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光被中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光被中學又名「光被學堂」,原名『長山縣周村私立光被中學』,始建於1897年,1952年收歸國有改名為「山東省立周村中學」,1955年正式更名為「山東省淄博第六中學」,沿用至今。光被中學原為教會學校,後收歸國有,現為公辦中學。光被中學舊址位於「山東省淄博第六中學」總校區(高中部)。

教會學校是一種由基督徒根據基督化的精神創辦的教育機關,其根本目的是發展學生的基督化品格[1],通過發展基督教教育,將基督教的精神貫穿於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滿足中國學生的精神需求,發展強有力的宗教社會,從而使中國徹底的基督教化,成為基督教民族[2]。但是,不管其主觀目的如何,客觀上確實通過創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女子教育等教會教育對中國教育近代化的發展起了至關重要的促進作用。

基督教

中文名:光被中學(現山東省淄博第六中學)

創辦時間:1897年

現任校長:劉國龍

所屬地區:中國淄博

校 訓:抱璞守真,奮鬥超群

類 別:教會學校(現公辦高中)

知名校友:李振聲、教育部原副部長高高沂

發展歷程

光被學校,原系基督教會所辦,自一九o五年創立到一九五二年人民政府接管,經歷了四十七個年頭。它曾是帝國主義對我國進行文化侵略的工具,但在後期也曾用科學文化知識培育了一批知識青年。解放前,在山東中部一帶,這所學校是頗為有名的。

初創時期(1905——1913)

十九世紀中葉,帝國主義列強用炮艦轟開了中國的大門,競相侵入。第二次鴉片戰爭後,腐敗無能的清政府,被迫於一八五八年六月,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天津條約》,規定了外國傳教士可以到內地自由傳教的條款,於是,各帝國主義國家,爭先恐後地派遣大量傳教士進入我國。其中最早的是英國基督教浸禮會。

一八六九年英傳教士李提摩術(timothyrichard)進入山東,先後在青州、鄒平建立教會,並以這兩地為中心向四外擴展。從一八八六年到一八九六年的十年間,通過各種手段同山東中部十九個縣發展信徒2397人。自一八八六年起,英浸禮會傳教士蔚蘭光(w 旳昗ius)從鄒平來周村傳教,到一八九八年共發展信徒八十人。隨着教會的發展,他們急需培植大批傳道人員。基督教會在「開化民智」、「替中國人造就人才」的幌子下開了很多學堂,籍以「擴張精神上的影響」。到一九一二年,青州、鄒平、北鎮、濱州四個地區,光英國基督浸禮會就辦起了男學堂94處,女學堂37處,教員138人,學生1311個,光被學堂即基督教會所辦的一所着名學堂。

光被學堂建於一九o五年,開始堂址在鄒平南門裡。第一屆招生37人。蔚蘭光任校長。翌年,改由傳教士林惠生(s·b·droke)接任。聘請了青州廣德書院剛畢業的學生李樂書、劉玉鼎任教員,另從當地請了秀才劉丙章任國文教員。一九o九年傳教士宗志誠任校長,不到兩年又換成了英人潘亨利。

當初李提摩術選擇鄒平為教會發展的重點地區,是鑑於德國帝國主義計劃修建的膠濟鐵路,走白雲山以此,經鄒平、章丘達濟南,故以鄒平作為由青州到濟南的中心地點。但後來膠濟鐵路改變修建計劃,由周村經白雲山以南通濟南。到一九o三年,膠濟鐵路已大致竣工,周村逐漸成為交通要道,英國傳教士們眼看鄒平失去重要地位,不得不放棄鄒平而向周村轉移。周村隨之成為英浸禮會傳教士的集中地點。

一九o四年,傳教士法思元遷來周村,在傅家莊西部建築大片住宅,開辦了一個女學房,由法思元的妻子任校長,並從青州聘來中國人聶守真任教員,這就是周村遵道女校的前身。一九o七年,周村英浸禮會教務負責人商德成又從傅家莊西部購得土地十餘畝,建築了大片房舍,大此開辦了一所男學堂,把周村街里原有基督教會小學合併進來,由新的傳教士胡維斯負責管理。

一九o八年,英浸禮會又在周村東門外占了大片土地,建築醫院和中學房舍。一九一二年,周村東門外中學校舍竣工後,設在鄒平的光被學堂遂於一九一三年夏遷到周村。

參考文獻

  1. 中國近代教育之教會學校,達達文檔網,2020-04-08
  2. 凝心聚力推進基督教中國化,中國民族宗教網,2020-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