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延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呼延贊 | |
---|---|
呼延贊
(?-1000年),并州太原(今屬山西)人,北宋著名將領。後周淄州馬步軍都指揮使呼延琮之子,呼延贊少任驍騎兵,宋太祖補選他任東班頭領,入宮受帝聖旨,升任驍雄軍使[1]。
乾德二年(964年),隨王全斌討伐後蜀,擔任前鋒,身受數處創傷,以功補為副指揮使。太平興國初年,宋太宗任呼延贊為鐵騎軍指揮使。太平興國四年(979年),隨宋太宗征討北漢[2]。太平興國七年(982年),隨崔翰戍守定州。
端拱二年(989年),兼任富州刺史,不久任都軍頭。淳化三年(992年),外任保州刺史、冀州副都部署。後改任遼州刺史、扶州刺史、康州團練使等。咸平三年(1000年),呼延贊去世[3]。
生涯
軍人出身
呼延贊年輕的時候地位低微,只是軍隊中的驍騎卒,宋太祖獨具慧眼,認為呼延贊具備勇將之材,於是把他陞為驍雄軍使。呼延贊跟從王全斌討伐西川時,擔任前鋒,數度受傷,因功補任副指揮使。至宋太宗時,呼延贊又被擢升為鐵騎軍指揮使。他隨着大軍遠征太原,身先士卒登上敵城,並四次從城上墜下仍負傷繼續登城,於是朝廷當面賞賜金帛,以獎勵呼延贊的奮不顧身。太平興國七年,呼延贊又從崔翰戍守定州,崔翰非常欣賞他的勇武,於是擢升他為馬軍副都軍頭,再遷為內員寮直都虞候[4]。
驍勇善戰
雍熙四年,呼延贊加職任馬步軍副都軍頭。他經常在行軍之際向主將獻上自製的陣圖、兵要與及設置營寨砦柵的策略,而且一直表示希望自己能夠到邊疆赴任。於是宋太宗重新召見呼延贊,並命令他在聖駕面前演示武藝。呼延贊全副武裝,揮演鐵鞭及棗木槊,在演武廳內左右盤旋,又帶領四個兒子呼延必興、呼延必改、呼延必求、呼延必顯一起舞劍盤槊,威風莫當。宋太宗見而大喜,便賜予白金數百兩,又御賜衣帶予呼延贊的四個兒子[5]。
弱於治州
端拱二年,呼延贊出領富州刺史,成為外州官員。淳化三年,又任保州刺史、冀州副都部署。可惜到了屯軍之地時,呼延贊顯示出缺乏統率之才的缺點,於是改遷為遼州刺史。但呼延贊也沒有管治人民的才能,於是再次擔任都軍頭一類軍職,並領扶州刺史,加康州團練使[6]。
稱讚去世
咸平二年(999年),呼延贊隨宋真宗趙恆巡幸大名。擔任行宮內外都巡檢。宋真宗曾補選軍校,人人都敘說自己的功勞,有的人甚至喧譁爭執起來。唯獨呼延贊上奏說:「我每月的俸祿上百千,我所用的不到月俸的一半,皇上照顧我已經很多了。我自己想着沒有什麼報效國家,不敢再求升遷,且恐怕福太多而災禍產生。」呼延贊再次拜謝宋真宗便退下,大家都稱讚他知本分。
咸平三年(1000年),宋真宗為其母元德皇太后李氏(元德皇后)建造墓地,任命呼延贊掌管護儀衛,回來後便去世了。 [7]。
行為形象
呼延贊為人膽勇過人,有鷙鳥的兇悍同時有輕率的毛病,他常宣示自己衷心為國,甘願戰鬥到底,死於敵人手上也在所不惜。他全身都紋上了「赤心殺賊」四字,甚至在妻妾奴僕身上也做了同樣工夫。他又在每個兒子耳背刺上「出門忘家為國,臨陣忘死為主」的字樣。而且他的性格怪誕,行為不近情理,在盛冬時用冷水為孩子沐浴,希望他們長大後身體變得耐寒強健。
視頻
八賢王去請呼延贊, 呼延贊答應出山
參考資料
- ↑ 《宋史·卷二百七十九·列傳第三十八》:呼延贊,并州太原人。父琮,周淄州馬步都指揮使。贊少為驍騎卒,太祖以其材勇,補東班長,入承旨,遷驍雄軍使。
- ↑ 《宋史·卷二百七十九·列傳第三十八》:從王全斌討西川,身當前鋒,中數創,以功補副指揮使。
- ↑ 《宋史·卷二百七十九·列傳第三十八》:太平興國初,太宗親選軍校,以贊為鐵騎軍指揮使。
- ↑ 《宋史·卷二百七十九·列傳第三十八》:呼延贊,并州太原人。父琮,周淄州馬步都指揮使。贊少為驍騎卒,太祖以其材勇,補東班長,入承旨,遷驍雄軍使。
- ↑ 《宋史·卷二百七十九·列傳第三十八》:雍熙四年,加馬步軍副都軍頭。嘗獻陣圖、兵要及樹營砦之策,求領邊任。召見,令之作武藝。贊具裝執鞬馳騎,揮鐵鞭、棗槊,旋繞廷中數四,又引其四子必興、必改、必求、必顯以入,迭舞劍盤槊。賜白金數百兩及四子衣帶。
- ↑ 《宋史·卷二百七十九·列傳第三十八》:淳化三年,出為保州刺史、冀州副都部署。至屯所,以無統御材,改遼州刺史。又以不能治民,復為都軍頭、領扶州刺史,加康州團練使。
- ↑ 《宋史·卷二百七十九·列傳第三十八》:咸平二年,從幸大名,為行宮內外都巡檢。真宗嘗補軍校,皆敘己功,或至喧譁,贊獨進曰:「臣月奉百千,所用不及半,忝幸多矣。自念無以報國,不敢更求遷擢,將恐福過災生。」再拜而退,眾嘉其知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