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歷史上洛陽城被毀了幾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洛陽城

來自網絡的圖片

歷史上洛陽城被毀了幾次一座洛陽城,半部中國史。洛陽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4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沿洛河兩岸存有夏都二里頭遺址偃師商城遺址西周成周城遺址東周王城遺址、漢魏洛陽城遺址、隋唐洛陽城遺址等六大都城遺址,可謂「六都貫洛」。[1]

在《洛陽名園記》中有對洛陽準確的概括:洛陽處天下之中,挾崤澠之阻,當秦隴之襟喉,而趙魏之走集,蓋四方必爭之地也。天下當無事則已,有事,則洛陽先受兵。予故嘗曰:「洛陽之盛衰,天下治亂之候也。」

因此,作為天下治亂之侯的洛陽在歷次戰亂中,不可避免的首當其衝,毀於戰火或屠戮,那麼歷史上洛陽城有多少次被毀呢?

第一次被毀

時間:東漢末年

關鍵人物:董卓

原由:董卓之亂

東漢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四月,漢靈帝劉宏在嘉德宮駕崩。少帝劉辯繼位。由於劉辯年幼不曉事,暫時由何太后臨朝主政,皇權更加衰微。宦官和外戚為了取得控制皇權的特殊權力,鬥爭日趨激烈。董卓伺機進入洛陽城,以武力執掌朝政,廢漢少帝,立劉協為漢獻帝。隨後,袁紹等各路諸侯討伐董卓,董卓為躲避討伐,脅迫漢獻帝遷都長安,並在臨走前焚毀宮殿、官府、民宅,致使洛陽周圍200里內盡成瓦礫,此為洛陽西周成周城建成之後第一次被焚毀。

第二次被毀

時間:西晉-永嘉之亂

關鍵人物:劉聰、劉曜

原由:永嘉之亂

劉聰,匈奴族,漢趙(前趙)光文帝劉淵第四子,十六國時期漢趙君主,310年―318年在位。劉聰即位後三個月,即派劉曜、王彌和其子河內王劉粲領兵進攻洛陽。

次年,又派前軍大將軍呼延晏領二萬七千人進攻洛陽,呼延晏在劉曜等人未到時就先行進攻洛陽城,攻陷平昌門並大肆搶掠,更於洛水焚毀晉懷帝打算出逃用的船隻。劉曜等人到達後就一起攻進洛陽城,俘擄晉懷帝和羊皇后,後將他們移送到平陽。並在皇宮縱兵搶掠,盡收晉宮中的宮人和珍寶,又大殺官員和宗室。史稱永嘉之亂,至此中原漢族開始了第一次大遷徙,並建立東晉,中國歷史進入南北朝並立的時期。

第三次被毀

時間:唐玄宗末期

關鍵人物:安祿山、郭子儀

原由:安史之亂對洛陽的爭奪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冬,安祿山、史思明在范陽起兵叛亂,攻陷東都洛陽,縱兵大掠。次年,安祿山在洛陽譖稱大燕皇帝。至德二年(757年),安祿山之子安慶緒殺安祿山於洛陽宮內,繼皇帝位。同年,郭子儀收復洛陽。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殺安慶緒,自稱大燕皇帝,並於次年攻破洛陽。上元二年(761年),唐朝借回紇兵收復洛陽。安史之亂中,由於叛軍和回紇兵的焚殺搶掠,帝都洛陽損失慘重。

第四次被毀

時間:北宋末年

關鍵人物:翟進金太宗

原由:宋金洛陽爭奪戰

公元1127年,金兵攻破開封,擄走徽欽二帝,同年,康王趙構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稱帝,建立南宋。十二月,金兵以洛陽為目標,再次進攻,並攻陷了洛陽城。此時洛陽周圍僅有守護宋陵的1萬宋兵以及翟進招募的千把人的豫西忠義軍,為奪取洛陽與金兵展開殊死戰鬥,最後金兵不得已放棄洛陽,並放火焚毀了洛陽的部分建築,遷洛陽百姓於河北。

第二年的四月,宋高宗命翟進再次組織宋兵與金兵在洛陽展開會戰,卻連戰連敗,金兵再次攻入洛陽與翟進率領的義軍展開巷戰,並再次占領洛陽,然而此時的洛陽城,硝煙瀰漫,人口稀少,金兵再次退出洛陽。此後,1129年、1132年、1133年至1140年,宋金多次在洛陽城展開爭奪,最後在1140年,洛陽終於陷落。

自1127年到1140年的十幾年間,宋金反覆爭奪,洛陽幾易其手,城內無論是宮殿還是民宅悉數被毀,真正是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第五次被毀

時間:明朝末年

關鍵人物:李自成福王

原由:李自成起義

明朝末年,李自成、張獻忠分別揭竿而起。李自成為了籌集軍餉,便打起了洛陽的主意,此時的洛陽正是福王朱常洵的封地,朱常洵擁有金銀無數,但是卻異常吝嗇,不但洛陽城的老百姓怨恨他,連他府中的兵丁對他也諸多不滿。並且,由於張獻忠在四川起兵,洛陽的兵馬大部分調往四川平叛,因此,洛陽屬於一個虛弱的大胖子。李自成當然不會放過這個攻取洛陽的大好機會。

在公元1641年正月,他率起義軍兵臨洛陽城下,拉開了攻城的序幕。李自成攻打洛陽城,城中軍民死傷萬餘,生靈塗炭,城池懼焚,輝煌的福王府也付之一炬,洛陽城又經受一大劫難,而正是這次浩劫致使洛陽剛剛復興的火焰被徹底澆滅,之後洛陽再次沉淪下來。

第六次被毀

時間:中華民國

原由:日軍空襲洛陽保衛戰

1938年開始,日軍飛機開始頻繁空襲洛陽,大規模空襲進行了6次,小規模空襲每月不斷。1938年1月31日,日機32架首次空襲洛陽,洛陽城一片混亂,死傷無數。駐洛陽的蘇聯援華空軍12架升空與之決戰,日機被擊落4架,蘇機損失2架,日機逃亡。1938年7月3日凌晨,日機11架分兩批空襲洛陽,炸死居民200餘人,老集、西關被炸成一片火海。

1939年3月,日機再次空襲洛陽,重點襲擊了洛陽的民用目標,河洛圖書館被炸,死傷上千人。1940年,日機三次大規模空襲洛陽。2月20日,日機108架輪番轟炸洛陽一天,國民政府禮堂(今青年宮)周圍3平方公里內被夷為平地,死人以萬計。4月28日凌晨,日機12架對老城進行地毯式轟炸,投放大量毒氣彈,死屍滿街,家家帶孝,文明街一帶數十家合家被燒死。5月初,日機派80餘架飛機再次空襲洛陽,轟炸10個小時,居民死傷無數。

1944年,日軍以北東西三面合圍洛陽,駐洛陽城內的守軍15軍和94師死守洛陽,與日軍殊死一戰,最終因力量懸殊,洛陽失陷。在洛陽保衛戰中,共斃敵2萬餘人,我軍陣亡1萬餘人,受傷被俘三千餘人。突圍後,我軍僅存官佐316人、士兵1795人。洛陽民眾在日軍的轟炸中被炸死近萬人。

數千年來,作為自古帝王州的洛陽,見證了諸多歷史事件,迎來送往一百多位帝王、無數的文人墨客,也經歷了多次的兵火損毀,司馬溫公說得好,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