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 |
中文名稱;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 發起人;王 平 成立時間;2007年3月1日 組織性質;非公募基金會 |
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簡稱友成基金會)是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成立、在民政部登記註冊、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非營利性社會公益組織;是國內首家由中國大陸、香港和台灣的著名企業家發起,以構建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為目標、以參與式資助為主要運作模式的創新型非公募基金會。[1]
基金會的主管單位是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
2021年4月,被中共貴州省委、貴州省人民政府表彰為"貴州省脫貧攻堅先進集體"。
目錄
基本信息
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簡稱友成基金會)是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成立、在民政部登記註冊、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非營利性社會公益組織;是國內首家由中國大陸、香港和台灣的著名企業家發起,以構建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為目標、以參與式資助為主要運作模式的創新型非公募基金會。
基金會的主管單位為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
發起人
王 平 創始人 理事長
黃志祥 發起人 名譽理事長 香港信和集團主席
陳東升 發起人 副理事長 泰康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首席執行官
鄧中翰 發起人 副理事長 中星微電子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首席執行官;
劉吉人 發起人 副理事長 台灣富蘭克林投資顧問公司董事長
介紹
一個願景
探索中國公益領域的創新之路,成為推動人類和諧發展的重要力量。
兩個使命
發現並支持"新公益"領袖,探索和推動以社會創新的方法解決社會問題。
建設跨界合作的"新公益"服務網絡和平台。
三個新公益理念
1、 強調精神扶貧與物質扶貧並舉。精神貧困是當代社會面臨的普遍問題,某種程度上也是產生社會貧困的原因。 新公益要關注人的物質需求與精神追求的和諧發展與統一 ,志願精神和社會企業家精神是新公益倡導的主要精神。
2、 強調天人合一的系統性思維方法。在解決貧困等社會問題的過程中注意人與人、人與社會和人與自然的關係,實現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和公益事業的可持續性。
3、 強調"愛心傳遞"是永恆的慈善主題。公益不是簡單的施捨,公益行動是內心的情感投入,是愛心的傳遞,是尊嚴的恢復和重建,是能力的賦予和大眾的參與。新公益行動的過程與結果都要追求其積極正向的社會影響。
四個運作特點
創新性 實驗--發現具有重大影響力和具有社會創新意義的公益項目創意、評估可行、孵化試點、規範程序、制定標準、推廣複製,推動社會創新實踐;
參與性 資助--與其他機構合作實施友成主導的公益項目,或指導和資助其他公益組織獨立實施符合友成理念的公益項目;
服務性 整合 --倡導共同理念,提供高效服務,推動公益機構和包括政府及企業在內的跨界協同,促成公益項目的社會效益最大化。
開放性 互動--提倡多種利益相關方的廣泛參與,和全社會一起共建解決社會問題的公益平台,用社會的力量推動社會進步,實現合作、共享、互動、共贏。
五個文化基因
求同存異、合作包容
感恩之心、謙卑恭敬
與人為善、坦誠相見
作活細胞、主觀能動
追求卓越、精益求精
六句核心價值觀
四海一家、相互依存、平等對待、彼此支撐、溝通分享、合作共贏。
叢書
《災害應對中的社會管理創新》
出版者:人民出版社
印刷時間:2011-08
定價:32.00
ISBN: 978-7-01-010051-7
上架類別:社科
在中國,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逐步完善,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已逐漸融洽,並相互促進和發展。但是,第三部門的發展卻十分緩慢,社會部門之間的信息斷裂所造成的後果在災難發生時表現得更加明顯。
以"5·12"汶川地震為例,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範圍最大的一次地震。震後,社會各界積極捐款捐物,許多志願者自發奔赴災區服務,各種社會組織也試圖發揮自身優勢幫助災區。但是,由於應急管理機制不成熟、信息溝通渠道不暢通、政府管理資源有限等原因,大量的社會資源不能及時匹配到最需要的地區,許多困難的災區群眾不能及時接受社會救助。
因此,如何科學有效地對災後重建社會資源進行管理,並達到高效匹配的目的,就成為政府及各種社會組織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 本書就是在這一背景下,結合"5·12"汶川地震抗震救災中的實例,進行了災害救助中的社會管理創新。
相關視頻
參考資料
- ↑ 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 , 天眼查,2007年3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