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元史·孛術魯翀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元史·孛術魯翀傳出自《元史》,此史是系統記載元朝興亡過程的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成書於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王禕(1321~1373)主編。全書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紀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傳九十七卷,記述了從蒙古族興起到元朝建立和滅亡的歷史。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視修史工作,他即位的當年,即元朝滅亡的當年,1368年,便下詔編修《元史》。[1]

原文

孛術魯翀,字子翬,其先隆安人。翀稍長,即勤學。父歿,家事漸落,翀不恤,而為學益力。大德十一年,會修《世皇實錄》,燧首以翀薦。延祐二年,遷陝西行台監察御史,賑濟吐蕃,多所建白。五年,拜監察御史。時英皇未出閣, 翀言:「宜擇正人以輔導。」帝嘉納之。尋劾奏中書參議元明善帝初怒不納明旦乃命改明善他官而傳員慰諭翀巡按遼陽,還往淮東核憲司官聲跡,淮東憲臣,惟尚刑,多置獄具, 翀曰:「國家所以立風紀,蓋將肅清天下,初不尚刑也。」取其獄具焚之。時有旨凡以吏進者,例降二等,從七品以上不得用。翀言:「科舉未立,人才多以吏進,若一概屈抑,恐未足盡天下持平之議。請吏進者,宜止於五品。」許之,因著為令。

泰定元年,遷國子司業。明年,出為河南行省左右司郎中。丞相曰:「吾得賢佐矣。」翀曰:「世祖立國,成憲具在,慎守足矣。譬若乘舟,非一人之力所能運也。」翀乃開壅除弊,省務為之一新。三年,擢燕南河北道廉訪使,晉州達魯花赤有罪就逮,而奉使宣撫以印帖征之,欲緩其事, 翀發其奸,奉使因遁去。遷集賢直學士,兼國子祭酒。

諸生素已望翀,至是,私相歡賀。翀以古者教育有業,退必有居。舊制,弟子員初入學,以羊贄,所貳之品與羊等。翀曰:「與其饜口腹,孰若為吾黨燥濕寒暑之虞乎!」命搏集之,得錢二萬絡有奇,作屋四區,以居學者。諸生積分,有六年未及釋褐者, 翀至,皆使就試而官之。遷禮部尚書。有大官妻無子而妾有子者,其妻以田盡入於僧寺,其子訟之, 翀召其妻詰之日:「汝為人妻,不以資產遺其子,他日何面目見汝夫於地下!」卒反其田。 至元四年卒,年六十。諡文靖。 (節選自《元史列傳第一百八十三》)

譯文

孛術魯翀,字子翬,他的祖先是隆安人,孛術魯翀稍微年長後,就開始勤奮 學習。父親死後,家業漸漸衰落,孛術魯翀不擔憂,但學習更加努力。大德十一 年,皇上聚合大家來編修《世皇實錄》,姚燧首先推薦了孛術魯翀。延祐二年, 被授予陝西行台監察御史,用財物來救濟吐蕃,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議。延祐五年, 被授予監察御史。

當時英皇還沒有出任外職,孛術魯翀說:「應選擇品行正直的 人來輔佐引導他。」皇上讚許並採納了他的意見。不久上奏彈劾中書參議元明善, 皇上開始發怒,不採納,第二天,於是命令明善改任其他官職,卻傳達諭旨撫慰 孛術魯翀。巡行按察遼陽,往來淮東核查憲司官的聲望與事跡,淮東的憲臣,只 崇尚刑律,置辦了很多刑具,孛術魯翀說:「國家創立風教綱紀的原因,大概是 語文參考答案 第 3 頁(共 4 頁) 將要整治天下,開始不必崇尚刑律。」於是取下刑具燒掉了。當時有旨令,凡是 憑吏員身份進用的人,按例降二等,從七品以上不得任用。孛術魯翀說:「(本朝) 科舉制度還未建立,人才大多出身吏員,如果一概壓制,恐怕不能夠平盡天下持 平公允的議論。

請您准許以吏員身份進用的人,應止步於五品官職。」(皇上)同 意他的進言,並把這個建議定為法令。 泰定元年,被授予國子司業。第二年,出京擔任河南行省左右司郎中。丞相 說:「我得到了一位賢明的輔臣。」孛術魯翀說:「世祖建立國家,原有的法律都 在,謹慎地保住就可以了。就像乘坐舟船一樣,不是一個人的力氣所能運輸的。」 孛術魯翀於是廣開阻塞的言路,清除政治弊害,官署的事務因為這而面貌全新。 泰定三年,被提拔為燕南河北道廉訪使,晉州達魯花赤因犯法被逮捕,但是奉使 宣撫拿皇上的印帖來徵詢這件事,想讓這件事拖延下來,孛術魯翀揭發他的姦情, 奉使於是逃走。後來被授予集賢直學士,兼國子祭酒。

太學諸生向來敬仰魯翀, 至此都來祝賀他。魯翀認為古時教育一定有課業,休息時也要有居所。按照舊例, 弟子員剛入學時,會以羊作為見面禮,如果不同也會和羊相當。魯翀說:「與其 滿足口腹之慾,哪比得上為我們這些人的濕熱寒暑憂慮呢?」(魯翀)讓他們(把 東西)節省下來,得到銅錢二萬緡有餘,建造了四座房屋來供為學的人居住。太 學諸生考核積分,有的人六年都不能任官職,魯翀來後,都讓他們通過考試做官。 被授予禮部尚書。

有位大官的妻子無兒子而小妾有兒子的,他的妻子把田產都贈 予僧寺,他的兒子上告,魯翀召來大官的妻子責問說:「你作為別人的妻子,不 把資產贈給他的兒子,將來你有什麼臉面去見地下的夫君?」終於返還了田產。 至元四年去世,六十歲。諡文靖。 [2]

作者簡介

宋濂(1310年11月4日 -1381年6月20日 ),初名壽,字景濂,號潛溪,別號龍門子、玄真遁叟等,漢族。祖籍金華潛溪(今浙江義烏),後遷居金華浦江(今浙江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與高啟、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章溢、劉基、葉琛並稱為「浙東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其為太史公、宋龍門。

宋濂與劉基均以散文創作聞名,並稱為「一代之宗」。其散文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閣文學,文風淳厚飄逸 ,為其後「台閣體」作家的文學創作提供範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為《宋學士全集》七十五卷。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貧寒,但他聰敏好學,號稱「神童」。曾受業於聞人夢吉、吳萊、柳貫、黃溍等人。元末辭朝廷征命,修道著書。明初時受朱元璋禮聘,被尊為「五經」師,為太子朱標講經。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時朝廷禮儀多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辭官還鄉,後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於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時追諡「文憲」,故稱「宋文憲」。[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