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道德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道德經》[1]又稱《老子》,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着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全文共約五千字,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着作。

內容簡介 

原圖鏈接《道德經》


老子(前600年—前470年之後)姓李名耳,字伯陽,傳說老子出生時就長有白色的眉毛及鬍子,所以被後人稱為老子。中國春秋時代思想家,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第十八個化身,被尊為道祖。


《道德經》常會被歸屬為道教學說。其實哲學上的道家,和宗教上的道教,是不能混為一談的,但《道德經》作為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所以應該說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同時,前面所說的哲學,並不能涵括《道德經》(修身立命、治國安邦、出世入世)的全貌。《道德經》提出了「無為而治」的主張,無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作為一種政治原則,「無為」在春秋末期已經出現。儒家也講「無為而治」,如《論語·衛靈公》:「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朱熹認為「聖人德盛而民化,不待其有所作為也。「,實則表達了儒家的德治主張。使「無為而治」系統化而成為理論的是《老子》。他們認為統治者的一切作為都會破壞自然秩序,擾亂天下,禍害百姓。要求統治者無所作為,效法自然,讓百姓自由發展。「無為而治」的理論根據是「道」,現實依據是變「亂」為「治」;「無為而治」的主要內容是「為無為」和「無為而無不為」,具體措施是「勸統治者少干涉」和「使民眾無知無欲」。


《道德經》並不像一般人所理解的那樣,是一部論述道德的着作。事實上,道德二字各有不同的概念。道德經前三十七章講道,後四十四章言德,簡單說來,道是體,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


主要思想


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除了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老子》一書中還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此外,書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


對道教的影響


道教的教理教義,如上善若水、尊道貴德、道生德育、自然無為、清靜寡慾、柔弱不爭、長生久視等根本宗義,皆源出於《道德真經》。祖天師張道陵建立道教教團之時,即以《道德真經》為聖典,並作《老子想爾注》,闡說道教要旨和修行準則,初步建立起道教教義思想體系,以「正一」之名來表明所倡行的教化學說是太上真一不二的正教。而且,道教的經典和許多高道真人的着述也都根據《道德真經》這部聖典加以充分的發揮,或作必要的演繹。道教尊奉的《南華真經》和《沖虛真經》,承揚《道德真經》的思想,對道教修身體道、精神逍遙、坐忘養生、神仙變化等思想加以豐富和闡揚,使偏重理性的道家學說在後世高道的繼承闡揚下,過渡到道教的教義學說,彼此打成一片。《太平經》以宗教教化而立論,對《道德真經》「道」生化天地萬物的創世說和「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的教義作了充分闡釋。葛洪的《暢玄》所講神仙之術,亦當屬於太上道家之系統。《度人經》以「仙道貴生,無量度人」為主旨,正體現了《道德真經》的根本宗義。總之,道教的教義思想無不根本於《道德真經》,因而道教尊《道德真經》為聖典。


成書時間

相傳老子修道德,着書上下篇。春秋末期已有老子其人。據道教典籍記載,老子曾任周守藏史,後來遷為柱下史。周朝衰落之際,老子辭官離去,經函谷關時,縣令尹喜懇請他著書傳世,於是老子寫下五千餘言,即傳誦千古的《道德經》。現存通行本《老子》,多數學者認為在孔子、墨翟之後,可能成書於戰國中前期。王弼注本、傅奕本上篇言道,下篇言德。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甲、乙本,則上篇為「德篇」,下篇為「道篇」。在上下篇中分章次第,以及《道德經》的題名都是後人所加。


版本流傳


現存《老子》的版本,以帛書甲、乙本為最早。甲本文字,不避漢高祖劉邦諱,可證它是劉邦稱帝以前抄寫的。乙本避劉邦諱,但不避惠帝劉盈、文帝劉恆諱,可知它是劉邦稱帝以後,劉盈、劉恆為帝以前抄寫的。甲、乙本皆分二篇,乙本篇末標出《德》3041字,《道》2426字,合計5467字。甲本尾題殘缺不明。兩本都不分章次。


東漢時成書的《老子河上公章句》,分81章,上篇道經37章,下篇德經44章,河上本復於每章章次之首冠以「章題」二字。魏王弼《老子注》,只分81章,並無章題名稱。唐初傅奕校定《道德經古本篇》,據宋代謝守灝《混元聖紀》記載:傅奕考核眾本,勘數其字。項羽妾本,齊武平五年,彭城人開項羽妾冢得之;安丘望本,魏太和中,道士寇謙之得之;河上丈人本,齊處士仇岳得之。其中項羽妾本迄今仍有相當高的學術價值。另尚有題為西漢末嚴遵撰的《道德真經指歸》,章句頗與諸本不同,今存殘本,但有人認為是後人偽托。


現存《老子》的版本,除漢初帛書本外,還有許多版本流傳。約略統計,石刻14種,其中以唐太宗虞世南校寫的石刻《老子》為最古。其次為唐中宗景龍二年(708)易州龍興觀道德經碑。唐寫本《老子》殘卷,散見於各地保存的敦煌經卷中,為數頗多。今見木刻諸本中,以宋刊《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為較古,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有影印本。明《正統道藏》搜集《道德經》文本及漢、魏、唐、宋、金、元、明眾注本,總計有41種之多。


研究和考釋概況


歷代學者研討和考釋《老子》的着作不下千百家,但存者少,佚者多。其中主要有:戰國末年,喜黃老、刑名之學的韓非子,最早着《解老》、《喻老》,西漢《老子鄰氏經傳》、《老子傅氏經說》、《老子徐氏經說》以及《劉向說老子》等,均已散失。東漢時,《老子河上公章句》宣揚練氣可以久壽長存;《老子想爾注》強調學道練形,能致長生。魏晉時期,何晏作《老子道德經》,王弼撰《老子注》,闡發以虛為主、以無為本的玄學觀念。南北朝時,佛學和道教並盛,佛門亦耽玄理,釋氏註解《老子》的很多。


唐代,因皇帝與老子同姓李氏,故大力提倡道教,設置崇玄學,令生徒論習《道德經》,道俗學人,先後注《老子》的名家有孫思邈、傅奕、尹知章、成玄英、唐明皇、李榮、強思齊、杜光庭等。


宋代註解《老子》亦多名着,道士陳景元撰《道德真經藏室纂微》10卷,范應元撰《老子道德經古本集注》2卷,有《續古逸叢書》影印宋刊本,明《道藏》未收,明以來亦少引用,該書搜羅古本舊注頗多,彌足珍貴。司馬光着《道德真經論》,與先儒不同。王安石喜讀《老子》,作《老子注》。王安石子王雱及其友呂惠卿、陸佃、劉仲平皆有《老子注》。彭耜撰《道德真經集注》18卷,所引注本,或存或亡。到了元代,吳澄作《老子注》,解釋多合於《老子》本義。明代焦竑撰《老子翼》,採集韓非子以後解《老子》者64家,並附以焦氏《筆乘》,共成65家,各取精語,於諸家注中推為博贍而有理致,並附《考異》,識其異同。清代畢沅撰《老子道德經考異》,以唐傅奕授定本為底本,參校河上公、王弼、顧歡、陸德明、彭耜、《永樂大典》、焦竑《考異》等,間有不合於古者,則折衷眾說,以定所是。但畢沅《考異》,詳於宋元諸本,忽於唐本。近人羅振玉針對畢沅這個缺陷,撰《道德經考異》,根據景龍本、開元御注本、廣明本、景福本等 4個唐石刻本以及六朝和唐寫本殘卷10種撰成。羅本再加上馬王堆漢墓帛書本、焦竑和畢沅《考異》,則漢、唐、宋、元、明諸本《老子》文字的異同,都可以考定了。

參考資料 

  1. 《道德經》 中國歷史故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