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傳播的各種理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大眾傳播的各種理論》,傳播學原理性著作。梅·德弗勒、桑·保爾羅比斯著。美國朗曼出版公司1960年出版,1970、1975、1982年分別出第2、3、4版。每一新版都作了較大的修訂和補充。
本專著收編於《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
內容簡介
本書把社會學、心理學、生物學引入傳播學,傾向於從人類社會心理的角度,把傳播看作是人類社會的一個必要組成部分,將它放入社會發展過程和人的心理過程中來考察研究,從而闡述了傳播和社會、個人之間的一般性關係。共12章。第1章媒介和社會,是全書的概論,分析了傳播發展的歷史,以結構功能主義、社會進化理論、社會衝突模式和人類社會相互作用說等為理論出發點,為傳播學研究提供了幾種假說,並以這些假說作為以下篇章的理論依據。第2、3、4章分別敘述了報紙、雜誌、電影、廣播、電視等大眾傳播的發展歷程,分析了作為社會文化系統的美國社會對它們的作用,指出媒介不是存在於真空中,媒介的行為不僅受其內部系統的組織者的影響,還受外部社會系統的制約。第5章正在湧現的媒介系統,分析了計算機、電纜電視、通信衛星這些新的傳播手段給社會和個人帶來的變化。第6章人際傳播的本質和結果,吸收了生物學、物理學關於大腦、記憶研究的新成就,提出生物社會性理論,把人際傳播看作是一個同時帶有生物性和社會性的活動。指出欲使傳播致效,首要條件是傳播者提高信息清晰度,使之能完整地傳至受傳者。第7章社會心理角度研究大眾媒介怎樣影響社會秩序和社會成員的心理結構,引入「大眾社會」的概念(即這樣的社會裡分工嚴密,人際關係鬆散,人們存在着普遍的孤獨感)。並以此為背景分析了「魔彈論」及其破產。第8章作為社會制度的大眾媒介,指出大眾媒介也是按照特定的價值體系、組織形態和技術設備運行的社會制度,並分析了公眾興趣、傳播者主觀意向、廣告機構、社會控制等制約性因素對大眾傳媒生存與發展的影響。第9、10、11章,從理論到實踐具體論述了大眾傳媒的效果問題,諸如受眾怎樣對待傳媒、媒介中的暴力內容對受眾的影響、運用大眾媒介勸服大眾的心理學和社會文化學模式。最後一章《朝向大眾媒介效果的整體模式》是對全書的總結,多方位、多層次地展示了大眾媒介和社會經濟、政治、個人互相依賴、互相影響的關係,並提供了兩張模式圖,形象地展示出個人、媒介、社會之間的交互作用。
本書博採眾長,視野廣闊,並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的創見,在美國曾用作大學教科書,是傳播學的經典性著作之一。
作者介紹
梅·德弗勒(MelrinL.Defleur),美國傳播學家。曾任邁阿密大學社會學系主任、傳播學教授。還著有《大眾傳播概論》、《大眾傳播研究的里程碑》等。桑·保爾羅比斯(Sandra Boll—Robeach),華盛頓大學社會學教授。
相關信息
《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為書籍文獻的綜合性、科學性和知識性的工具書。選收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綜合性科學、社會和人文科學、文學藝術的各個學科,以及宗教的名著和重要典籍。以一部著作,或一篇論文、作品為一條詞目;古籍[1]中個別篇章,習慣上認為有特殊意義的,也獨立設目。一部著作[2]一般只在一卷出現。少數著作是幾個學科不可缺少的,在有關各卷互見。互見條目用(參見第 頁)註明。
視頻
大眾傳播的各種理論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中國古籍和中國少數民族古籍的定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 2016-07-26
- ↑ 專著和論文哪個含金量高,搜狐,2020-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