 ,緯度 2183549;

三丫村 經度 11167033 ,緯度 2229133;

徐赤村 經度 11215354 ,緯度 2182772;

那金村 經度 11213082 ,緯度 2184191;

大溝鎮海頭村 經度 11214568 ,緯度 2180852;

蘆山村 經度 11212860 ,緯度 2180936;

大溝鎮華洞村 經度 11210655 ,緯度 2179803;

逕口村 經度 11159698 ,緯度 2200379

歷史沿革

清代,大溝鎮屬長樂鄉喬馬都喬馬三、四圖。民國時期屬第二區,大溝圩在清末、民國初期較為興盛,是陽江四大集鎮(織簧、那篤、大溝、北慣)之一,建國初仍屬第二區。1953年分小鄉,1956年12月並大溝鄉,改稱大溝區。1957年2月撤區分大溝、盧海、雅八鄉。1958年5月三鄉合併稱大溝鄉,同年11月併入海陸人民公社,12月改稱大溝人民公社。1961年5月改稱區,轄大溝、雅韶、新洲、三山四個公社。1963年2月撤區,與雅韶人民公社並為大溝人民公社。1979年3月又分出雅韶人民公社。1983年2月撤區稱大溝鎮。1988年2月,陽江縣撤縣建市,大溝鎮為陽東縣(區)所轄。

交通網絡

大溝鎮陸中距縣城17公里,距市區20公里,省道江台公路、廣東西部沿海高速公路自西向東縱貫全境,縣道三北公路橫穿該鎮,水路可從壽長河通沿海各處港口。全鎮實現村村通汽車,鎮通行政村公路硬底化工程全面實施。

城鎮設施

大溝鎮背山面海,自然環境保護良好,城鎮建設不斷宣判,全鎮農村通電、通郵、通公路、通電話,信息網絡實現光纖化,有線電視覆蓋到了部分村委會,自來水供水工程正在建設當中,竣工後可滿足生產生活用水。

領導班子

鎮委書記、人大主席黃祖耀主持鎮委、鎮人大全面工作。廬山村委會

鎮委副書記、鎮長周開取主持鎮政府全面工作,直管鎮府財會和嘉恆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工作。花村村委會

鎮委副書記梁健敏協助鎮委書記處理黨委日常工作,分管黨群、政法、綜治、信訪、維穩工作。三丫村委會

鎮委委員、副鎮長陳運恩協助鎮長處理鎮政府日常工作,分管計劃生育、安全生產、財貿及政府採購工作。沙岡村委會

鎮委委員、人大副主席馮 傑負責鎮人大日常工作,分管勞動、社保、農村合作醫療和教育工作。壽長村委會

鎮委委員陳雲喜分管組織、人事和共青團工作。徐赤村委會

鎮委委員、鎮婦聯主席譚柳金分管宣傳、文化、體育、婦女、兒童和科技、環衛、衛生工作。高洞村委會

鎮委委員、黨政辦主任劉再定分管黨政辦、檔案、保密、統計、接待和機關後勤管理工作。新梨村委會

鎮委委員、鎮紀委書記趙汝串分管紀檢監察、黨風廉政建設以及協助做好信訪、維穩工作。那金村委會

逕口村委會

鎮委委員、武裝部長謝汝球分管武裝、工會、民政、殘聯工作。海頭村委會

鎮委委員李榮開分管統戰、僑務、農村、農業工作。赤坎村委會

副鎮長郭進海分管國土、城建、環境保護和嘉恆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華洞村委會

副鎮長黃明建分管工業、交通、供電、電訊、招商引資工作。大溝村委會

文化教育

大溝鎮是"文化之鄉",歷來重視文化教育,現有市一級中學2所,小學18所,其中陽東中學創建於1940年,擁有先進的教學設備,圖書室、籃球場、運動場等設施一應俱全。節目期間,有群眾性的文化體育活動開展,民間也不定期舉辦楹聯、書法、民歌、美術等比賽。

名勝古蹟

國帶井:位於大溝三丫村,傳說南宋末年,宋小朝廷兵敗退到新會崖山,寧帝丙跳海死後,身上龍袍玉帶漂到三丫港滷水旁,當地人以玉帶痕跡大小挖建小井。小井雖在海邊,井水卻清甜,即使海潮淹過,其味不改。

第一寺:坐落於大溝鎮西南方1.5公里的地方。本地方流傳洪武13年(1381年)有南華高僧慧行雲遊至該地,確認該地風水極佳,集資建成"鎮海寺"。"鎮海寺"面對成頃碧波,驚濤拍岸,後有天然古垃數畝接"鎮海山",地勢雄偉。明成祖10年(1443年),成祖國師道衍和尚雲遊至"鎮海寺",寫下"遙臨碧海三千界,高踞紅塵第一山"的名聯並刻于山寺正門前。從此此寺更名為"第一山等",滄海桑田,"第一寺"雖風雨飄搖,但磚牆完好。

華洞文筆塔:位於大溝華洞村南面150米處,孤立於野外河岸上,是一座磚砌的塔。現殘存三層,高8米,塔身呈八角形,每層各面設有窗口,有明顯收斂於頂的形跡,層隔之間用瓦筒、瓦板蓋成疊澀短檐圍繞,塔基每邊長2.2米,底層開有一門,現已殘破不堪。是地震及人為所致。

海朗城遺址:地處大溝鎮西南二公里之海頭村鎮海山。為南為新屋村,村前隔沙灘是南海,西北靠山。這座城,以山為屏障,沿着山的自然地勢,從山頂而下盤旋圍築而成,城牆為夯土結構,是一座略呈橢圓形的防禦所城。

這座防禦性古代所城,是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防禦所指揮花茂壽辰請建立。城周長2200米,東南直徑700米,西北長540米有四個門樓,高4.66米。萬曆三十年(1602年)海防同知徐麟建望敵樓一座。崇禎二年(1629年)設海朗炮台其上。海朗城廢於清乾隆初年。

海朗城遺址狀況,因歷史文獻資料沒有翔實記載,城內布局不甚清楚。但從荒廢的遺址中依稀可見城廓遺蹟。現存部分城牆較為完整,偏西地面趨高,東面仍有三米高的外牆,城外護城河遺存痕跡可見。在荒廢的城內,部分已為後人墾荒種植。露在地面的是帶紅青色的磚瓦碎片,應是當時建築城址的原料,還有黃釉、青花陶瓷碗碟碎片,山頂上還存豎着三塊大石,每石距離相等排開,"鎮海山"三個大字,分別刻於其上,至今遠眺清晰可見,這座地處沿海的防禦所城,確具有重要戰略地位。

視頻

陽東區大溝鎮華洞村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