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嘉峪關隨想(周吉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嘉峪關隨想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嘉峪關隨想》中國當代作家周吉富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嘉峪關隨想

一直以為,嘉峪關就是長城最西頭的一個城門式的簡單關口。夏天的時候,去了一趟甘肅,在河西走廊里行進。終於在走廊的西頭,看到了這座雄關。當我從我以為的「城門」進入以後,我知道了我的想像力的嚴重局限了。原來,這嘉峪關是一座城內有城,城外有壕,重城並守的大型關隘!為什麼叫重城呢?即是內城,外城,羅城,翁城,城壕之謂也!

不見硝煙,我們關內悠閒行走。路邊小草日光下肆意生長,各種花兒微風中盡情開放。高大的白楊,爭高直指,仿佛決意要越過城垛,一窺城外。兵燹紛飛的當年,關城內的一切也是這般悠閒嗎?我在想。 可能有吧,偶有外蕃使者來朝之時,關城內,不就呈現一派濃濃的祥和之氣嗎?戲台子上正在上演才子佳人的故事和忠臣奸佞的紛爭。各種膚色,各種服裝,在這大大小小的關城內交織往來。此刻雖曰關隘,實則是友好關係的節點。如果一直這樣,倒是一件好事,可是,歷史啊,總是不盡如人意地往前走。豐饒的河西走廊,絲綢之路上造福一方的富庶之地,為何偏偏要用這高大的關隘來阻斷人與物的暢行呢?

踏在每一塊厚實的城磚上,似乎有將士從身邊倏忽而過,到他應該防守的位置。箭孔旁,仿佛能聽到冷箭嗖嗖。雄鷹盤旋,正傳送着重要戰機。邊關雲低,一場空前的嘶殺無可避免。西出關門,我分明看到了狼煙四起,塵土飛揚。我慌忙和駝隊一起,退守羅城。在關城內,我分明看見游擊將軍將府里緊張的應對,各種兵器分列兩旁,隊隊兵卒來往不斷,,關門聲嘎吱嘎吱作響,向人們告示着邊塞戰事不以人的意料說來便來。此刻,城上炮聲隆隆,之後,是亘古的寧靜。仿佛耳際還是隆隆隆隆,那炮筒里還是青煙裊裊,餘熱炙人。青煙散去,己是六百多年之後。再出羅城,遊人如織,那塊「柔遠」的大門扁額,原為朝廷懷柔昭告,成了人們攝影的背景,卻鮮有人去思索它的涵義了。

沿着那步馬道或那一級級的階梯而上,到達城牆之上,放眼望去,蒼涼大漠與祁連雪山相映,無限的曠遠與眼前的現實交織。邊關的天,分外的藍。座座城樓,遙遙相望。忽見飛檐翹角上,掛着一彎殘月,這是一種美的意境嗎?可是當年,有多少戍邊的將士,望着這一彎殘月,濁淚橫流啊!在這荒遠的邊塞,他們思家啊。為了家國安寧,他們在這邊關,書寫人生的悲壯。

「嚴關百尺界天西,萬里征人駐馬蹄」,一百多年前,林則徐一路顛簸,到了嘉峪關,感慨萬千,寫下了《出嘉峪關賦》,以詩明志。表達了不計個人榮辱以國事為重的愛國情感。讀着勒於城關東門外巨石之上毛主席以遒勁的狂草手書的這首詩,眼前幻化出林則徐虎門銷煙的生動場面。「大將西征人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楊昌浚《恭頌左公西行甘棠》,遙想當年,湘人左宗棠為戍邊而沿途植楊,成為美談。歷史過往,煙雲消散,一百三十多年前的左公柳,不知還有多少能讓人看得見。可是,嘉峪關旁的一株,卻依然茂盛繁華,向人們訴說着當年。楊柳依依,雄關錚錚,向我們傳達出不屈的民族精神。

出嘉峪關,東向嘉峪關市,沿途是養眼的綠,立體的綠。讓人不敢相信自己正置身於曾為塞北的荒漠之境,堪比江南水鄉。夕陽下,透過層層碧綠,還是那迤邐延伸長城之上的嘉峪雄關,仿佛還在向我傳遞着悲壯蒼涼和時代變遷。我還是毅然掉過頭,我知道,我將與雄關漸行漸遠,然而,我的心中,將永遠銘記我曾經的到來。[1]

作者簡介

周吉富,安徽省人,六十年代人,中共黨員,中學語文教師,生於農村,長於農村,在農村教育戰線上工作三十多年。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