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僧肇(384~414),中國東晉僧人。俗姓張,為鳩摩羅什弟子,被羅什譽為「中華解空第一人」。據《高僧傳》卷六 ,為京兆(今陝西西安)人。原崇信老莊,讀《維摩經》,欣賞不已,遂出家從鳩摩羅什門下。擅長般若學,曾和道融等講習鳩摩羅什所譯三論,人稱解空第一;雖然他極力擺脫以往老莊對佛學的影響,然而其思想仍然在老莊哲學思維內。十七歲到涼州尋找西域的精神領袖鳩摩羅什學習,在姑臧(今河西走廊武威市)和長安於鳩摩羅什譯場從事譯經,評定經論。著有《肇論》等。
生平
僧肇,俗姓張,京兆(長安)人,卒於東晉義熙十年(414),學術界對僧肇的生年,目前存在兩種說法:一種認為他活了31歲,即生於384年;另一種認為他活了41歲,即生於374年。
據《高僧傳·僧肇傳》載:「家貧,以傭書為業,遂因繕寫,乃歷觀經史,備盡墳籍。志好玄微,每以《莊》、《老》為心要。」他讀老子《道德經》,嘆曰:「美則美矣,然棲神冥累之方,猶未盡善也」。「後見舊《維摩經》,歡喜頂受,披尋玩味,乃言:『始知所歸矣。』因此出家。」說明僧肇是在將《莊》、《老》與《維摩經》溝通起來,以推動玄學新思潮中嶄露頭角的。
僧肇出家後,師從鳩摩羅什,並成為其得意門生。由於僧肇擅長般若學,曾講習鳩摩羅什所譯三論 (中論、百論、十二門論),成為鳩摩羅什門下「四聖」和「十哲」之一,而被稱為「法中龍象」。僧肇善方等大乘經典,兼通三藏,才思幽玄,精於談論,被鳩摩羅什嘆為奇才,稱為「解空第一」。僧肇著作多種,尤以《肇論》著名。
《肇論》主要有《物不遷論》、《不真空論》、《般若無知論》、《涅槃無名論》等四篇論文組成,最早見於南朝宋明帝(465~471)時陸澄所編選《法集》目錄;至南朝陳時,又收入了《宗本義》而成今本《肇論》。
其中,《不真空論》以「不真空」為題,論文的中心內容是論「空」,僧肇所理解的空的實質是「不真」故「空」,「不真」即「空」,「不真」與「空」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不真空論》集中反映了僧肇的佛教宇宙觀,是其全部佛教理論的思想基礎。
《般若無知論》凡兩千餘言,深受鳩摩羅什讚賞,他曾說:「吾解不謝子,辭當相揖。」 隱士劉遺民讀後嘆道:」不意方袍復有平叔。「 他又推薦給慧遠,慧遠也以為像這樣的精闢文章「未嘗有」,他們一同批尋玩味。此時,僧肇只有二十三歲。
《涅槃無名論》寫成後,曾得到秦王姚興的大力稱讚,馬上令人抄寫,然後分發給他的子侄們,讓他們從中得到啟迪與智慧。
《宗本義》中說:「本無」、「實相」、「法性」、「性空」、「緣會」等的涵義是一樣的。宇宙萬法都由因緣會合而生,未生就無有。又因緣離散萬法就壞滅,可知並非真實有。以此推度,萬法雖現有而性常自空,所以稱為「性空」,性常 自空即為「法性」,法性真實如是即為「實相」,稱為「本無」。「本無」是緣生實相,超一切名言分別,故不能說它是有,也不能說它是無。
由此可知,僧肇以佛教中觀思想為核心,但其中受老莊及玄學的影響也是十分明顯的。
貢獻
僧肇在羅什門下,被譽為「解空第一」羅什弟子中有「四聖」和「十哲」,他皆在其數。在千年青少年時代,他雖精研過《老》、《莊》,但是他的學識,實得益於羅什。什在長安譯出《大品般若》之後,僧肇即就自己的悟解,著《般若無知論》。論成後,得到羅什的讚賞。弘始十年(公元408年),道生將此論由關中傳到江南廬山,隱士劉遺民讀後,讚嘆不已,他說;「不意方袍復有平叔」後呈慧遠,遠閱後亦撫幾嘆曰:「未常有也」。弘始十二年(公元410年)劉遺民致函僧肇說:「去年夏末。見上人《般若無知論》才運清俊,旨中沈允。推步聖文,婉然有歸,披味殷勤,不能釋手 ,真可謂浴心方淵,悟懷絕冥之肆,窮盡精巧,無所間然」。從這幾句話,可以看出劉遺民對僧肇的《般若無知論》是極為推崇的。但是他還有些不明白之處,函請僧肇為之解釋。僧肇給他回了信,並附給他另一著作《維摩經注》。其後僧肇又著《不真空論》和《物不遷論》。弘始十五年(公元413年),鳩摩羅什逝世後,他為悼念羅什,又作《涅盤無名論》論成,上表呈送姚興,興十分讚許,並答旨,敕令繕寫《涅盤無名論》,分發其子侄研習。
僧肇的上述四篇論文,是結合老、莊的哲理,以《維摩》、《般若》、三《論》為宗,照緣生無性(實相),立處皆真的道理,暢談體和用、動和靜、有和無等問題。他的立論,素為學術界所重視。他死後,有人將其四篇論文合編為一書,取名《肇論》。到了陳代,小招提寺的慧達和尚在《序》文中提到有《宗本義》一文,此文或非僧肇手筆,但其立論的中心思想,仍為僧肇在四篇論文中所表述的思想,這篇《宗本義》,或即後人研究《肇論》的心得體會之作,作為僧肇的思想總綱,故稱之為「宗本義」,置於全書之首。
融老莊
僧肇所處的時代,《老》、《莊》思想盛行,外來的般若思想與《老》、《莊》哲學有相似之處,故魏晉時代的許多僧人都是玄學化的佛教學者,他們般若、老、莊一起談,在思想上基本不分彼此。如當時的王弼注《老子》,法汰、道安等談般若,他們屬於一個思想體系,都貴無賤有,而裴頠《崇有論》,支遁談般若,也是同一個思想體系,又都貴有賤無。這兩派的主張都是偏執的,僧肇融合道家玄學有無相生、動靜相合等思想,以般若代道,以色空代有無。近代佛教學者黃懺華在《僧肇》一文中,歸納僧肇幾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宗本義》從緣生無性談實相,《不真空論》從立處皆真談本體,《物不遷論》依即動即靜談體用一如,《般若無知論》談體用的關係,都是有所發揮而互相聯繫之作」。這就是說,各論的着重點發揮,雖有所不同,但它們彼此之間都是有關係的。
《肇論》
《肇論》一書是名著,一千五百多年來,歷代都有人研究,並為之作注釋。就現存的註疏說,如慧達有《肇論疏》三卷、唐代元康有《肇論疏》三卷、宋代淨源有《肇論中吳集解》三卷及《肇論集解令模鈔》二卷、宋代遵式有《注肇論疏》三卷、元代文才有《肇論新疏》三卷和《肇論新疏遊刃》三卷、明代德清有《肇論略疏》六卷;此外,明代道衡還有《物不遷論辨解》一卷。又梁僧祐《出三藏記集》卷十二所載宋陸澄《法論目錄》和隋法經《眾經目錄》載有《丈六即真論》一卷,已佚,傳為僧肇所著。
《肇論》是一部不朽的著作,後來成為三論宗的重要典籍。這部《論》不僅理論幽深,思想微妙,而且將羅什所傳龍樹學緣起性空的般若思想發揮得淋漓盡致。可惜僧肇年僅三十一歲就圓寂了。如果他長壽,對佛教思想理論上的建樹,肯定會作出更大的貢獻。
評價
僧肇曾在姑臧(今甘肅武威)和長安參與鳩摩羅什譯場,從事譯經和經論評定。他的四篇深邃、精闢、簡潔、優美的論文《物不遷論》、《不真空論》、《般若無知論》和《涅槃無名論》,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直至今天仍被眾多佛子和佛學專家研讀。此四論合稱為《肇論》。此外還有《宗本義》一書。
弘始十六年(414),僧肇英年早逝,年僅三十一歲,令僧俗大眾痛感惋惜。[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