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元旦開筆」的故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故事內容
乾隆,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入關之後的第四位皇帝。年號「乾隆」,寓意「天道昌隆」。25歲登基,在位六十年,禪位後又任三年零四個月太上皇,實際行使國家最高權力長達六十三年零四個月,是中國歷史上實際執掌國家最高權力時間最長的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
清嘉慶元年正月元旦子時(公元1796年2月9日凌晨0時),紫禁城外遲遲的迎歲鐘鼓聲和此起彼伏的爆竹聲仍在夜空飄蕩。養心殿中,乾隆皇帝早早起了床。86歲的他腦海中依然恍惚着前夜所作《除夕》詩中的兩句:「此日乾隆夕,明朝嘉慶年。」
早起的老皇帝有些激動,甚至有些得意,他設計的一個不同凡響的新春慶典已經來臨。
再過幾個時辰,一場亘古罕遇的禪位大典將在紫禁城太和殿上演。屆時他會在眾臣百官萬眾矚目下,將代表帝位的皇帝寶璽交給新一代大清帝國的皇帝——嘉慶皇帝;而自己則搖身一變,成為有清一代唯一的太上皇。
宮中慣例,皇帝通常在寅時(早晨5時左右)起床。但元旦例外。這一天是歲首,作為一國之君,皇帝迎春有一系列儀式。最早開始的儀式是「元旦開筆」。
雖然已進入嘉慶紀元,但禪位授受大典還沒舉行,顒琰的身份仍是皇太子,年邁的乾隆也很願意繼續承擔一個皇帝的責任。
元旦開筆起源於雍正時期,乾隆繼位後60年,從未間斷過這個儀式。「元旦開筆」通常在養心殿東暖閣皇帝寢宮旁的一間小屋內舉行,喜好書法的乾隆曾親筆御書「明窗」匾掛於牆上,故稱「明窗開筆」。
宮殿太監們早已做好「開筆」的準備。案几上除筆硯外,還端正地擺放着一隻鑲滿珠寶的金杯——「金甌永固」杯,杯中注滿屠蘇酒。另外還有一卷尚散發着墨香的新刊時憲書。一名貼身宮中太監畢恭畢敬地侍立一旁,手舉一隻白玉蠟燭為皇帝照明。
通常情況下,皇帝開筆前要默禱上蒼,然後將心祈歸納成吉詞,寫在紙上。乾隆拈起萬年青管筆,飽蘸朱墨,在灑金紅箋紙當中寫下了「乾隆六十一年元旦良辰宜入新年萬事如意」,然後又取筆蘸黑墨在朱字的右邊和左邊,分別寫下「三陽啟泰萬象更新」及「和氣致祥豐年為瑞」。乾隆寫得很快,這些吉語,他早已爛熟於胸。從乾隆二十六年起,每年元旦開筆,他都在重複書寫着這幾句話,只不過如今老手顫,字已大不如昔。
擱下筆後,老皇帝象徵性地飲了飲金杯中的屠蘇酒,又將欽天監新進的本年時憲書瀏覽一遍。這套儀程,象徵着皇帝已經為天下蒼生授時省歲過了。
有一個細節引人注意:雖然已是嘉慶元年,但乾隆所翻閱的時憲書上年號卻寫着「乾隆六十一年」。這與新頒於天下的新時憲書不一樣,新頒天下的時憲書年號為「嘉慶元年」。上年九月,乾隆宣詔立顒琰為皇太子,明年為嘉慶元年,頒告中外。當時皇太子顒琰率王公大臣等懇請時憲書仍用乾隆年號,乾隆盛情難卻,允其所請,每年備乾隆紀年時憲書百帙,用來頒賜宮廷及御前親近大臣。乾隆翻閱的就是這種特批的百部時憲書之一。
開筆儀式結束,乾隆照例做「元旦開筆」詩,這一傳統,從乾隆九年開始就一直堅持下來。今年元旦開筆詩,乾隆用的是去年開筆詩的韻。詩中寫道:「憶昨居諸猶惕息,即令尊養敢怡神。後茲歲月聽而已,那復勞勞計幾句。」一派倦政思息,歸去來兮的禪讓氣度。
與此同時,在皇太子的寢宮毓慶宮中,尚未登基的皇太子顒琰也創作了一份內容相同的「元旦開筆」。據嘉慶稱:早在乾隆六十年宣布他為皇太子後,曾將他召到養心殿,專門教授元旦「明窗開筆」的儀典。因此,整個開筆的書寫及遣詞用句,嘉慶完全拷貝父皇。唯一也是最重要的區別是,開筆的年號處沒有寫「乾隆六十一年」,而赫然書寫「嘉慶元年」。「金甌永固」杯只有一個,要擺在老皇帝的養心殿中,毓慶宮中的屠蘇酒可盛在別的什麼杯中。但不知顒琰所閱的時憲書上的年號是「乾隆」還是「嘉慶」。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這一年元旦,嘉慶沒有創作新的「元旦開筆」詩。
作為清朝每年新春皇帝迎春儀式的「見證」,歷年元旦皇帝所書的「開筆」檔案原件,都保存於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而開筆所用的暖硯、筆墨及「金甌永固」杯等物品,作為珍貴的歷史文物,均保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視頻
清乾隆的故事
參考資料
- ↑ 乾隆「元旦開筆」的故事 中國歷史故事網
- ↑ 乾隆「元旦開筆」的故事 詩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