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倫理學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中國倫理學史》,中國近代倫理學史專著。收編於《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蔡元培著。清宣統二年(1910)商務印書館出版,1937年5月商務印書館又將此書列入「中國文化史叢書」第2輯,重新排印出版,1984年收入中華書局出版的「中國近代人物文集叢書」《蔡元培全集》第2卷。
內容簡介
本書系統地介紹了中國古代倫理學的發展過程,分為緒言、先秦創始時代、漢唐繼承時代、宋明理學時代4部分。第1部分,介紹了倫理學與倫理學史的異同和中國倫理學研究的範圍,以及中國倫理學的沿革;第2部分,介紹中國倫理思想的萌芽和儒、道、名、墨、法各家的倫理思想;第3部分,論述漢唐時期儒家、道家倫理思想的演變和佛教的傳入,形成三教並存的局面,而儒教是倫理的正宗;第4部分,敘述宋明理學的起源和發展,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兩派對立,後來把《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書,作為倫理道德的綱領。本書敘述了中國倫理學說,發源於周代,興旺於春秋、戰國時期,其時儒、道、墨、名、法諸子百家爭鳴。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因此儒家的倫理學說成為中國唯一的倫理學。魏晉以後,佛教傳入,雖哲學界受其影響,而倫理學沒受干擾。從宋到明,名儒輩出,朱陸相爭,儒教形成,倫理學發展到一個新階段。清朝末年,西方的功利論,道德論,人權論輸入中國,形成新舊倫理學說的抗爭。
本書還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提出先有倫理現象,後有倫理學說。倫理學來源於社會生活,是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關係之反映,又反過來作為人們應當遵守的道德標準。認為道德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因時因地不斷發展變化的。還把西方資產階級提出的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作為評判中國各個學派的標準。本書提出了一些有價值的倫理學觀點,也存在着誇大道德作用的缺陷。
作者簡介
蔡元培(1868—1940),浙江紹興人,中國近代思想家、教育家、民主主義革命家。清舉人、進士。1902年與章太炎等創辦中國教育會,任會長。1905年加入同盟會,積極從事革命活動。1907年留學德國,1912年回國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教育總長,反對封建主義教育,提出新的教育方針。191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支持新文化運動,主張對新舊思想「兼容並包」,提倡科學民主。五四運動後被迫辭職。1927年任國民黨政府大學院院長,後又任中央研究院院長、監察院院長等職。九一八事變後,主張抗日。1932年與宋慶齡、魯迅等發起中國民權保障同盟,任副主席。1939年被推為國際反侵略大會中國分會名譽會長。對教育學、美學、哲學、史學等都有所研究。其著作編為《蔡元培全集》。
《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凡例
1.本辭典為書籍文獻的綜合性、科學性和知識性的工具書。選收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綜合性科學、社會和人文科學、文學藝術的各個學科,以及宗教的名著和重要典籍。
2.一部著作,或一篇論文、作品,立為一條詞目。古籍[1]中個別篇章,習慣上認為有特殊意義的,也獨立設目。
3.一部著作[2]一般只在一卷出現。少數著作是幾個學科不可缺少的,在有關各卷互見。互見條目用(參見第 頁)註明。
視頻
中國倫理學史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中國古籍和中國少數民族古籍的定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 2016-07-26
- ↑ 專著和論文哪個含金量高,搜狐,2020-06-30