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山風景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危山風景區位於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聖井街道中部,是濟南市風景名勝地。危山是一座孤聳于山區與平原之間的丘陵,面積約1.4萬畝,海拔205米。
- 中文名稱 :危山風景區
- 地理位置 ;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聖井街道
- 別 名 ;小泰山
- 功 能 :休閒、觀光、民俗、祭祀、博覽
簡介
危山 (山東省章丘市聖井街道山後寨村),據說:早在元末明初時,就在民間流傳着「章丘八大景」的壯麗詩篇:「高聳危山聖井澄,繡江春漲流水聲。百脈寒泉珍珠滾,黌堂夜雪粉妝城。錦川煙雨時時潤,龍洞薰風日日清。白雲棹罷歸來晚,臥看東嶺曉月明」。這八大景觀,形象地描述了章丘山川的絢麗多姿、如畫似錦的景色。[1]
得名原因
危山因二十八星宿中的危星而得名。聖井位於危山之陰。危山,位於章丘明水城的西部、山後寨村南,地處平原與山區的交接處,面積約四平方公里。海拔高度約205米。其南側可遙見泰沂山系北側的一些山丘,四周為山前平原,因此,海拔不高的危山成為聳立在四周平原中的「高山」。現在的危山山下建有:「聖井廣場」, 「聖水池」、「齊魯聖賢壁」、「聖井福壽鼎」及高標準的娛樂區;近年來又在山上恢復建造了宏偉的元音寺、元音塔、講經堂、玉皇閣等。俗話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聖井的來源
有一天,忽然來了一個高僧。說是從天竺國來解救眾生的。再說,天竺僧把眾人領到山上,向四周觀望了一下,然後用禪仗指着一個地點說:「此地不深就是水源,何不在此打井」?眾人看時,果見腳下的地方不干不裂,地面濕溽溽的,雜草叢生。眾人大喜,遂舉鎬挖井。果然得一清泉。但見那泉水汩汩,噴涌而出。喝一口,甜如甘汁;手一捧,清涼入脾。老百姓把天竺僧人奉若神明,稱為「聖僧」。那井也就叫做「聖井」,那井中之泉叫做「聖泉」。自此,聖井之水源源不斷的流下山來。她不僅滋潤着危山周圍的土地,養育着當地的父老百姓。而且那泉水一直流到平陵城的護城河裡,哺育了遠古的龍山文化,滋潤着平陵城的經濟繁榮。
不過,也有人說是觀音菩薩去東海視察路過此地,看見民不聊生的慘境,動了惻隱之心,用聖水柳枝點化出來的。
主要景點
危山風景區逐步恢復了部分古蹟景點,闢建聖井廣場,元音寺、玉皇閣、漢濟南王陵、聖井亭、四賢泉、聖泉池、聖賢橋、碧霞祠小區等名勝景觀,開設文化長廊和音樂茶座,形成了山城相連,集休閒、觀光、民俗、祭祀、博覽於一體的獨具特色文化風景遊覽區。
地理環境
危山風景區位於濟南市章丘區聖井街道中部。
古代危山古木參天,廟宇成群,碑碣林立,素有「小泰山」之美譽,是濟南市頗有影響的風景名勝地。當時有宏偉的古建築群,始建於漢代,盛於明清。碑載:宋神宗、明弘治、清光緒年間多次重修危山寺廟。1937年4月8日舉行最後一次山會。抗日戰爭爆發後,幾經戰亂,危山古建築破壞殆盡,殘垣斷壁,碑碣遺失,盛況不再。發掘危山的歷史文化底蘊,重現物阜民豐的繁榮景象,是聖井人民心懷多年的夙願。近年來,聖井街道黨委、政府團結帶領廣大人民群眾上下不斷致力於危山開發建設,引水上山,植樹造林;更於 2001年聘請專家學者重新擬定了危山風景區建設總體規劃,進而走市場化運作之路。
發展歷史
不僅如此,據說,漢初平陵王劉辟光死後就安葬在危山。因此,也有有人把危山叫做「鐵墓頂」。不管怎麼說:反正明清時,在「聖井旁,陵墓側」,早已是古木參天,蔭翳蔽日,廟宇亭閣,雲霧繚繞,頗負盛名的遊覽聖地了。
每逢農曆的三月三和八月八,當地人民都舉辦危山廟會。一來為感謝天竺聖僧搭救眾生之恩,二來為繁榮當地經濟,方便生活,可謂一舉兩得。廟會時,山上山下,人群如織,一片歡騰景象,商來賈往絡繹不絕,甚是壯觀。危山大寺內的「聖泉書院」里,更有無數文人墨客,或講學探經,探奇攬勝;或吟詩作賦,揮毫潑墨。那情那景,蔚為大觀。
滄桑巨變,時過境遷。如今的危山,早已勝過昔日的輝煌。那玉帶般纏繞的盤山公路,沿途那花紅葉綠的花草樹木,就足以讓您流連忘返;更不必說那新興建的元音寺、元音塔、講經堂、玉皇閣等名勝了。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新的危山勝境,正向我們招手呢! 在此,我借用小橋文友:靜夜心思的近作:《危山景色》中的部分描述,來結束我的話題。
「有一處景色宜人的好去處,她就是章丘危山風景區。近日,自己利用閒暇時間,慕名沿經十東路來到了風景區遊玩。一踏進危山風景區廣場,就被眼前青山綠水,亭台、花香、鳥鳴所吸引,真乃一處井然別致的勝境,讓人目不暇接,心中油然升起無比舒暢之情,萬般情致之意,景區淳樸的鄉間風貌,處處不無清新的感覺;偉岸的「鼎」猶如強悍的衛士,給整個危山增添了威武壯觀。
享受着青山、綠樹、草坪的芳香,不約便來到了離「鼎」300米處的長匾牆處。匾牆正面是雕刻着諸葛亮、孫武、蒲松齡、李清照、李開先等齊魯歷史名人,匾牆反面是「危山賦」,細說了危山的歷史由來,見證了章丘歷史的驕傲。
敬觀了齊魯大地名人風範後,拾階往山頂走去。望着山上越來越多的花草樹木,看着時而飛起在綠樹叢林、時而隱藏在果樹花香中的飛鳥,唧唧喳喳發出動聽的聲音。夏日的陽光從密麻的樹枝中透過,射在通往山頂的小徑上、照在登山的遊人身上,讓每個人享受着一次健康的自然浴。此情此景,猶如欣賞到了最好的樂章,融入到調養身心的仙境。
不約間,來到了危山「聖井」源頭。站在用水泥砌邊的井口邊,往井中望去,但見清澈的聖水泛着細微的波紋,好似在向遊人細說着此山此井此水的來龍去脈,使每個人的腦海中又多了一個記憶中的故事。聖水是危山的特色,此地因為有了「聖井」而多了一份靈氣,此山因為有了「聖水」的滋潤而更加秀美。 飽覽了聖井之水後,來到居于山頂的「元音寺」,離寺西南方向不遠處,便是人們所說的危山鎮山之「塔」,在陽光的照射下,發出熠熠光彩,更增添了山景的壯美。寺內清閒有餘,樂曲悠揚,香飄整個院落,使人有一種連連的思緒感。
遊玩了危山風景區的最後一個景點,自己稍作歇息,俯首下望,山徑幽幽,微風吹來,樹木花草飄出陣陣清香,整個身心沉浸到了山青、水秀、綠意,大自然環抱的氛圍中,內心慶幸,不枉到此山一游」。
高聳危山聖井澄,繡江春漲流水聲。百脈寒泉珍珠滾,黌堂夜雪粉妝城。錦川煙雨時時潤,龍洞薰風日日清。臥看東嶺曉月明,白雲棹罷歸來晚。》 據他們介紹,近日章丘市聖井街道政府組織開發危山風景區,11月23日,張其元和趙慶芳正在危山上搞綠化挖樹坑,突然钁頭「喀嚓」一聲砸在一個硬物上。他們開始以為碰到了石頭,結果仔細一看,竟然是一個栩栩如生的「石頭」馬頭!他們好奇地繼續挖下去,又是一個馬頭!他們趕緊跑下山去向村里舉報。張其元回憶說:「當時我們正挖樹坑,沒想到這麼巧挖出了個馬頭。我們也不挖樹坑了,就挖啊挖啊,一排馬都露出了頭。我想這可能是文物,但我不知道這是什麼東西,就報告了上去。」
此次發掘,共發現漢代陪葬坑三座,其中一號坑為車馬俑坑,二號坑是與墓主人生活有關的俑坑,三號坑除了石棺與木棺內的零星骸骨外,出土了一些陶壺、陶盆等器物。另外還發現了三四十枝箭頭和一些不明用途的石丸。
一號陪葬坑呈南北向,其南北長約9.7米,東西寬1.9米,深0.7~0.9米。坑內擺放的車馬兵俑自南向北排列。從整體看,應是反映漢代顯貴出行的兵、車、馬隊列的形式。坑內各種遺物達四五百件。由於蓋板的倒塌,坑內的車、馬、俑破碎嚴重。坑內遺物包括170多個陶俑、50餘匹陶馬、4輛陶馬車、近百面盾牌。此外還發現有建鼓、卑鼓,璧、磐、珠等與鼓樂和禮制有關的陶質遺物。所有發現的陶質品均有彩繪,色彩艷麗,栩栩如生。
二號坑位於一號坑的西側。南北長3.3米,東西寬26米。在坑底部發現一輛車、兩匹馬和7個陶俑,其中5個為女傭。在坑底還發現木質箱子腐爛的痕跡。 關於危山陪葬坑的年代、性質、地位和作用,自其被發現之日起,就一直倍受人們的關注。由此也產生了許多不同甚至自相矛盾的說法和推測。 危山發現的陪葬坑是山東地區首次發現的規模最大的俑坑,是漢代考古的重要發現。有關專家宣布,在全國已出土的兵馬俑中,這組兵馬俑的規模、結構和意義僅次於秦始皇兵馬俑、陝西咸陽楊家窪兵馬俑,堪稱全國第三大兵馬俑。
行車路線
遊客可乘車沿經十東路至聖井街道政府駐地路南即是,景區距濟南遙牆國際機場18公里,距濟青高速公路15公里。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