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芬·阿諾德·梅特卡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史蒂芬·阿諾德·梅特卡夫(英語:Stephen Arnold Metcalf,1927年10月23日-2014年6月7日),生於雲南昆明,是一位基督新教傳教士,後在日本傳教。他是在華傳教士王懷仁(George E. Metcalf)與伊麗莎白·瑪麗·唐納利(Elizabeth Mary Donnelly)的兒子,後來承父業加入前身為內地會的海外基督使團,獲使團委派往日本傳教。他還有一個同樣身為傳教士的姐姐,名叫露絲(Ruth Metcalf)。她則在泰國傳教。
簡介
於1927年10月23日,史蒂芬·梅特卡夫在中國雲南昆明出生。他和姐姐露絲一起在山東煙臺的內地會子弟學校芝罘學校(又名中國內地會學校)接受教育。中日戰爭爆發後,日軍占領了煙臺,於1942年10月5日迫使學校關閉,將學校工作人員、教師與學生囚禁在位於煙臺毓璜頂(Temple Hill)的美國長老會差會集中營(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compound)。時年15歲的史蒂芬也被囚禁在其中,且與姐姐露絲、父母都失去聯繫。
1943年9月,史蒂芬隨毓璜頂俘虜集中營遷往山東濰坊的樂道院集中營(即濰縣集中營,Weihsien Compound)。史蒂芬在濰縣集中營見到了奧運會長跑金牌得主李愛銳(Eric Henry Liddell),並受其幫助照料。李愛銳侭管被日軍抓捕投至集中營,但保持樂觀、堅持布道,仍為日本人禱告,這深刻影響了史蒂芬。1945年,李愛銳因腦腫瘤病逝,死前將自己的跑鞋贈予史蒂芬。當年2月,李愛銳的葬禮在集中營中舉行,史蒂芬是其護柩人(抬棺人),他在葬禮上許諾將前往日本傳教,這正是受到了李愛銳的影響的結果。
1945年8月14日,日本天皇宣布投降;8月17日,濰縣集中營解放,至此史蒂芬才得以與家人團聚。
1945年11月,史蒂芬抵達澳大利亞,在墨爾本聖經學院(Melbourne Bible College)學習。1952年,史蒂芬得以加入海外基督使團(前身為內地會),被派往日本傳教。
1952年11月,史蒂芬抵達日本,開始在本州島的輕井澤町(日語:軽井沢町)接受語言培訓。次年,他受命到青森縣(日語:青森県)傳教及主持建造教堂。
1957年7月3日,史蒂芬與伊芙琳·羅賓遜(Evelyn Robinson)成婚。伊芙琳是來自北愛爾蘭的傳教士。他們共育有四子一女。
往後的日子裡,史蒂芬與伊芙琳又受命整合、建造了多座教堂,地域包括青森縣各鎮,北海道小樽市、本州八戶市、仙台市及千葉浦安市。
1990年8月,史蒂芬結束了70餘年的傳教生活,之後在位於倫敦的日本基督徒團契組織里又活動了15年。
2005年,史蒂芬曾在濰縣集中營解放60周年時為李愛銳撰寫悼詞。
基督教是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宗教,擁有超過20億的信徒[1]。基督教信仰的中心思想是關於耶穌基督的誕生[2],生命,死亡和復活的信仰。當它從一小批信徒開始時,許多歷史學家將基督教在全世界的傳播和採用視為人類歷史上最成功的精神使命之一。
視頻
史蒂芬·阿諾德·梅特卡夫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各大宗教的信徒人數 基督教24億 伊斯蘭教18億 無神論12億 ,搜狐,2019-03-31
- ↑ 基督教歷史,搜狐,2021-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