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灌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地下灌溉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科技術語。
歷史名詞是歷史上曾出現的事件及事物的名稱[1],例如「禪讓」,傳說古代實行舉薦賢能之人為首領繼承人的一種制度,據文獻記獻:有堯舉舜、舜舉禹[2]、禹先舉皋陶、皋陶死禹又舉益等歷史故事。
名詞解釋
將灌溉水引入田面以下一定深度,通過土壤毛細管作用,濕潤根區土壤,以供作物生長需要。這種灌溉方式亦稱滲灌,適用於上層土壤具有良好毛細管特性,而下層土壤透水性弱的地區,但不適用於土壤鹽鹼化的地區。
組成
地下灌溉系統一般由輸水部分和田間灌水部分組成。輸水部分可採用渠道或管道與水源連接。田間灌水部分為埋設于田面以下的滲水管網,灌溉時水沿管壁的孔眼滲出,經土壤滲吸擴散,進入根層。暗管的滲水強度應和土壤滲吸性能相適應,一般為每米管長每小時滲出水量5~20L,強度過小則灌水慢,過大則增加向深層的滲漏,浪費水量。常用瓦管、礫石混凝土管、塑料管和鼠道(土洞)等作為滲水暗管,其中塑料管容易控制灌水強度,便於埋設施工。灌溉水從管壁的孔眼滲出後,既因土壤毛管吸滲作用向四周擴散,又因重力作用向下流動。在大田作物中,一般要求向下流動而滲漏到根層以下的水量不超過20%,向上擴散的濕潤鋒線應接近地表,水平方向則要使相鄰兩管的擴散濕潤圈相互搭接(見圖)。管道埋深一般採用40~50cm,間距一般控制在100~150cm以內。每條滲水暗管的長度,所用管徑大小,供水水頭大小等,要根據灌水強度要求和農田坡降而定,以能滿足田塊首尾滲水均勻為準。
保持土壤疏鬆狀態,改善土壤通氣和養分狀況,從而提高作物產量,比用明渠在田面灌水,還有節省占地,便于田間作業等優點。但因需要埋設很密的管道,工程造價高,在中國仍處於小面積試用階段。一些地方實踐證明,該法用以灌溉果樹等經濟作物效益較好。有的地方,通過較密較深的田間溝渠,使灌溉水由溝渠向旁側和向上方浸潤根層土壤,或通過使底層土壤水分飽和再向上潤濕根層土壤。因它使灌溉水從地面以下進入根層,也屬於地下灌溉。在某些地下水位高又有漬澇威脅的地區,還有排灌兩用的地下灌溉系統。灌溉時,通過溝渠和田間暗管,抬高地下水位,利用土壤毛細管作用進行浸潤灌溉。多雨時通過暗管和溝渠將田間多餘水分排走,並降低田間地下水位。這種系統的暗管埋設深度、間距和管孔透水強度均較大。這種設施在美國東南濱海平原地區已有十餘年的運行歷史,中國江蘇及上海市近年來也在試用。
優點
1.不破壞土壤結構,上層能保持良好的通氣狀態,水、熱、氣三因素的比例協調,並能自動調節,能均勻輸送水分和養分,為植物提供穩定的生長環境,增產效果顯著。
2.地表含水率較低,蒸發很少,輸水基本無損失,水的利用率高,比噴灌節水50%一70%。
3.灌溉水只需低壓輸送,一般約0.2MPa即可,且流量小,揚程低,減少了裝機容量,節能效果好。
4.地表下5~10厘米厚的土壤控制在乾燥條件下,不具備溫濕環境,能減少病蟲草害的櫱生,可減少少農藥費用。
我國採用的地下滲水管主要有五種形式,陶土式、塑料式、合瓦式、鼠道式土洞。該技術一般應用地形平坦及根系較深的作物。
參考文獻
- ↑ 文字記載前的1500年的歷史都發生了什麼,搜狐,2020-10-14
- ↑ 堯舜禹時期之中國和大禹之都及夏代都城之變遷,搜狐,2018-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