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郭嘉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元史·郭嘉傳出自《元史》,此史是系統記載元朝興亡過程的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成書於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王禕(1321~1373)主編。全書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紀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傳九十七卷,記述了從蒙古族興起到元朝建立和滅亡的歷史。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視修史工作,他即位的當年,即元朝滅亡的當年,1368年,便下詔編修《元史》。[1]
原文
郭嘉,字元禮,濮陽人。祖昂,父惠,俱以戰功顯。嘉慷慨有大志,始由國子生登泰定三年進士第,授彰德路林州判官,累遷翰林國史院編修官,除廣東道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經歷。未幾,入為京畿漕運使司副使,尋拜監察御史。會朝廷以海寇起,欲於浙東溫、台、慶元等路立水軍萬戶鎮之,眾論紛紜莫定。
擢嘉禮部員外郎,乘驛至慶元,與江浙行省會議可否。嘉至,首詢父老,知其弗便,請罷之。會方擇守令綏靖遼東,乃授嘉廣寧路總管,兼諸奧魯勸農防禦。屬盜起,軍旅數興,供餉無虛日。民苦和糴轉輸,而吏胥得因時為奸。嘉設法計其戶口,第其甲乙,民甚便之。有詔團結義兵,嘉招集民數千,教以坐作進退,萬、千、百夫各統以長,號令齊一,賞罰明信。故東方諸郡,錢糧之富,甲兵之精,稱嘉為最。十八年,寇陷上京,嘉聞之,躬率義兵出御。既而遼陽陷,嘉將眾巡邏,去城十五里,遇青號隊伍百餘人,始言官軍,嘉疑其詐,俄果脫青衣變紅。嘉出馬射賊,分兵兩隊而夾攻之,生擒賊數百,死者無算。
嘉見賊勢日熾,孤城無援,乃集同官議攻守之計,眾皆失措,嘉曰:「吾計決矣。」因竭家所有衣服財物犒義士,以勵其勇敢,且曰:「自我祖宗,有勛王室,今之盡忠,吾分內事也。況身守此土,當生死以之,余不足恤矣。」頃之,賊至,圍城亘數十里,有大呼者曰:「遼陽我得矣,何不出降!」嘉挽弓射呼者,中其左頰,墮馬死,賊稍引退,嘉遂開西門逐之,賊大至,力戰以死。事聞,贈崇化宣力效忠功臣、資善大夫、河南江北等處行省左丞、上護軍,封太原郡公,諡忠烈。 (節選自《元史•列傳第八十一•郭嘉傳》
譯文
郭嘉字元禮,濮陽人。祖父郭昂,父親郭惠,都因戰功而顯貴。郭嘉意氣激昂,胸懷大志,由國子生中泰定三年進士,任彰德路林州判官,經多次升遷,官至翰林國史院編修官,被授予廣東道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經歷。不久,入朝任京畿漕運使司副使,不久任監察御史。
適逢朝廷因為海盜作亂,想在浙東溫州、台州及慶元三路建立水軍萬戶來鎮守。大家議論紛紛不能定下來。提升郭嘉為禮部員外郎,乘着驛車到慶元,與江浙行省商議可否實行。郭嘉到後,先詢問父老,得知這樣做不合適,請求廢止。適逢朝廷選擇地方官安撫平定遼東,於是授郭嘉為東寧路總管,兼勸勉農民防禦。正趕上盜賊起事,幾次動用軍隊,沒有一天不供應軍餉的。百姓苦於糧食的徵購和轉運,而官吏能夠乘機做壞事,郭嘉便設法根據他們的戶口多少,排列他們的甲乙等第,百姓覺得非常方便。朝廷下詔命令結聚民兵,郭嘉便設法招募數千百姓,教給他們攻防進退的方法,每萬人、千人、百人各以長官相統領,號令整齊劃一,賞罰嚴明守信。
所以在東方各郡中,要論錢糧的富足,甲兵的精銳,以郭嘉的廣寧為最。十八年,賊寇攻下上京,郭嘉聽說後,親自率兵抵禦。不久,遼陽陷落,郭嘉率領眾人巡邏。離城十五里,遇到穿青色號衣的隊伍一百多人,謊稱是官軍,郭嘉懷疑他們是偽裝的,不一會兒,他們脫下青衣,變成紅衣。郭嘉騎馬出城射殺賊寇,分兵兩隊夾攻他們,活捉賊寇數百人,死的人不計其數。郭嘉見賊寇勢力日益強大,孤城沒有援助,於是召集諸同僚商議攻守之策,大家都驚慌失措。郭嘉說:「我的主意已定。」於是拿出家中所有的衣服財物犒賞民兵,用來鼓勵他們勇敢戰鬥。並且說:「自我祖宗以來,對王室都有功勳,我現在盡忠朝廷,是分內之事。
何況我受命守衛這塊土地,應當與之共生死,其餘不值得憂慮古代詩歌閱讀答案衡陽與夢得分路贈別①柳宗元古詩詞鑑賞。」不久,賊寇到達,圍城達數十里,有人大聲呼叫道:「遼陽我已經取得了,為什麼不出來投降!」郭嘉拉弓射那個呼叫的人,射中他的左面頰,墮落下馬而死,賊寇稍稍向後退卻。郭嘉於是打開西門追逐他們,賊寇大批趕到,郭嘉奮戰而死。朝廷得知此事,追贈崇化宣力效忠功臣、資善大夫、河南江北等處行省左丞、上護軍,追封太原郡公,諡號「忠烈」。[2]
作者簡介
宋濂(1310年11月4日 -1381年6月20日 ),初名壽,字景濂,號潛溪,別號龍門子、玄真遁叟等,漢族。祖籍金華潛溪(今浙江義烏),後遷居金華浦江(今浙江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與高啟、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章溢、劉基、葉琛並稱為「浙東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其為太史公、宋龍門。
宋濂與劉基均以散文創作聞名,並稱為「一代之宗」。其散文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閣文學,文風淳厚飄逸 ,為其後「台閣體」作家的文學創作提供範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為《宋學士全集》七十五卷。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貧寒,但他聰敏好學,號稱「神童」。曾受業於聞人夢吉、吳萊、柳貫、黃溍等人。元末辭朝廷征命,修道著書。明初時受朱元璋禮聘,被尊為「五經」師,為太子朱標講經。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時朝廷禮儀多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辭官還鄉,後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於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時追諡「文憲」,故稱「宋文憲」。[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